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
第9节

作者: 破落少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晏宁悄悄问:“这里住着何人?”
  李处耘敛息凝神,托门房呈上拜帖,轻声道:“窦仪。”
  晏宁恍然大悟,对于此人他也是闻名已久,后世《三字经》中开头几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窦仪五兄弟,时人赞为“窦氏五龙”。
  窦仪是五龙之首,少年成名,后周时期主持多年贡举,门生遍及天下。
  前不久翰林学士王著在赵匡胤主持的大宴上,醉酒喧哗,思念故主,因此被免官。

  赵匡胤让宰相范质推荐一个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范质说,没有人比窦仪更合适的了,赵匡胤深以为然,于是任命窦仪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
  过了片刻,门房回来禀报:“李承旨,老爷说,既然早有约定,就直接进去见他。”
  庭院深深,溪流潺潺,梅花丛丛,别具风格。
  来到厅堂之上,堂下跪坐着六名少年,年纪都不超过十五岁,他们的面前各自放置着桌案纸笔。但见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副拧眉思索装,提着笔空对白纸,久久不能下笔。
  堂上,站着一名年近五旬的老者,腰杆笔直,严厉的目光在堂下扫来扫去。他的手中,还拿着一把血迹斑斑的铁尺。
  李处耘走到门口,停住脚步,示意晏宁自己进去。
  晏宁一见堂内情形,腿顿时软了三分,回头可怜巴巴的看着李处耘。那模样,像极了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小朋友。

  李处耘一把将他推了进去。
  窦仪冷淡的声音在堂内响起:“你就是张宁吧?想做我的弟子,不是这么简单的。”
  窦仪一指冥思苦想的六个少年:“我刚刚给他们下了一道题,以‘梅花’为题,写一首诗词,格式不限。你要是能在一个时辰内完成,并且让我满意的话,我就收下你。不然的话,哼!”
  晏宁一听,心说:正好,我本来就不想读书,待会就交一份大大的白卷。
  窦仪让晏宁去一张空着的桌案坐了,他取了些水,把墨研磨开来。就提着笔学着其他人的模样,拧着眉,歪着脑袋作沉思状。
  旁边的一个白净少年见他坐下,将地上的火盆向外移动了一尺,放在两人之间,晏宁顿时觉得身上一暖。
  晏宁朝他感激一笑,白净少年却已经正襟危坐,提笔在纸上写字。
  很快,一个时辰就在晏宁昏昏沉沉间过去了。
  窦仪走下堂来,来到最前面的桌案前,拿起纸张一看,不禁勃然色变:“朽木不可雕也,一共四句诗,竟然有三处错别字,把手伸出来!”
  那少年缩着脑袋像只鹌鹑似的,身子不停发抖,不敢违抗师命,乖乖把手伸了出来。
  窦仪面无表情,把铁尺高高扬起,狠狠落了下去。
  一下,两下,三下......
  三十下后,少年哀嚎一声,疼晕了过去。两个仆人走进来,一个抱头,一个抱脚,配合默契,熟练的把少年抬了出去。
  晏宁看到这一幕,不禁打了个寒战,这三十铁尺打下去,就算不死也会脱层皮。
  也罢,抄袭总比挨打强。
  晏宁咬了咬牙,笔走龙蛇,在纸张上写下一首五言律诗。

  等他写完,就见窦仪离自己颇近,还差两人就轮到自己了。
  “梨开熠熠耀闺窗,富贵牡丹画扇堂。世上好花多俗艳,如何抵得这轻香。”
  窦仪轻声诵读了出来,点评道:“承衍,遣词造句你已经完全掌握了,但此诗辞藻华丽,富贵气息未免太重了点。”
  这是一个身材挺拔,面容俊秀的少年,也就十三四岁,看起来颇为沉稳。
  接着,窦仪又走到了晏宁旁边的少年身边。
  “老仙醉吸墨数斗,吐出梅花个个真。相见草嫌颜色异,山林别是一般春。”窦仪很不住赞道:“好句,传神形象。李沆,你父亲说你是神童,将来能官至公辅,我觉得他说的对。”

  白净少年听了夸奖,不卑不亢,谢过恩师后又坐下。
  窦仪最喜欢李沆,他的二弟窦俨前年任州知州时发现了他,于是将这位神童引荐到兄长门下。
  走到晏宁身边时,窦仪面色一沉,他本身不喜欢靠人情才拜入门下的弟子,奈何有些人他无法拒绝。
  比如第一个少年名叫韩庆雄,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次子。刚才那个俊秀少年叫王承衍,是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琪的长子。
  这个张宁只是枢密承旨李处耘介绍来的,如果他本身才学并不出众,那窦仪只好说抱歉了。
  窦仪拿起纸张一看,微微一楞,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窦仪将这首诗朗诵了一遍,堂内的少年静静回味着这首诗蕴含的深远意味。
  窦仪赞道:“此诗语言精练,朴素易懂,借花喻人,写出了君子磊落气节。不仅诗写得好,字写得更好,灵动快捷,笔迹瘦劲,其中似乎有褚书的影子,但又别具一格。”
  晏宁站起身,行一礼回答:“我自幼临摹自薛曜的书帖,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不知好还是不好,我管这叫‘瘦金体’。”
  窦仪眼睛一亮:“名字十分贴切,你这个弟子我收下了,明天过来上课。”

  连李处耘也没想到张宁会如此出色,不仅能够拜入窦仪门下,而且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
  李处耘为张家后继有人而欣慰,又为自己能得此佳婿而高兴。
  晏宁告别了李处耘,沿着汴河信步而行,河内槽船往来不绝,一眼望去,帆连着帆,无边无际。
  汴梁城号称四水贯都,分别是金水河,五丈河,蔡河,汴河,其中汴河最为重要,堪称北宋立国之命脉。
  汴河其实是通济渠的一段,隋炀帝时期挖掘,连接了黄河与淮河。
  每年由南方通过汴河运往京城的槽粮超过四百万石,保障了城内百万军民的日常所需。

  汴河边上,栽种着一排松树,四季长青。
  来到这个时空已经十天了,晏宁无法想象父母失去自己时的痛苦,一股莫名的孤独袭上心头,情难自禁。
  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朱雀门外的东大街上,抬眼四望,周围的景物带给晏宁一种无与伦比的熟悉感。
  这里是真正的晏宁从小长大的地方,汴梁城的曲艺一条街,男人的天堂。
  在这里,有许多人认识晏宁,他的身份有暴露的危险。理智告诉他必须马上离开,但他的脚步却不由自主向前走去,好像那里有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他。
  杀猪巷,其本身的内涵与它的名字南辕北辙。晏宁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时间是把杀猪刀......

  听香阁就位于杀猪巷内一处好地段,是一栋占地五六亩的三层阁楼,彩带飘扬,丝竹声声。天还没黑,门廊下的一溜灯笼如一条长龙似的点亮了。
  靠着大门边,“大茶壶”一身绿衣绿帽,一双眼睛紧盯着过路的行人。忽然他眼睛一亮,迎面走来一个儒生打扮的人,看起来年纪不大,用一块黑色的手帕蒙着脸,好笑之极。
  “这位小衙内,里边请!”大茶壶见多了这类人,因此并不以为怪。
  年轻儒生咳嗽了一声,等对方靠近后才说道:“给我准备一间幽静的隔间,最好不要让人看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