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首先提拔李天成,让那些小叫花的地位翻了好几个跟头,从而产生了一股向心力。利用陈老幺的沉稳,李宪采用激将法让他不得不打起精神来。
经过这么一调整,一百多人的乌合之众,竟然被李宪化腐朽为神奇,临时组成了一支辎重部队。
看着车队向西北逶迤而去,李宪在马背上提着金枪,脸上全是苦笑:“如果今后都是这种乌合之众上战场,老子肯定要把二十一世纪的人丢到大宋来了。必须赶紧想办法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否则要出大问题。”
李宪把能够打仗的三百多人全部派出去,自己留下断后冒了极大风险,比如说杨江所部突然返回来就麻烦了。
还好没有出岔子,下午三点多钟已经越过了保州西南的唐县,沿着唐河进入上有的山区。现在河流都被冻成冰了,虽然难走却没有寻找渡船渡河的麻烦。
“陈老幺,现在已经进入山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事。郭小乙他们已经率先赶往倒马关,你们留在车队后面保护,主要是防止有人暗中跟踪。我现在要立即赶往倒马关,车队的安全就交给你了。”
李宪交代一番,随即策马越过车队加速前进,因为他不放心郭小乙。
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纰漏经常出现在最后面。九叩首没有出问题,绝对不能在最后一个作揖的时候阴沟翻船。
拿下分水岭山垭上的倒马关固然重要,但是紧接着的一个战术动作才是全盘的核心,所以他要亲自赶过去指挥。
倒马关位于太行山东麓,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北临汉长城,背靠唐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倒马关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而得名。《战国策》称为鸿上关,东汉称常山关。自古以来,倒马关就是战略要冲。
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东汉北部边境,东汉朝廷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于常山关(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扰。
因为倒马关是为了防备北方,所以郭小乙带领两百骑,而且都穿着蔡攸卫队的军服,他们从南面上山突然出现在关后,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真正的麻烦是拿下倒马关之后应该怎么办,郭小乙并不知道,因为李宪没有具体解释。
战略核心问题,属于所有组织最高级别的机密,李宪当然不能事先说明。
核心机密一旦泄露出去,原本天衣无缝的作战计划,就会变的破绽百出,甚至掉进敌人的陷阱全军覆没。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侦察兵,李宪自然要模范遵守保密条例。所以他亲自上前线指挥接下来的关键之战,就是为了一战定乾坤。
李宪一直到凌晨三四点钟才赶到倒马关,刚好看见城墙上站在火把之下全神戒备的郭小乙,心里终于彻底放松了。
“我是李宪,打开关门!”
“哎哟我的娘哎,公子你总算是到了,我现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
李宪把缰绳扔给郭小乙:“少罗嗦,汇报情况!”
“倒马关我走过一次,那个时候是大辽国的军队把守。这次换成金国女真鞑子,因为等着移交给大宋军队,并没有什么防备。三十六个女真鞑子都在关城里面烤火,关门也没有关闭,所以谈不上战斗,他们还没有拔出单刀就被我们用枪捅死了。”
郭小乙把整个经过简述一遍,李宪已经进入关城来到了城墙上,他需要把整个关城巡视一遍,为接下来的防御部署做准备。
倒马关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控制“灵丘道”。
灵丘直道是河北唐县到山西大同府最主要的一条驿道,北起山西大同,越过恒山、灵丘之后,顺着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向南抵达河北定州,是从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倒马关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周长约五里,城墙底宽六米,顶宽四米,高约十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
关城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东、西、北设有三座城门。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
李宪极度关注倒马关当然事出有因,因为这附近有一个非常隐秘的练兵场,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插箭岭。
按照一般常识,训练骑兵都应该在广阔的平原上。可是华夏民族战争史上的第一支骑兵部队,却是在崇山峻岭上训练出来的。
这个练兵场就是插箭岭,开天辟地的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这支骑兵队伍就是在插箭岭训练的。
插箭岭在倒马关北面四十里的位置,赵武灵王专门修建了一座边长一百多米的练兵场,而且都是用夯土累成,四周有三米多高的围墙。
赵武灵王训练骑兵,这是国家的一级战略核心,属于赵国后来争霸天下的杀手锏,保密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骑兵竟然在山顶上训练也就可以理解。
后来大汉的飞将军李广镇守此处遏制匈奴,他最核心的一支尖刀部队也是在这里训练出来的,结果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
倒马关和插箭岭之间有长城连接,现在天色太晚了,李宪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不过现在还不着急,毕竟秘密训练军队还是未来的事情。
反正也看不清楚,李宪懒得继续浪费时间:“我让你们把女真鞑子的军服准备好,现在如何了?”
郭小乙知道轻重缓急,所以回答非常认真:“尸体上剥下来三十六套,房间里面找到四十九套新袍子,一共八十五套全部准备就绪。这里设施齐全,粮食储备四千多斤,生活不成问题。原本有大辽国的驿站官员,灭掉女真鞑子之后却没有见到。”
李宪点点头:“挑选三十六个兄弟换上新袍子留下来,从现在开始接管倒马关的防御任务,准备接应后面的辎重车队。其他人赶紧睡觉,正午时分另外挑选四十九人换上女真鞑子的衣服,跟我下去执行作战任务。现在给老子找个地方,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
李宪两天两夜没有睡觉,结果一觉睡到下午三点左右才清醒,郭小乙早就准备好了午餐,一切都有条不紊。
“你对这一带不陌生,韩云山手下的兄弟们更是这里的地头蛇。你挑选几个对飞狐县情况熟悉的兄弟,化装成猎人立即下山进行探查,搞清楚县城里面的金兵情况。我随后带领大部队天黑以前下山,在县城西南五里的骆驼谷等候你的消息。”
郭小乙没有耽搁,很快就带领七个兄弟背着弓箭,骑马离开了倒马关。
飞狐县(今涞源县)属于大宋的保州,目前还在金兵手中。飞狐县西面一百里的灵丘县,原来属于大辽国,现在属于金国的西京大同府。
按照二十一世纪的说法,飞狐县处于国境线上的“海关县城”,自然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地区。
李宪搞出一连串的阴谋诡计,最终目标就是要不动声色拿下飞狐县(涞源县),从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他当初让唐浩然准备当县令,说的就是飞狐县。
飞狐县是一个三角地带,东面是紫荆关,南面是倒马关,西南是平型关(目前还没出现,明朝才会修)。再往西面延伸出去,就是著名的雁门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