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生法——两晋南北朝的高僧们》
第22节

作者: 驿渡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佛驮跋陀罗,本姓释迦,北印度迦毗罗卫人,佛祖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早年父母双亡,出家做了沙弥。他记忆力超群,每天背诵的经文是三十个人的总和,少年时代就以精通禅法和戒律闻名。与同学僧伽达多到罽宾游学,有一天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密室里坐禅,跋陀罗忽然现身达多的密室,达多很吃惊,问他是怎么进来的?跋陀罗说:“刚才去兜率天拜访了一下弥勒菩萨。”说完又隐身不见了。达多这才知道跋陀罗是已经是证得圣果的人。后来在多次追问下,他才承认自己已证得不还果(三果罗汉)。当时中国僧人智严也在罽宾留学,他想找一位禅师去中国传授禅法,大家一致推荐佛驮跋陀罗。智严于是极力邀请跋陀罗去中国。跋陀罗也想去东方传播禅法,便和智严不辞辛劳,从罽宾走陆路越过葱岭,穿过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经过十多个国家,花了三年时间才走到交趾(今越南河内),然后乘船走海路到达山东青州。听说罗什在长安弘法,他们便来到了长安。

  罗什见到跋陀罗非常高兴,两人交流各自修行的心得体会,对佛法中最深奥的义理进行探讨,给了罗什很大的启发。刚开始时两人的关系是很好的。
  但是,跋陀罗来长安主要是传播禅法的。他的禅法是从原始佛教到萨婆多部的佛陀斯那、达摩多罗、佛大先这样一个法统传下来的,体系已很完善,所以到了长安后就有好几百人投到他的门下学习禅法。而罗什的禅法是菩萨禅,源自马鸣、僧伽罗叉这样一个系统,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在传播禅法上的分歧,他逐渐对罗什有所不满。在一次闲聊中,跋陀罗直接对罗什说:“你所传授的佛法也没什么高明之处,却得到如此丰厚的供养,是为什么呢?”(言下之意是罗什有欺世盗名之嫌)

  罗什说:“可能是因为我年纪大的缘故,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跋陀罗的话在罗什听来尚无所谓,但罗什的弟子们听了就很不舒服了,这不是明摆着在侮辱咱们的师父吗?因此两派门人就结下了梁子。
  这时,后秦太子姚泓也在学习佛法,他想让双方搞一次公开辩论,以确定孰是谁非。于是把长安有名的高僧都召集到东宫,一方以跋陀罗为代表,另一方以罗什为代表,分成两个阵营。这次辩论引起了长安佛教界的高度关注,东宫外面挤了好几千人。大家都静静地等待着两大高僧的正面交锋。由于讨论的问题既复杂又深奥,两人都用上了母语(天竺语),由宝云法师负责现场翻译,另安排人把翻译的话告诉外面的听众。

  辩论正式开始。第一回合,双方各自陈述对禅法的观点。由于发展系统不同,判断标准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驳不倒谁。第一回合不分胜负。
  第二回合,讨论“自性有”与“毕竟空”的根本问题。
  罗什问:“您对‘空’是如何理解的?”(什曰:法云何空?)
  跋陀罗答:“传统的说法认为‘物质’是由众多最小的微尘组成的,所以物质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物质’就是空的。”(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罗什又问:“既然把‘物质’分解成众多微尘来证明它的空性,那么怎么来证明微尘本身的空性呢?”(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微?)
  跋陀罗答:“你们认为还要去论证一下微尘的空性,我觉得没有必要。”(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
  罗什又问:“微尘难道是永恒的,有自性的吗?”(又问:微是常耶?)
  跋陀罗答:“微尘是空的,由它们组成的‘物质’才是空的。‘物质’是空的,它内部的微尘也就是空的。”(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
  辩论会到此结束,罗什没有再追问下去。
  但跋陀罗说的最后一句话,被宝云翻译出来后,大家都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于是很多人认为跋陀罗是主张“微尘”是永恒的,属于萨婆多部一贯的观点。但也有一些人不能确定是什么意思。过了几天,那些有疑问的学僧来找跋陀罗,请他解释一下辨论会上最后的那句话。跋陀罗对大家说:“万事万物不会无因而生,必须是众多因缘会聚到一起才会产生。以一粒微尘为‘缘’,才有所谓的‘众微’成色。微尘没有自性,由其组成的‘色’才是空的。既然‘色’是空的,组成它的微尘能不空吗?”(原文: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原文也是翻译的,当时跋陀罗说的是天竺语。听了这番解释,来求教的人仍然似懂非懂。直到今天,跋陀罗所表达的意思还存在争议。据山人的推测,跋陀罗的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言中之意:色法(物质)是由众多微尘组成的,所以色法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就是‘空’的;既然色法是空的,它内部的微尘必然也是空的。因为可以反过来推论,如果微尘是实的,则它们组合起来的东西也就成了实的。只要你承认色法是空的,就等于承认了微尘是空的。所以,在证明色法是空的前提下,没必要再来证明微尘的空性。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还不习惯这种反推法,所以一时反应不过来。但这种反推法是中观派惯用的逻辑,罗什当然一听就明白了。

  二、言外之意:破析法(分解法)本身并不能证明事物的空性。所谓的破析法就是化整为零。比如生命体可以分解为细胞,细胞可以分解为分子,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分解为质子、中子、电子、夸克…这样无限分解下去,生命体就成空无的了。生命在哪里呢?在某个质子上面吗?在某个夸克上面吗?都不在,生命根本不在身体里面,更不可能在身体外面。这就是佛教喜欢用的破析法。小乘用它来破解色法,但不破解自性,认为自性无法破解的。但大乘既用来破解色法,也用它来破解自性,没有什么是不可破的。

  罗什原以为佛驮跋陀罗是在坚持诸法皆有自性的萨婆多观点,所以提出了“微是常耶?”的问题。但其实跋陀罗的思想已经不是纯脆的小乘有宗了,从他后来翻译的《华严经》便可确定这一点。在与大乘空宗的交锋中,小乘有宗的学者们也在不断地反思和变革。通过吸收对方的优点,小乘有宗的一支逐渐演变成了大乘有宗。跋陀罗正处在有宗从小向大过渡的中间阶段。这一支派重新认识了破析法的意义。比如说生命体分解为细胞、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这样的分解永远没有尽头,既然可以无限地分解下去,凭什么又认定它最终是空的呢?只有“空”是不可再分的,而可以无限分解的东西只能证明是实有的。其实,中国的道家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庄子·天下篇》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破解法不仅没有证明万物的空性,恰恰证明万物是有“自性”的。跋陀罗的用意,罗什自然是领会了。所以当跋陀罗讲出最后那句话时,罗什也就没有再追问下去。再问下去纯属口舌之争,没有实质意义了。因为中观是主张既空且有,非空非有的,如果死守诸法皆空的观点,反而违背中观了。

  但其他人并没有两位高僧那样的心领神会。此次辩论会之后,两派门人的对立情绪更加强烈了。
  然而,跋陀罗自视甚高,生性无所顾忌。有一天对门下弟子说:“我昨天看到有5艘大船从故乡(印度)出发向中国开来。”门人把这话传了出去。罗什的弟子们听了后认为这是在妖言惑众,身在长安怎么看得见印度港口的船舶?
  跋陀罗的风格肯定影响了他的弟子。没过多久,一位弟子当众宣布自己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三果罗汉)。这让罗什的弟子们更加气愤,一个普通僧人竟敢这样大言不惭。他们决定出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