《扶宋》
第9节

作者: 大将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宪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在最后关头做出这个决定,终于救了你一命,这真是天意!”
  这个过程纯粹就是机缘巧合。

  如果不是萧姵想报仇,很可能在山洞就被砸死了。如果她反应不够快,没有抓住长枪横过来延缓下落的速度,而是直接掉进山谷最深的地方,也等不到最后的救援。
  如果不是李宪发现一尊铜鼎,而且想搞清楚具体来历返回去,并且先后救了两匹马耽搁时间,萧姵最后的努力也是白费。
  这么多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终让萧姵逃出生天。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李宪不相信也不行。
  没想到萧姵接下来一番话,直接让李宪掉进了冰窟窿。
  “董庞儿因为从小练武,在山崩发生的一瞬间飞身而起,踩着人头一路向外猛冲,最后逃过一劫。可惜最后还是落到鸟家奴手中,再想逃出来就难了。我也是在这个时候向石古乃射出一箭,所以居高临下看见了整个经过。”
  李宪气得差点吐血,长叹了一口气再也没有吱声儿。

  人算不如天算,自己逆天行事,费尽心血做了能做的一切,甚至不惜让万余人陪葬,结果自己这一只小蝴蝶永远无法阻挡历史车轮。
  完颜宗翰如愿以偿抓住了董才,幽云十六州的山川地理形势,还是会被完颜阿骨打知道,进攻北宋的危局仍然没有消除。
  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李宪顿时陷入一片迷茫之中。
  随着外面的气温越来越低,李宪干脆放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决定在大山里面过完冬天再作打算。
  让李宪做出这个决定,自然要感谢一个人。
  郭小乙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找到一个大山洞之后并没有停留,而是带着菊花青和枣红马返回滑坡所在的地方,开始搜集一切有用的东西。
  此前属于惊魂未定,加上天色已晚,滑坡现场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全面搜寻。

  郭小乙用了十天时间挖掘,不仅弄回来两匹马所需要的黑豆,还收集回来一百多件羊皮长袍,六十多斤盐巴,刀枪弓箭更是一大堆。
  毕竟积雪更好挖掘,积雪损坏东西的力量更小。这些东西都是从救援萧姵的那个山谷刨出来的,女真鞑子的骑兵大部分被埋在里面。战马全部冻成冰块不会腐烂,变成了李宪等人救命的粮食。
  女真鞑子的尸体都僵硬了,羊皮长袍全部是割开以后剥下来的,虽然不能当衣服穿,但是作为铺盖却绰绰有余。
  郭小乙不知道自己那年出生的,李宪根据他的描述推测,应该还不到十五岁。
  唐浩然竟然是易水县秀才,让李宪和萧姵都没有想到。
  看了萧姵一眼,李宪还是问了一句:“既然是大辽国秀才,你为何跟着董庞儿造反?”
  没想到唐浩然一开口,就让李宪和萧姵同时一惊:“大辽国不把我们幽云十六州的汉民当人固然可恨,但并非逼我们造反的主要原因。再说了,我们是为了反抗大宋朝才造反的。”
  李宪深吸一口气,强忍怒火问道:“你们都是汉民啊,为什么会这样?”
  唐浩然挥舞着右拳悲愤地说道:“我们的骨头和血肉都是汉民,这当然没错,而且大辽国认为我们是汉民,从来不真心相信我们。可是,大宋朝根本不把我们当人!”
  李宪摇摇头:“唐浩然,你这话太偏激了吧?”
  唐浩然突然双目血红,仿佛要吃人一样:“偏激?恩公,你到燕京附近看看吧,看看大宋朝的宣抚使童贯和他手下的军队都干了些什么!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逼得所有汉民百姓家破人亡。”
  “更有甚者,大宋朝将燕京汉民的屋业、土田,全部赏给郭药师的常胜军。大辽国的时候我们虽然过得很艰苦,但好歹是自由平民。大宋朝的军队来到燕京之后,我们一夜之间变成了郭药师的奴隶!”
  “三万多户跟着金兵跑了,我们不愿意投靠金国,也不愿意为辽国殉葬,更不愿意当奴隶。恩公你说,我们除了造反之外,还有什么路可走?董庞儿为什么打出扶宋大将军的旗号?还不是希望朝廷认可我们汉民的身份。”
  李宪点点头没有作声,因为他无话可说。北宋在燕山之南都干了什么,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宋徽宗赵佶准备联金抗辽的时候,曾经下旨不得虐待幽燕汉民。但是文臣安尧臣立即上书劝阻:
  “臣闻中国,内也;四夷,外也。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夫天下有外惧,无内忧,盖自古夷狄之于中国,有道未必来服,无道未必不来,……安危之机,不在于夷狄之服叛去来也。”
  安尧臣口中的中国,竟然是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属于“夷狄”,胡说什么“安危之机,不在于夷狄之服叛。”也就是说,大宋朝的安危,并不在乎幽燕汉民究竟是归顺,还是反叛。
  文臣宋昭上书评价董庞儿:“董才北虏叛臣,心怀怨望,故附会边臣,撰造虚语,欲假中国之势,以复私仇耳!实两朝之奸贼,岂复忠义之可望哉?”

  大宋朝无耻文人对幽燕汉民统称“虏”,董才是为了报私仇造反,没有为大辽国殉葬,所以是“大辽国叛臣”,又反对“大金盟友”,没有“忠义”可言,属于“两朝之奸贼”,大宋朝不能要这样的人!
  居于这种认识,大辽国的叛将张觉不服金国投降大宋。金国找大宋要人,大宋竟然把人家父子三人的脑袋砍下来送过去。
  同样是从大辽国投降过来的郭药师,看到大宋如此倒行逆施,想到自己的人头不保,干脆率领全军投降金国,两年后北宋灭亡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侦察兵,李宪明白忠诚是双方的。国家对百姓爱护有加,百姓才会对国家有归属感,从而产生凝聚力,然后才谈得上忠诚。
  大宋从理论上、心理上,从来不认为黄河以北的汉民是自己人,导致众叛亲离而灭亡,纯粹就是咎由自取。最后外敌入侵,吃苦是最广泛的老百姓。
  唐浩然的陈述彻底刺激了李宪,终于逼迫他静下心来,开始思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自盛唐以来,幽云十六州生活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汉民。北宋立国之后,外战必败成为常态,导致幽云十六州始终没有纳入中原掌控。
  如何才能融入眼前的这个时空,利用自己“先知先觉”的无上神通,因势利导做一些对汉民有益的事情,成为李宪必须想清楚的问题。
  利用两天时间苦思冥想,李宪始终找不到一条捷径。
  因为他相信,在对待民族认同这个问题上,仅仅扯开喉咙喊几句冠冕堂皇的口号,绝对没有屁用。

  老百姓非常淳朴,也就非常实在。大宋不能保护子民,甚至把子民当敌人,自然不会产生归属感。
  “时间过去一百多年,相当于经历了四代或者五代人。如何让幽云十六州的汉民重拾根本,不要把自己当成番邦外夷,进而仇视中原汉民,这还真是个大问题!”
  李宪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根本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归属感就没有忠诚,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脚踏实地,一切从零开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