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二三事》
第32节

作者: DJ晴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消息随着差驿策马狂奔时狂喊:‘600里加急’之下迅速传开了。
  听到消息的瞬间禁军大营一片骚乱,赵祯在数位相公的帮助下戒严汴京,晚上暂时宵禁,维护住了汴京的安定。
  同时皇宫派出无数官员,前往天下各处军营监视军营的情况,甚至这些官员对武将有着先斩后奏的大权,他们的任务就是维护军队的安定,不能发生任何哗变。
  不怪赵祯和士大夫们这么紧张,实在是宋朝的军人太憋屈,太没地位了,而狄青就是大宋立国百年来唯一一位由军伍中崛起坐上枢密使的武人。
  这让整个大宋的军人十分亢奋,他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武人要崛起了,他们的地位很快就会得到提升。
  最主要的是狄青就算坐上了与宰相平起平坐的枢密使,对待士兵依旧和以前一样平等对待,就算遇到把守城门的小兵也会温声细语的问候。
  狄青在军队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可以说狄青成了大宋军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地位和大秦的战神白起差不多,不只是百战百胜的战神,更是他们心中那份期盼和希望。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物,居然被朝中的士大夫们贬黜京城,最主要的是他们用的手段,太过下作。
  天人感应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什么旱灾洪涝都是因为武人坐上了高位,什么狄青家里冒红光,什么狄青在大相国寺穿黄袍,什么狄青家里的狗头上长犄角。
  狄青做了四年的枢密使,可以说是每天都活在士大夫的污蔑之中,就连他每天吃什么都有人造谣,还说狄青家的水井里有金龙出没。
  士大夫们为此将一直支持狄青的庞籍被调出汴京,狄青知道自己是众矢之的,一直小心翼翼,多次上书请辞,皇帝不肯。
  终于,经过四年的栽赃陷害,皇帝赵祯也动摇了,朝廷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
  狄青被贬到陈州之后朝廷士大夫依旧散布谣言,每个半月就派人前去探望,说是探望,实为监视。
  狄青遭到如此猜忌身体一如不如一日,哪想到这才半年不到竟然就抑郁而终。
  现在狄青死了,会出什么乱子?
  士大夫们只觉得双脚发软,再也不复往日的潇洒从容,一个个满头大汗的赶往皇宫。
  士大夫害怕狄青的死会让天下军心震荡,连忙使出各种手段弥补,首先就是把之前拖欠的兵饷补上,之后又将那些做恶的监军全部斩首,平息士兵怒火。
  最后,皇帝赵祯在汴京举行大型的葬礼,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如此,宋朝士大夫们成功的迫害了自己最优秀的军事天才,他们亲手打断了自己的脊梁。
  宋朝的军人被硬生生抽走了精气神。
  宵禁一直持续了一个月之久,在方承志康复的这一天开封府才下令开禁,一直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汴京城百姓这才松了一口气。
  由于狄青的死引发的一系列事情,方承志这样的小事自然被抛在了脑后,现在他病都好了案件自然就成了阳光下的泡沫。
  现在那些太学士子一听方承志没死,他们又都回来了,还趾高气昂的扬言下一次一定打死他。
  人们对于方承志的起死回生十分有兴趣,更多的是对‘银针圣手’王惟一的吹嘘与传言,王惟一一直在他家想要搞清楚方承志活下来的原因,最终只能归功于神秘的求生意志。
  一个月来上门找王惟一的人不计其数,全都是达官贵族,就连皇宫都派人来请,都被王惟一骂回去了,那些人就是贱,被骂了还老实的跟孙子一样乖巧。
  “王老头,你在我们家白吃白喝一个月了,什么时候走啊?我们家都让你吃穷了。”
  “小子,老夫好歹救了你一命,难道就不知道恩重如山、尊敬老人?你真是妄读圣贤书。”

  方承志真想啐他一脸,自己活过来完全是因为强大的求生意志,另一个就是他这一次因祸得福彻底吞噬融合了前身的一切。
  可以说之前他只是鸠占鹊巢,这一次他才真正的成为了方承志,正是因为消化融合了前身的残留,这才有能量活了过来。
  不止如此,也许是他穿越时剩余的能量,原本油尽灯枯的身体竟然枯木逢春、脱胎换骨,重新焕发了生机。
  方承志感觉自己的身体真的充满活力,不再像一个月前那样疲惫、沉重,他真的回到了十八岁。
  王惟一这个老家伙现在外面传的神乎其神,可是他自己知道绝对没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神通,所以一直躲在他们家不敢离开。
  尤其是方承志身体康复的差不多的时候,苏轼两兄弟前来拜访,他没有忘记承诺,亲自下厨做了一大桌美食。
  这下子可是捅了马蜂窝,这老头第一次就上瘾了,就连苏轼两兄弟也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几乎天天往他们家跑,美名其曰:关心朋友。实则混饭。

  最可耻的就是王惟一这个老头子,这个老家伙自己吃也就罢了,还经常把他十七八个孙子、重孙子叫来一块混饭吃。
  这下子好了,他们家本来就只有方仲永、方承志、三娘三个主人,这下子一下子多出二十多张嘴,每天的花销跟流水一样,哗哗的。
  今天方承志忍无可忍,终于说出赶他走的话,哪想到这老家伙脸皮竟然如此之厚,赶他都不走,怪不得80岁还活蹦乱跳,就这心态也是没谁了。
  “方兄,方兄。”
  得,苏家兄弟又来了。
  苏轼、苏辙今天没有同往日那般喊着吃饭,他们进来抓住方承志的手臂大喜道:
  “方兄,大喜啊,据说我们的差遣已经下来了,明天就公布。”
  “是啊,等了一个月,终于要大展手脚了。”
  方承志也露出开心的笑容,虽然他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但却为二苏开心,派遣进士外出,说明朝廷基本上稳定了政局。

  “子瞻、子由你们苏家父子三人一个月来名震汴京,想来定然是委以重任,造福一方百姓,确实可喜可贺。”
  苏轼谦虚的摆摆手,客气道:
  “方兄取笑了,以前苏轼自视甚高,直到遇到方兄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区区名声在方兄面前不过笑谈。”
  苏辙两个眼珠子乱转,发现王惟一的那些孙子们没来,心中窃喜,今天少了跟自己抢东西吃的一群熊孩子,太好了。
  “咳,方兄,我听闻最近又有人弹劾你,请求陛下废除你的进士功名,还有人扬言见你一次就打你一次。”
  方承志面无表情的点头,说实话,他这一次确实鲁莽了,他远远低估了儒家旧势力的反击强度,这一次的教训让他刻骨铭心。
  若不是某些说不清的原因,他此时恐怕坟头草都钻出来了,现在更是后患无穷,若是自己失去了进士功名,那在宋朝想要有一番作为,基本上只有上梁山这一条了。
  方承志心中虽然担忧,但脸上却是一副大义凌然的样子,正气道:
  “子由放心,真理是不会被埋没的,时间会证明一切。”
  苏轼、苏辙被他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动,他们最近经常和方承志探讨学问,深深的被方承志所说的理论所折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