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生活》
第51节

作者: 新来的保安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02年2月1日
  ---------
  终于,千辛万苦,我成功了,这一刻我要感谢党和人民,不容易啊,不容易。
  为了一张火车票,我往返火车站四五次,总算没有白费力气。
  我用“颤抖”的手从售票员那里接过沉甸甸的车票,心里想:“哥们,为了你们,老子跑细了腿,喝够了西北风,差点在女孩子面前颜面扫地”。
  我终于可以用比较大的声音和莉姐说:“车票买到了”,我尽量用深沉的语音,并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希望得到莉姐的惊喜的叫声。
  莉姐并没有惊喜,但是话语令我感动:“你没冻着把,谢谢你了”。

  2002年2月1日早上,宿舍
  宿舍里已经空无一人,楼道里也已经冷清清的了。
  我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脑袋里盘算着要买些什么东西带回去。
  宿舍电话响,陈晓在那边说:“帮我个忙啊”
  我:“怎么了”
  陈晓:“我一个电视台的哥们,要拉学生当观众,一个谈话节目,这大放假的,上哪里去找阿,你和我去吧”。
  我:“阿,不是把,这我也没有去过阿”。
  陈晓:“又不是直播,就是坐在地下,鼓鼓掌什么的,乎”
  我:“好吧。”
  陈晓:“你能不能再拉两个女生阿,同学都走了把,有男有女比较好”。
  我心里一动,莉姐说晚上五六点过来拿票,也许她可以,不过我可不敢作主,就和陈晓说:“好,我试试看,不一定能成功啊”。
  陈晓:“好,那晚上见,我们在五棵松地铁站见吧”。
  我发短信给莉姐,莉姐爽快地答应了。
  2002年2月1日晚,某演播厅
  这是一期关于城市发展的节目,一位主持人还有三位嘉宾,如同电视里见到的那样,所不曾想到的是有人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些“观众”。
  嘉宾们逐渐把话题侧重到“城市的发展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多么大的好处”,甚至有一位嘉宾用非常感叹的话语说:当我架车奔驰在北四环上的时候,周边飞驰而过的高楼大厦,那种心情格外的好;我去过欧洲的很多地方,都是低矮的楼房,很旧很破,去一趟购物中心麻烦极了。
  陈晓鼻子冷哼了一下,莉姐却是轻轻叹口气,我心中一样对此并不认同。
  如同电视上看到一样,主持人也会让我们观众发言的,问观众们喜欢哪一个城市,以及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感受。所不同的,很多是事前都说好的。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发言的人,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例如课堂;但是今天我忽然变得很想发言。
  所以我举手,还站了起来,这大概有些出乎主持人和嘉宾的意料,不过那位主持人还是把话筒给了我——毕竟节目播出是要剪辑的。
  当我站起来的时候,周围很多眼睛看着我,有一点紧张,陈晓伸了大拇指给我。
  我定了定神,说:“关于城市,我比较喜欢喜欢厦门,虽然我去的城市也不多,但是我喜欢她”。
  看到大家没有特别的反应,我继续:“我想城市不但是工作的地方,更应该是生活的地方,只是很遗憾我们,我们过于强调工作了,或者说过于强调她的规模和经济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市越来越大,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觉得生活舒适了,甚至,有很多群体,在城市扩大的过程中被抛弃了,被他们曾经的家园抛弃了。”
  陈晓在旁边不住地点头,他一定也想到了那片高楼阴影下的贫民区城中村。
  我:“厦门也许不可避免,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问题,但是我想是症状最轻的一个,是一个很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我生活在厦门的四年,虽然只有一张床铺,但是每天我起床就能感觉到,这是我的城市,似乎能感觉到她的呼吸和脉搏”。
  我刹那间想到了很多。
  “但是,北京,我还没有找到这种感觉,我并不是不喜欢北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离我很近却又很远,仿佛飘着的感觉,我的很多朋友也是一样,他们怀着梦想和希望来到北京,可能许久许久才能找到家的感觉”。
  我没有想到自己的发言如此的顺畅,但这其实是我的心里话,已经思考很久很久了。
  很显然,我的发言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北京这个城市,喜欢他的举出很多优点,不喜欢他的列举他的诸如环境等缺点。其实我想所谓的论题都是主观的,每个人的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不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所以我更喜欢真正的城市生活,而不是主流呐喊的“奋斗”——虽然我心里明白,我也要奋斗,只有奋斗才能立足,才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我是真的喜欢厦门,忽然在想,如果莉姐答应做我的女朋友了,我一定要带着她回一趟厦门,我的梦想阿,就是能和我的爱人偎依在海滩上,数星星,吃西瓜,听潮声。我仿佛回到了那幽静平和的海滩,远处星火点点。
  我偷眼看莉姐,莉姐微笑点点头,眼睛里很是赞许的意思。

  我的心一激灵,赶忙收回飞驰的思绪。
  我从莉姐住处回来已经十点多了,往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门口小街已经没有什么人了。楼下旁边平房的小店铺,平常这时候是最热闹的,只是今天很多都关门。
  我路过满庆家的小店,屋里还亮着灯,我看到阿姨正在打一个大提包,满庆正坐在一个桌子上看东西,看到我路过,就走出来喊我:“还没有回去阿,我师傅不是说你前两天就走了吗”他说的师傅就是,他的吉他师傅。
  我叹口气:“有点事,后天走,你们什么时候回去阿,我看阿姨都打包了”。
  满庆:“明天阿,我爸去买票去了”。
  我吃惊:“不是把,现在买,那哪能买到阿”。
  满庆:“没关系的,站票也行啊,十多个小时而已”。
  我提醒他:“站票可能都没有了”。
  满庆:“那也没有关系,到时候买三张站台票,挤上车,到时候补票”。
  我竖起大拇指,这方法我也用过,不过现在似乎没有那么“吃苦耐劳”。
  满庆拉我进去:“进来吃点肉串,还剩点,我请客,顺便还要问你点事情”。
  我好奇:“什么事情”
  走进屋,满庆递给我一个广告,白色的,彩页,中间有一个广告被用毛笔圈出来了,满庆的爸爸有时候会写一些毛笔字,这我们都知道。
  这是一个号称农村燃料革命的项目,大抵是利用农村的废料产生沼气,只不过设备这个厂家提供,声称利用了多项专利,多种物理化学方法,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满庆整理肉串,然后往烤炉里加炭,我连忙拦住了:“别价,我真不吃了,今天吃得挺多的”。
  阿姨说:“吃吧,吃吧,满庆这孩子以后还要多多向你们学习啊”。
  我挠挠脑袋:“我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学的”。
  阿姨:“你是研究生阿,满庆那时候就是学习不努力,要不也读个大学”。
  我很尴尬:“能力和学历不一样的,满庆一定会有出息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