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13节作者:
陈禹安 正是袁术的轻蔑评价,快速且高强度德促进了关羽的“唤起”。肾上腺激素的急速涌动使得关羽连一杯壮行酒都来不及饮,就上马提刀而去。而此时的华雄,依然沉浸连斩十数员大将的欣喜与狂傲中。关羽已经像一架已经提速完毕的F1赛车疾驰而来,华雄则还尚未点火。其结果当然是一刀毙命。
说来好笑,如果没有袁术那一番讽刺挖苦,关羽可能还达不到如此高的“唤起”状态,他与华雄还说不定谁胜谁负呢?就算华雄抵不过关羽,也不至于温酒被斩!
另外,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对关羽来说,挥刀杀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任务。这也是符合扎伊翁次的实验结果的。如果要关羽参加关于《春秋》的辩论大赛,恐怕他就会发挥失常了。因为关羽不过是个推车汉子,文化修养不高,虽然每天捧着《春秋》看个不停,但到底领悟多少,还真是没人知道。
曹操派人去请关羽。关羽大喜,急急赶往。
曹操迎定,对关羽说:“颜良勇不可挡,连杀我二将,连日来诸将纷纷败在他手下,实在无人可敌,只好请你来了。”关羽说:“让我看看动静。”
颜良正来搦战,耀武扬威。曹操指了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说:“河北人马,竟然如此雄壮!”曹操做出这种评价的心情可以理解,若非把颜良描述勇猛无敌,岂不是显得己方太过无能?!
殊不知,关羽恰是一个对“他人评价”的敏感者。曹操抬高颜良,就等于是变相贬低自己,所以,关羽傲然说:“我看不过是土鸡瓦犬罢了。”
曹操又指了指,说:“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不屑一顾地说:“我看颜良不过是插标卖首罢了。”
曹操善意提醒道:“不可轻敌啊。”在关羽听来,却不亚于当年袁术的讽刺挖苦!关羽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直奔颜良。
自兵败被迫归降以来,关羽一直憋着一肚子火。这是因为关羽的名声和能力遭到了曹营诸将空前的怀疑。
曹营诸将的态度是一个受“近因效应”影响的典型例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据了主体地位,并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就称为“近因效应”。关羽此前虽然名声不错,也有温酒斩华雄的惊人之举,但毕竟早已过去了。人们评价主要是看他最近的表现。
关羽是个对“他人评价”敏感度极高的人,所以他也非常想借此机会再次酣畅淋漓地证明自己。
前面已经说过,当两个原因叠加起来的时候,关羽就是天下无敌的代名词。
关羽已经“唤起”,颜良犹自闲在。结果当然是一刀毙命!
对曹操来说,关羽斩华雄的时候他虽然在场,但却是在帐内喝酒,没有亲眼目睹。这一次本来有机会亲眼目睹一次关羽的“魔术表演”,但关羽动作实在太快,曹操还没做好看到准备,颜良的脑袋已经成为关羽的战利品。
曹操本来以为,关羽能力再强,总也要和颜良大战数十回合才能分出胜负。却不知,面对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高手,关羽如果不能一刀致胜,恐怕就很难取胜了。
应该说,关羽的这一次“唤起”水平比起汜水关前斩华雄还是要低一些的。关羽能够赢得如此轻松,还和另外一个因素有关。
这个因素就是赤兔马。赤兔日行千里,关羽人借马势,速度更胜一筹。颜良哪里来得及防备呢?
关羽得胜回营,众人纷纷迎上前去,称赞关羽英雄了得。没想到关羽说出一番话来,曹操一干人听了,差点没晕倒在地。
×××××××××××××××××××××××××××××××××
心理学家感悟:人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为别人的评价而存在的动物。
心理关羽14
关羽一辈子说过很多话,大多数是大话,狂话,气话,怒话,几乎不说软话。此刻关羽要说的却是一句软话。这也许是他这辈子说过的唯一一句软话。
关羽说:“我哪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兄弟燕人张飞张翼德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才真是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呢!”
