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尚未凝固的国家历史》
第28节作者:
金满楼 日期:2009-03-30 11:51:31
十九、陆征祥组阁难产
袁世凯听说唐绍仪挂冠而去后,正要派人前去挽留,这时唐绍仪的辞呈已从天津电报局发来。唐在电报中说,自己“偶感风寒,牵动旧疾,所以赴津调治,请立即开缺,另请人选”。袁世凯见首任内阁即将垮台,脸上也很挂不住,随即便派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前去天津劝驾,看事情有无转机。等梁士诒到了天津后,见唐绍仪去意已决,也只得怏怏而回。
唐绍仪的不辞而别,看起来是个偶然事件引起(即王芝祥任命书的副署问题),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权力体系构建与现实情况冲突的基础性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临时约法》中不切实际的规定所引发。如果从遵守法律、遵守《临时约法》的角度出发,唐绍仪的辞职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因为他用自己的个人牺牲挽救了法律的尊严,而不至于使责任内阁制陷于袁世凯的淫威之下。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唐绍仪当时能做的也只能是辞职,作为跟随袁世凯多年的僚属,他的力量实在是无法与袁世凯抗衡。
如果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的话,唐绍仪的辞职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民国初建最需要的是大局稳定,而当时唯一具有号召力的莫过于大总统袁世凯,可惜的是,唐绍仪的组建的第一任内阁便以这种闹剧收场,这也实在是出人意料又不得人心的。
正因为如此,唐绍仪的辞职引起了参议院中共和党、统一党议员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发表文章责骂唐绍仪是“擅离职守、乘间潜逃”,并声称“同盟会员不宜在担任内阁总理”。面对共和党、统一党人的攻击,同盟会则对唐绍仪进行了辩解和还击,他们认为唐绍仪在这次的事件中完全是受逼而退,真正需要追究的应该是另有其人。
唐绍仪已去,内阁总理不可久悬,袁世凯只得在6月27日批准了唐绍仪的辞职,随后提名外交总长陆征祥为总理人选。最开始的时候,袁世凯并不想让陆征祥来接任总理,而是另有人选。在袁世凯还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有两个人在政务上对他的帮助特别大,一个是唐绍仪,另一个是徐世昌,可谓“左膀右臂”。如今“左膀”闹翻了脸,袁世凯当时就想提名徐世昌来接任总理一职。可惜的是,徐世昌当时对清朝还有感情,不愿出山;而同盟会的人认为徐世昌是前清老官僚,对共和民主一窍不通,他们对此反应十分激烈,坚决反对提名徐世昌做内阁总理。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在6月29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名陆征祥担任总理职务。陆征祥是上海人,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相当于现在的外语学院),后来又进了京师同文馆学习,精通多国语言。陆征祥做过多年的驻外公使,在外交界享有盛誉,对外情也了解至深,而且还娶了个比利时太太(某将军之女)。更重要的是,陆征祥是个超然派,他不属于任何政党势力,因此容易被各方接受。 在当天的投票中,临时参议院以74票通过、1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高票通过了陆征祥出任总理的提案。
在陆征祥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后,同盟会本部会议鉴于唐绍仪混合内阁相互倾轧的教训,决定让内阁中的同盟会籍的国务员集体辞职,以免政党之争妨碍将来的施政。同盟会此举,一来可以成全陆征祥组建一个超然内阁,二来也表示同盟会元甘于牺牲,决不贪恋权位。但当蔡元培、宋教仁、王正廷等人派出代表向袁世凯提请辞职时,袁总统却故作挽留,以示包容。原来,袁世凯并不懂什么政党内阁、超然内阁,不过希望延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如果大家都辞职了,反是拆他的墙角,显得他没有威信。因此,袁世凯挽留的态度还是很诚恳的,他还不想这么快就与同盟会决裂。
但同盟会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陆征祥内阁也就是个过渡内阁,因为过段时间后参议院需要重新选举(由临时参议院变成正式国会),届时由胜出的政党进行组阁,内阁中全是一党,岂不更方便?当时同盟会中持这种想法的人不少,宋教仁便是其中最坚决的。
为了表示辞职的决心,蔡元培等人写信给新任内阁总理陆征祥,称同盟会国务员在7月14日后不再到部办公,同盟会员也不再参加新的内阁。在同盟会员去意已决的情况下,袁世凯于7月14日签署命令批准了蔡元培等人的辞职,同一天被免职还有交通总长施肇基(交通总长原是唐绍仪兼任,后由唐绍仪的亲戚施肇基出任,这次自然是与唐绍仪同进退)及财政总长熊希龄,而工商总长陈其美一直没有上任,自然也被免职。当然,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及其海军总长刘冠雄这三人却仍旧巍然不动。
至于新总理陆征祥,他开始并不是袁世凯的最佳人选,只是因为徐世昌不肯出山也不能通过,这才被袁世凯推到了前台。陆征祥常年在国外办外交,外手是把好手,但他对于内政却是一窍不通,因此他对组阁也缺乏信心,好在袁总统答应帮他物色新的内阁总长人选,陆征祥这才答应出任总理职务。
《民国往事》:连载三十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