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24节

作者: 陈禹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廖化道:“小人担心她们受伤害,现在留在山寨中,安排专人服侍保护。”
  关羽说:“赶快请她们下山。”
  过不多时,百余名小喽罗护送车仗下山。关羽立即下马,站在车仗前连声问候:“嫂嫂受惊不小,此乃关羽之罪也!”

  二位夫人说:“多亏了廖将军啊!要是没有他,我们姐妹俩可就被杜远侮辱了。”
  关羽问左右随从人员廖化是如何解救两位夫人的。随从说:“杜远将两位夫人劫持上山后,就要和廖化各占一人当压寨夫人。廖化问起缘由,好生敬服,当即要杜远恭送夫人下山。但杜远死活不从,廖将军就将其杀了。”
  关羽又是一阵后怕!如果二嫂真的被山大王玷辱了,那么自己就真的百死莫赎,无脸去见兄长刘备了。心里再度涌起了对廖化的感激之情。
  关羽拜谢廖化。廖化提出,自己愿意带领部众,跟随关羽,护送两位夫人一起上路,共投刘备。
  关羽看了看廖化头上的黄头巾,暗暗寻思:“这个人虽然有恩于我,但终究是黄巾贼之类的人,如果以他为伴,必然遭人耻笑。”当下婉言拒绝:“你有这番情意,我十分感谢。不过呢,我当初拜别曹公的时候,曾经和他发誓说,要千里独行的。现在刚上路,就违背誓约,实在是不太好。所以,只能领你的情,却只好说声抱歉了。日后如再相逢,必当重谢!”

  廖化闻言,不敢强求,只好怏怏而去。
  廖化为什么要杀杜远呢?
  对廖化来说,杜远是自己的兄弟,作为山大王,下山抢个女人当老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当廖化一听说抢来的这两个女人是刘皇叔的老婆,就立即对杜远拔刀相向呢?难道近在眼前的兄弟之情,还比不上远在天边的刘皇叔的一个名头吗?
  应该说,廖化是一个有能力有眼光有追求的人。东汉末年,正值乱世,廖化找不到一个好的平台效力,只好落草为寇。但他始终在寻找更好的机会。当杜远把刘备的老婆劫持上山后,廖化立即意识到机会来了。刘备仁德之名,远播天下。虽然他屡战屡败,但总是败而不往。廖化认定刘备日后必有东山再起之日。所以,就准备借此机会,投奔刘备。但杜远却是目光短浅之人,只图眼前快活,哪管明天死活?两人争执不下,廖化干脆快刀斩乱麻,一杀了之。这又足以说明,廖化是一个非常有决断力的人。

  但廖化却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关羽拒绝,只得黯然作别。但廖化也无需懊悔。根据互惠原理,用不了多久,他对关羽和二位夫人的恩德就会得到回报。后来,廖化在蜀汉效力,深得重用,最后官至右车骑将军。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很多人以为这是对廖化的贬损,实则不然。廖化和关张赵马这些超一流猛将相比,当然是有差距的。但蜀国的先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充任的。关张赵马等人过世后,廖化已经是当时蜀国数一数二的人才了,这才有充当先锋的可能。
  由此亦可见,廖化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的前瞻眼光。
  不过,选择和规划再好,也要得到老板的许可才行。那么,关羽为什么要拒绝廖化呢?
  廖化始终没搞懂为什么,但心理学家却知道得一清二楚。

  答案非常简单,问题就出在廖化的头巾颜色上!
  事实上,关羽此时正是缺人之际。这次二位夫人之所以会被杜远劫擒上山,就是因为他分身乏术。他自己在和曹操话别,无人保护二嫂。如果能够收容廖化同行,不但廖化可以独当一面,廖化所部的五百余人也可成为强援。但关羽却将廖化拒之门外。
  廖化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和关羽面洽的时候头戴黄巾。
  什么颜色的头巾不好戴啊,偏偏要选择黄色,不知道关羽就是专门扫黄的吗?刘关张兄弟靠着剿灭黄巾军起家,多年的征战生涯,使关羽形成了膝跳反射,只要一看见头戴黄巾之人,立即就会出现反感、对立的情绪,在潜意识中将其归入对手的行列。
  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人们认识到给自己贴上标签,将自己分类,归入某一种类别是非常有用的。每一个类别就是一个群体。人们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自足,是为内群体。人们还将自己的群体和其他的群体(是为外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轻视其他的群体,甚至仇视对立的群体。

