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
第24节

作者: 虽万千人俱往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7-13 15:55:07

  闲话军统(38)
  1926年以前入学的军校学生,基本上都被编入了北伐军,在北伐中,许多军校学生因部队被打散,流落在南京等地,没有着落,陈恭澍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时候,又是蒋校长想起了他们,于是他在南京黄埔军校内专设毕业生调查处,联系、登记这些流落各地的军校学生。总其事的,就是军校一期生黄雍。
  按:黄雍,湖南平江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海陆丰起义,后脱党。1931年担任南京黄埔毕业生调查处负责人。

  黄雍是军校一期第五队的,这个队出了四个将军,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湖南人:陈明仁、左权,都是湖南醴陵人;刘戡,湖南桃源人;再加上黄雍。
  如果说戴笠是“军统之父”的话,那么称黄雍为“军统之母”并不为过,很多军校学生都是经黄雍介绍参加特务处的。所以,尽管黄雍并不是军统的成员,但他却是“军统”的“十人团”之一,每年的“四一”大会。戴笠都要把他们请到主席台上,隆重地推介给大家。
  1932年,陈恭澍就是经黄雍介绍,进入特务处的,另一个介绍人是张炎元。
  按:张炎元,1904年生,字炳华,广东梅县人,军校二期炮科毕业。张炎元也是“十人团”成员,逃台后曾任“国防部”情报局(系1955年由保密局改组)局长。
  所以陈恭澍加入特务处的起点很高啊,两个介绍人都是“十人团”成员,本人又是军校五期生,可谓根正苗红,又年轻,1932年时才25岁,很受戴笠器重。
  从“洪公祠”一毕业,毫无工作经验的陈恭澍,居然一步登天,被派往北平站担任站长。
  前面说了,张敬尧案,陈恭澍一炮而红,但实际是王天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陈恭澍不过坐享其成而已。
  陈恭澍真正独立做的行动案子,要从“吉鸿昌案”算起。

  3.1吉鸿昌案
  吉鸿昌,生于1895年,河南扶沟人,很小即到冯玉祥手下当兵。1929年,34岁的吉鸿昌就当上了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
  1932年4月,吉鸿昌在北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5月,吉鸿昌在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担任主任委员。
  吉鸿昌的所作所为触怒了蒋介石,遂通过特务处下达了“制裁令”。
  任务交给了天津站,当时王天木因“箱尸”被关押,主持站务的,是站长王子襄,考虑到王毫无特工经验,戴笠特命陈恭澍牵头办理此案。
  在此案过程中,王子襄离奇身亡。于是,陈恭澍一手托两家,往返于平、津两地,忙得不亦乐乎。
日期:2009-07-14 18:25:26

  闲话军统(39)
  此时,陈恭澍面临着与当初张敬尧案同样的难题——找到吉鸿昌。
  在上一案中,当时有老大哥王天木罩着,这回麻烦了,所以人的眼睛都看着陈恭澍,等着他拿主意。
  所以别以为领导好当,多那几块钱工资不是白拿的。
  不过人就是这么锻炼出来的,我们看军统那些人,除了戴笠、毛人凤等少数几个人岁数稍微大一点,基本都是1900年以后出生的。

  象陈恭澍是1907年生人,25岁当北平站站长;
  文强与他同年,1928年,21岁的文强,已经是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了;
  沈醉更小,1914年生人,到唐生明手下当常德桃源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长时才24岁,28岁当军统局本部总务处长,成为军统最年轻的将军。
  都是二十多岁就独当一面,不象现在,四十郎当了还被人看作小字辈。
  所以为什么每到朝代更替的时候,总是显得好象人才辈出,最典型的,一个是汉末到三国时期;再就是从1851年,以太平天国兴起为标志,到1949年这100年了,真是星汉灿烂。原因无他,不过是变幻莫测的时世,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脱颖而出的舞台而已。
  这时,北平站和天津站都已经增加了人手,不再由站长直接跑龙套、站柜台了。
  北平站成立了“行动组”,行动组长自然非白世维莫属,成员有张逢义、王文翰等人,
  张逢义,军校七期,与白世维、杨英、戚南谱都是同期的同学,后面在“河内刺汪”案中还会出现。
  王文翰,通常称其为王文,河北宝坻人,对天津的情况比较熟悉。

  天津站也成立了“行动组”,成员中,有一个叫做马河图的,后来跟着陈恭澍去了上海。另外天津站还成立了“情报组”,组长叫吕一民。
  这几个人成为了陈恭澍的得力助手。
  通过天津站情报组长吕一民的路子,陈恭澍物色到了两位老军头,一个叫郑恩普,河南人,当过军长;另一个叫傅丹墀,河北人,曾当过“襄樊镇守使”(北洋时期的一个官职)。
  据吕一民介绍,这两个人能够接触到吉鸿昌,可以考虑通过他们得到吉的消息。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还存在一些“糊涂认识”,他们觉得吉鸿昌是抗日英雄,政府为什么容不下这样的人,还要搞掉他。
  听了吕一民的话,陈恭澍决定亲自出马,与这“一正一副”的两位老前辈谈一次,进行一下“洗脑教育”。他没敢说自己是干嘛的,怕一说“特务处”的名号,引起对方的反感。而是以军校学生的身份,执弟子礼,与郑、傅二人见了面,并把他理解的吉鸿昌“反叛中央”的种种,狠狠地灌输、游说了一番。

  看来陈恭澍这一点很像戴老板,也挺会做别人的思想工作,几个回合下来,年纪轻轻的陈恭澍,居然把两个“一正一副”说动——不但要帮忙,而且直接要求参加工作,即要求“加入你们的团体”。
  你说这事闹的!这一下陈恭澍还不敢做主了,只好请示南京特务处本部。
  不久,戴笠亲自回电批复:同意郑恩普、傅丹墀二人加入特务处;同时,考虑到郑、傅两人都是老军人、直肠子,怕他们看不得特务们偷鸡摸狗、鬼鬼祟祟那一套,为了避免“行动”、“情报”等等字眼刺激这两个“老前辈”,决定以天津站“军事组”的名义,安排这两个人。
  戴笠心思缜密,托人办事,往往为对方想得非常周到。因为他从很小就走上社会,天天过的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日子,在社会最底层悟出来的为人之道,自然与陈恭澍、文强、沈醉这些学生出身的人,其体会截然不同。
  所以,戴笠以一个高小生的出身,最终建立一个“拥兵十万”的特工王国,靠的是他从“社会大学”中学到的东西,从这一件小事上可见一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