关羽的话刚一出口,心理学家就知道要出大事了。
关羽的话让人感觉非常奇怪,他素来是个骄傲溢于言表的人,虽然张飞是他兄弟,但关羽这样推崇他人,贬低自己的言行在他一生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不过,这一招可瞒不过心理学家。培根早已经说过:“谦逊只是一种出风头的诡计。”关羽的所为,正是虚伪的谦逊的一种典型表现。
你想,一个回合就将河北第一猛将颜良斩于马下,是多么令人敬服景仰啊!但关羽偏偏将这个硬碰硬的已成定论的丰功伟绩视为稀松平常,将立下这奇功的自己描绘成远远不如张飞,这只能归结于一种虚伪的谦逊。
傲慢一般都是真实的,谦逊则恰恰相反,不过是自负者欲扬先抑的把戏罢了。通过贬低自己的专长或特长,辉煌的业绩和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其真实的目的则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你想想,尽管关羽说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谁又能无视甚或否定他的辉煌战绩呢?
关羽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这件事本身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太大的麻烦。但是,曹操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却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曹操听关羽这么说,不由大惊失色!连忙对左右说:“赶快把张飞的名字写在衣袍襟底!今后遇到张飞,一定不能轻敌!”
张飞虽然勇猛过人,但此前并无威名,远远不如关羽的名声远扬。人们记得的张飞不过是张飞单挑吕布不过,关刘上前助阵。哥三个也没打过吕布,似乎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关羽则通过温酒斩华雄,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威望了。所以,可以说,张飞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个无名小辈,至少在曹操心目中是这样的。
但关羽通过故示谦逊的办法来达到骄傲的目的,却在无形中极大地抬高了张飞。
关羽的这种做法,是标准的“第三方推崇”或“第三者推崇”(这样的第三者,几乎没有人拒绝)。
一个人本领再大,如果只是通过自己来向别人描述自己的卓越能力,那么人们很容易将其归结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如果是通过第三方的人来推销,则人们的信任度会大大增加。
因为人们一般会认为,第三方的人和你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不太会无缘无故地来为你吹捧,从而第三方的话语更为可信。
现实中,很多骗子精通这一套“第三方推崇”的做法。而那个被设置安排为“第三方”的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托儿”。正是因为“托儿”的存在,很多骗局才能得逞。
关羽没有存心给张飞当“托儿”,但却起到了“托儿”的作用。而且,关羽这个“托儿”实在不简单。
关羽刚刚斩了颜良,威望正炽,加上此前斩华雄,都是快速解决了无人能敌的强敌。两件壮举的叠加效应更加衬托了关羽不可一世的权威感。以这样的一个“托儿”来推崇某个人,即使被推崇的人不是勇猛无敌的张飞,而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其它小角色,这个人也会立即名扬四海,身价倍增。
也就是说,第三方自身的实力或威望与推崇所能达到的效果是直接正相关的。如果是宋宪侯成来推荐说张飞勇猛无敌,远胜自己,大多数人只会嗤之以鼻。因为远胜过他们的人多了去了。当第三方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时,任何人都会失去怀疑抗衡的能力。服从权威,正是绝大多数的人的本能反应。
这一点,连足智多谋见多识广的曹操也无法例外。所以,曹操才会大惊失色,差点晕倒在地。
个体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会在今后的再次交往和持续交往中起到一个非常顽固(几乎不可变更)的锚定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
外界信息输入人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非常讲究先来后到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张飞人未在场,但由于关羽的推崇,更由于曹操的激烈反应,就已经在曹营兵将心目中铭刻下来“天下无敌,骇人听闻”的第一印象。
曹操命令手下人将张飞的名字写在衣袍上更加深了这种第一印象。将口头语言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的威力是巨大的。难怪仓颉造字成功会导致“天雨粟,鬼夜吟”,也就是惊天地,泣鬼神。而后来道家对符咒的重视,也可以视为对文字威力的一种极端化运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