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智诚的印象中,自从48年的春节过后,突然一下子就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了好多共军主力。这个时期,各地纷纷传言“共产党正在全面征兵,青壮年男子都加入了军队”,而乡村道路两旁的赤色标语也从原先的“夺取民主自卫战争的胜利”变成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徐州的形势陡然变得万分紧张,蔡智诚他们在城里也呆不住了,不得不一次次外出作战。
48年4月,徐州城里的各军政单位正忙着热烈庆祝蒋介石当选“行宪”之后的首任总统。在刚刚结束的国民大会上,老蒋在两千七百多名代表中间得到了两千四百多张赞成票,真正是众望所归、如愿以偿,值得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可共产党人却一点儿也不给蒋总统留面子。国民政府在南京开大会,共军的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就在首都的边上开仗。华野2纵(滕海清)、11纵(胡炳云)和12纵(陈庆先)先是攻克了益林,接着又向盐城发起猛攻,整得国军鸡犬不宁、不得不抽调重兵进行围堵,从而引发了“第二次盐南战役”(也称“盐南出击战役”)。
参加此次战役的国军南线兵团由整4师和整25师组成,司令是黄百韬;北线兵团由整72师和整83师组成,司令是张雪中,第三快速纵队担任战役总预备队,主要在射阳河一带活动。应该说,国民党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南北兵团两面夹击,到5月下旬就击退了共军的进攻、夺回了先前丢失的城镇,并且还占领了苏北军区的根据地合德(今江苏射阳),以至于解放军方面也承认“盐南出击战役是一次不成功的进攻作战”。
这次战役失利的原因,华野方面认为是“战线过宽,兵力分散”,但在蔡智诚看来却是苏北兵团的训练水平不够强。苏北兵团是48年3月刚刚组建的部队,老兵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大部分是山东人,这些战士基本上都不会游泳,在南方的水网地区杀来杀去、被淹死的比被打死的还多。双方军队在射阳河两岸穿梭交战,共军很快就失去了机动能力,跑也跑不动、聚也聚不拢,岂有不吃败仗之理。
不过,土八路虽然走水路不行,但只要离开了河网地带,他们的行军速度就快得吓死人。
第三快速纵队5月27日刚刚占领了合德,31日就得到消息:华野11纵正在围攻黄口!——黄口(今安徽萧县黄口镇,当时属于江苏省)与射阳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330公里,行军路途还至少两倍于此,伞兵们实在想不通共军怎么会在几天之内就飞到那边去了?
那黄口是伞兵部队的防区,伞一团离开之后就只剩下一些地方武装在那里站岗,凭他们无论如何也挡不住共军主力的围攻。快速纵队只好赶紧掉头回去增援,蔡智诚他们坐在车上直犯嘀咕:“这伙共军真难缠,刚在东边吃了亏、转眼又跑到西边去捣乱,活象一帮打不死的孙猴子……”
其实,解放军战士并没有钢筋铁骨,几个月来,他们一直是以顽强的意志和牺牲的精神在支撑着自己坚持战斗。先前,苏北兵团不断攻击苏中和苏南地区是为了吸引国民党军主力东移、配合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48年3月转出大别山,5月份在洛阳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的中原军区),而现在他们再度不顾疲倦地发起新的攻势,是为了破坏陇海铁路东段交通,迟滞国民党军西援进程、配合即将展开的豫东战役——蔡智诚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共军的战略意图,但即使是知道了,他们也无法理解共产党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无法理解解放军的那种为了全局而甘愿牺牲自己的高度觉悟。
第三快速纵队从合德赶回徐州、再从徐州赶往黄口。这时候,前方的道路已经被共军破坏了,伞兵的大卡车开着开着就翻下了路坎,各种物资撒得满地都是,无奈之下,大家只好扛着大包小包徒步行进。
穿着伞兵大皮靴走路本来就是件很受罪的事,再扛着沉重的军需装备就更让人举步唯艰。这狼狈的模样引得路边观看的整77师指指点点:“瞧,一帮公子少爷,出门打仗还带着帆布帐篷鸭绒被,简直不象个当兵的样子……”
整编第77师(王长海部)是西北军冯治安的老底子,原先人马挺多的,如今被老蒋裁得只剩下整37旅(旅长吉星文)和整132旅(旅长过家芳,中共地下党员)。37旅是打响卢沟桥抗战第一枪的29军37师,而132旅就是曾经血战南苑的赵登禹132师,这两支部队依然保留着老西北军的传统,衣着朴素、吃苦耐劳,好多官兵的肩上还扛着大刀。但他们普遍对内战抱有抵触情绪,极不情愿为蒋家王朝卖命,比如这次救援黄口,他们就坚持要求让伞兵在前头开道、自己留在后面负责侧应。
于是,第三快速纵队只好沿着公路向黄口方向攻击前进,伞一团(附战车营)在左翼突击、伞二团(附装甲车营)在右翼进攻,部队从6月4日下午开始与共军发生接触,之后接连攻克夹河寨、郝寨、沙塘、周庄、北新庄、杨楼、蔡庄、李庄……“计毙匪1900余、俘302名,卤(虏)获步枪机枪冲锋枪掷弹筒等武器弹药甚多,另步话机1台、电话机5部、骡马若干”。战至6月15日,华野11纵主动放弃黄口,第三快速纵队遂告完成救援任务。
