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11节作者:
陈禹安 这还没完,更厉害的是“不乐征伐,坐度朝夕,以受俸禄”。前面四个字是用来贬低田丰的能力的,这12个字却是用来诽谤田丰的态度的。中国人一般的认识是,工作能力差点还可以接受,工作态度不好就麻烦了。你田丰拿着袁绍给的俸禄,却不乐意出征,白拿着钱混日子。这怎么能行呢?
而且,刘备还进一步强化了田丰意见的危害性——使将军失其大义于天下也!袁绍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也是个有野心的人,此刻天下群雄中也数他的实力最强,袁绍正想多捞点政治名声好取代汉室称帝呢。刘备这一点可谓是戳到了袁绍的痒处了。
面对如此昏庸的主子,如果田丰识相点,不吱声了,事情也就这样了。但田丰绝不是像刘备说的那样白拿钱不干活的人,他一看点兵点将了,连忙又跑过来,态度强硬地来阻止袁绍。
袁绍心里早就不高兴了,正等着骂人呢:“汝等弄文轻武,使我失其大义!”正是刘备告诉他的那句话。田丰使劲地磕头,恶狠狠地诅咒:“如果不听我的忠言,一定出师不利!”
袁绍大怒,当即要砍田丰的头。这时候,刘备又跳出来做好人了。别人说的话,袁绍总是听的,田丰的小命暂时保住了,被关入大牢。不过也没保住多长时间,等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还是要砍他的头的。
拼命想要说服别人而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会适得其反。过份急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往往给别人这样一种感觉:你是从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的。
伊格利1978年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给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播放了一段攻击某公司污染河水的演讲。如果告诉学生这既是一个有商业背景的政治候选人同时又是这家公司的支持者所做的演讲,那么学生们就会相信它是没有偏见而且是具有说服力的;反之,同样是这个反商业的演讲,如果出自一个支持环境保护的政治家并且对象是一些环境论者,那么听众就会认为这是出自演讲者个人的偏见。
这说明,人们偏向于信任站在自身利益对里面的说话者,而对为自身利益辩护的人持怀疑态度。
田丰气急败坏的样子,让袁绍以为,他是拼命想洗清自己,证明自己不是不懂军事的书生,不是白吃饭的混混。既然你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能力和名声),那我为什么要相信你呢?毕竟,我自己的利益(义取天下)更重要。
心理学家暗暗叹息,不懂得如何说服别人,即使你智谋百出也是白搭。
实际上,田丰根本用不着浪费这么多卡路里和荷尔蒙,又是磕头,又是狂呼。他只需要学学刘备,就可以轻松反击了。
你刘备既然把自己包装成专家,那就承认你是军事专家。可你到底是什么专家啊?刘备是个专门打败仗的军事专家。田丰给袁绍提到三点意见里面头一条就是曹操刚刚夺取了徐州。这徐州就是刘备把守的。你连徐州也守不住,一个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来指责别人是弄笔书生呢?
实际上,袁绍听信刘备,还有一个原因。田丰作为袁绍的谋士,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摸准的话,就贸然提意见,不被拒绝才是怪事。
袁绍是最强的一股割据势力,曹操的实力远远没有他强大。袁绍如果要称霸天下,迟早要和曹操对决。所以,袁绍实际上是有一个内隐的倾向性态度的。这个态度就是如果他和曹操开战,胜利者必然是他,而不是曹操。刘备的煽动,虽然没有明言,但却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双方是相互心照不宣的。这一点,还可以从后来官渡之战前后,曹操部下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曹操会胜利而纷纷暗中与袁绍书信往来以留后路以做证明。所以,袁绍会好整以暇,以春游踏青的心态来准备这次战役。
再来回头看看田丰的建议,声东击西,敌进我退,明摆着是要袁绍和曹操打游击战嘛。游击战术一般都是处于弱势的一方采用的。田丰的基本前提就错了,怎么还可能让袁绍信服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选择性倾听的倾向,喜欢听到和自己内心态度相符合的东西,而不是相反。刘备的投其所好,反而更加强化了他的专家权威性。因为袁绍需要利用他的专家判断来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性。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往往会被剥夺专家称号。
如果你不是专家,却又急需说服别人,请一定按照上述这段话来把自己包装成专家!
在刘备的忽悠下,一场好戏即将上演。袁绍派河北第一猛将颜良为先锋,进攻白马!