  我们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偏见。所谓偏见,就是一个群体及其成员对另一个群体及其成员的负面的预先判断。
  “9·11”事件过后不久,美国人对那些被认为具有阿拉伯血统的人的敌意明显高涨。在纽约,一位男士试图开车撞倒以为巴基斯坦妇女,嘴里还高喊着他是“为了我的国家”;在得克萨斯州的丹顿市,一家清真寺遭到了燃烧弹的攻击;在波士顿大学,一位中东籍的学生被人刺伤;在科罗拉多大学,学生们在图书馆里用油漆写上“阿拉伯人滚回家去”。

  事实上,上述例子中的那些被认为具有阿拉伯血统的人是无辜的,和“9·11”事件并无任何干系,但美国人却将他们归于同一个对立的群体,并迁怒于他们。
  这就是偏见强悍的负面作用。
  关羽和黄巾军(并扩延至黄巾者)分属两个不同的、对立的群体。关羽内心对黄巾军必然抱有偏见。
  廖化并非黄巾军,但是他头巾的颜色激活了关羽内心的偏见。关羽很自然地就将他归入和黄巾军同一类的群体,尽管廖化对自己有大恩,但关羽仍然感觉不喜欢他。
  当我们所在的群体已经获得成功后,通过更强烈地认同于该群体,我们可以使自己的感觉更加美好。反之,当我们所在的群体遭受失败后,我们更加倾向于和这个群体保持距离,甚至脱离关系。

  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牙买加裔加拿大短跑选手本·约翰逊在100米短跑的世纪大战中获胜,赢得金牌后,加拿大的媒体大肆报道了一位“加拿大人”取得了这一辉煌的成就。但是,当约翰逊因被查出服用类固醇违禁药物而被取消金牌后,加拿大的媒体就开始强调他的“牙买加”身份。
  同样的一个约翰逊,当他是一个英雄的时候,人们喜欢自动拉近和他的距离、联系。而当他成为丑闻的主角后,人们立即想要洗清和他的关联,希望和他保持远距离。
  在关羽眼里,黄巾军这个群体属于不入流的草寇,是和自己格格不入的。而且,在和黄巾军的斗争中,关羽所在的朝廷一方取得了最终胜利。从而,关羽对自己所在的群体更加拥有一种相对的优越感,认为自己一方是正义的,高贵的,而将黄巾军这个群体视为非正义的低贱的。
  所以,关羽才会有“这个人虽然有恩于我,但终究是黄巾贼之类的人,如果以他为伴,必然遭人耻笑”这样的想法。
  廖化哪里会知道关羽这些微妙的想法呢?

  他本来是无辜的,和关羽讨厌、痛恨、鄙视的黄巾军没有任何关系,却因为服饰细节上的一个小小缺陷,就错过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当然,他预先付出的恩惠还会再给他一次机会,但还是要耐心守候才行。
  ×××××××××××××××××××××××××××××××
  心理学家感悟:在营造第一印象时,服饰是仅次于外貌的第二张名片。
  心理关羽26
  二嫂失而复得,关羽欣慰不已,庆幸不已。但是,刚出许都就差点出了大事,也极大地增加了关羽的心理压力。千里走单骑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更多的不确定性。关羽暗自下定决心,必须要保护二嫂平安。

  却说甘糜两位夫人一眼看见关羽身披红色锦袍,煞是显眼,不由大为诧异。因为关羽从来身穿绿袍,反差极大。关羽急忙将曹操灞陵桥头赠袍之事禀告二嫂。二嫂未置可否,心中却想,就为了这一件红袍,差点误了我姐妹俩的清白!甘糜二夫人深知自己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如果出了意外,势必连衣服也当不成了。又不便多言,只好吩咐关羽催动车仗一路前行。

  天色渐晚,远远望见前面有一庄园。关羽决定在此借宿一晚。庄主已经须发皆白,亲自出来迎接,问道:“请问将军尊姓大名?”关羽向前施礼道:“我是刘备刘皇叔的兄弟关某啊。”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也因此具备了多重的身份识别方式。从而,每个人在介绍自己的身份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所处环境情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关羽也正是如此。
  关羽有多重身份,比如他可以介绍自己是汉寿亭侯。头衔或职位的指示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免去很多的解释麻烦。中国人素来敬畏尊重为高权重的高官。如果关羽这样介绍,得到隆重接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关羽还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名字,不带任何头衔的修饰。但如果不通过头衔,职位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宣示,当接待者比较孤陋寡闻的话,可能会把你看成平庸之辈而随意对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