在这些天里,蔡智诚没有上前线与共军交火,但他却碰巧“立了一功”。
6月14日下午,蔡指导员去卫生大队慰劳伤号,正当他带着两个勤务兵走到唐楼村附近的时候,迎面遇到了一男一女。那男的挑着两大桶米饭,女的担子一头装着酱萝卜、另一头盛着白菜汤,俩人一看见国军官兵就吓傻了,愣在那里跑也不是不跑也不是,蔡智诚发觉情况不对,立刻把他们扣下来进行审问。
男的挺痛快,没费什么事就招供了。他说四五里之外的洼地里藏着两百名解放军,其中有个人给了三块大洋,委托他们两口子置办饭菜,说好了送到以后再给五块洋钱……那男的一头说,他老婆就一头在旁边打岔:“老三!老三!不能乱讲,要遭报应的”
可这老三却不肯住嘴,竹筒倒豆子似的交代得干干净净,一边坦白还一边申明:“我可没有说瞎话,长官你可以去核查”。
核查?说得轻巧。蔡智诚他们只有三个人,哪里敢跑到洼地跟前去看一眼。当时共军苏北兵团的一个连通常不过六七十人左右,这两百号人马差不多就是一个营了,要想核查也必须找大部队来帮忙才行。
离唐楼最近的队伍是132旅的396团,蔡智诚于是就跑去报告情况。那位团长名叫王刚(黄埔六期生),皱着眉头半信不信的、好象觉得很麻烦,而副团长贾宗周(中共地下党员)却一个劲地泼冷水:“诡计、诡计,我看是诡计,八成是共军的圈套”。蔡智诚也弄不清那位送饭的老三讲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只好向两位团长表示:“反正我把情况都告诉你们了,该怎么处理你们自己负责”。
王刚团长琢磨了老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带部队去看一下。结果396团摸到洼地附近的时候正好遇到共军往外面走,双方随即展开近距离交锋,一场拼杀下来,解放军吃亏不小。
洼地里的这些解放军属于华野11纵33旅98团一部,他们撤出阵地以后实在走不动了,所以想先找个地方躲一躲歇歇脚、吃点东西再接着赶路,却没想到走漏了风声,让396团拣了个大便宜——据蔡智诚回忆,当时共军官兵的鞋子全都磨烂了,一双脚血肉模糊,经过苏中苏南的数月鏖战再加上从射阳到黄口这几百公里的强行军,即便是铁人也被拖垮了,何况他们只是刚组建不久的新部队,因此败给第三快速纵队这样的精锐嫡系或者132旅这样的百战劲敌也实在是情有可原。
PS几句:
一、《亮剑》中说李云龙的部队是“华野11纵2师”,其实无论是华野11纵还是中野11纵都只设了31旅、32旅和33旅,并没有“师”级单位。不过华野11纵(编为29军)后来倒确实是驻扎在福建前线的,比如这里提到的11纵33旅,他们的旅长梁灵光就曾经担任29军参谋长、厦门市市长、福建省副省长和广东省委书记。
二、原国民党整77师132旅396团于淮海战役期间参加了“贾汪起义”,团长王刚在起义的中途逃跑了。396团后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4军102师304团(团长贾宗周),再改为公安13师39团,最后被撤编。
以马甲所知,目前我军唯一仍保留的具有西北军底子的部队是第27集团军235旅(机步旅)的第4营(战车营),它的前身是整132旅的395团,国军时期的编号是“代字5392”,共军时期属于“51002部队”。
黄口解围之后,伞兵们松了一口气。大家一边和伞一团团长张信卿打趣“好不容易帮你们收回了驻地,快请我们喝酒”,一边议论着司令部将要返回徐州还是将迁到新安镇去。
有天上午轮到蔡智诚值勤,他在大院里遇到整25师(黄百韬部)的一个副官,觉得十分希奇:“咦?你们不是去兖州了么,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5月份的时候,整25师和快速纵队都在盐城附近打仗,可打着打着共军就不见了。接着就听说黄口被包围(属于苏北兵团“陇海路东段战役”),伞兵连忙回来救黄口;然后又听说华野7纵、9纵和13纵正猛攻兖州(又称山东兵团“津浦路中段战役”),黄百韬于是赶快跑去救兖州。两路人马就此分道扬镳,却没想到又在这里碰了头。
“唉,刚到兖州的边上就让我们往回走,说是先去河南救第七兵团……”,整25师的副官悻悻地回答。
“啊呀,老兄,你们可真够辛苦的”,蔡智诚显得十分假惺惺。
“呵呵,我们辛苦,你们也清闲不了,反正大家是一起去”。那副官冷笑起来,倒让蔡上尉大吃一惊。
其实,蔡智诚对河南的情况已有所耳闻。
早在几天前,伞兵就听说开封城防被共军攻破了,开会的时候张绪滋司令讲起自己的黄埔同学李仲辛(整66师师长,在开封战役中身亡)还眼泪汪汪的。没过两天又听说邱清泉的第5军收复了开封,但区寿年的第7兵团却一不留神被共军给包围了……这区寿年也是张绪滋的什么陆大同班,所以7兵团的命运同样惹得张司令牵肠挂肚。
游乐智开玩笑说:“张司令流年不利,他的同学都挺倒霉的,不是这个出事就是那个出事”
但蔡智诚却有不同的看法:“你们‘正期班’的在战场上好歹还有些同学照应,若是我们这些‘养成班’的遇到了麻烦,连个关心的人都没有,那才叫做惨呢”
国民党的军官有“正期班”和“养成班”之分。所谓“正期”是指经过正规军校训练的军官,大致相当于职业军人,退休的时候可以得一笔养老金,而蔡智诚这类半路出家、只上过什么培训班的货色只属于“军团养成”,比起“正牌正期”真是差老鼻子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