田丰在狱中流泪叹息不已。这眼泪其实无须为袁绍的黑暗前景而流,而应该为他自己不懂得说服而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心理学家感悟:专家或扮演成专家是最好的一种说服工具。
心理关羽12
河北第一猛将颜良来犯,东郡太守刘延不敢马虎,立即向曹操报告。曹操当即整兵出发。
关羽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他的反应并非幸灾乐祸,而是“互惠原理”的必然体现。三国里大概只有一个人对“互惠原理”是有免疫力的。这个人就是曹操。他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谬种流传,至今仍被某些人奉为圭臬。关羽觉得自己欠曹操的已经太多太多,还帐的时候到了,他只有先报答了曹操的恩情,才能心安理得地走人。
关羽急冲冲赶到相府,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要替曹操打前阵。
关羽想还帐,曹操是知道的。但曹操记性不坏,荀彧不久前说过的话他记得清清楚楚。所以,曹操也得算算账。这一阵子来,曹操在关羽身上没少投资,如果老是让关羽闲置着,不就成坏账了。但是,曹操还是决定就让关羽待着,说:“云长啊,这么点小事,就不烦劳你的大驾了。”但曹操还是留了个活口:“如果我手下的这帮人搞不定,再来请你出马吧。”
也许有人会说,曹操真是不会算账,但曹操哪里是不会算账,他比你会算多了。你只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要留这个活口就知道了。
政治家算账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政治家的出发点都是追求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比如说,汉献帝就是这样一个资源。你说一个弱不禁风、自身难保的小孩子能有什么用?养在身边还束手束脚的,见了他还得磕头请安,杀了他就会干惹物议。袁绍就是这样认为的。当初董卓作乱,献帝被迫出奔,曾在袁绍的地盘上暂居。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就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你知道刘备这张嘴有多臭了吧。人家田丰哪里是“弄笔书生”,他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只不过袁绍家里不打算刷墙,一直没派上用场)。袁绍觉得这孩子不就是个废物吗,又有什么用?结果就留给曹操了。曹操比袁绍识货多了,他哪里是把汉献帝当人啊,他是把这孩子当成了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啊。献帝这帝号真不白起,你看,他短暂的一生给曹操,给曹家做了多大的贡献哪!
回到关羽的话题。
在政治家曹操的眼里,关羽同样不是人,而是一种资源。无论是用关羽,还是不用关羽,都要从资源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如果用,收益大,那就用。如果不用,收益大。那就不用。
心理学家暗笑一声,如果你以为曹操一直是白养着关羽,是个二百五,那才是真正搞错了呢。
首先,关羽已经将自己注册为“忠义之士”。在乱世之中,找一个武艺高强的打手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打手,而最难的则是找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且又武艺高强的打手。关羽就是一个最好的人选。可惜已经被刘备捷足先登了。忠义难得,越是稀缺就是越是珍贵。曹操始终意识到这种资源的价值,也一直在拉拢关羽(杯酒斩华雄的时候,只有曹操一个人力挺关羽)。尽管关羽号称自己是“降汉不降曹”,但外人只是看实际行动的,不管你用什么借口来平息内心的认知不协调的。所以,在别人眼里,关羽投降曹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所以,仅仅是关羽投降这一个动作就已经价值万金了。
其次,关羽的投降有一种榜样示范作用。曹操可以借此无言地向天下声明:“大家快看哪,连关羽如此死忠于刘备的人都归降我了,可见刘备多么不得人心哪。又可见我曹操是多么有领导魅力啊!”有了关羽这块招牌,以后再想招降个开羽、闭羽的就容易多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心理学里非常重要的从众心理,留待后面详述)。事实上,后来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就是慕名主动来降的。否则官渡之战掉脑袋很可能就是曹操了。
所以,即便不用关羽,曹操早就赚翻了。现在关羽想出点力就走人,那曹操当然是不干的。
但是,曹操为什么又要留活口呢?
前面已经说过,用与不用,都是为资源效用最大化服务的。事实上,曹操这个时候已经有所耳闻刘备在袁绍那里混饭吃了。
曹操的想法是,如果颜良不堪一击,自己能够轻松摆平,那就不用关羽,并且继续隐瞒刘备的消息。但袁绍兵力远胜自己,这种可能性也许较小。一旦自己遇到了麻烦,就起用关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