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
第13节

作者: 破落少年
收藏本书TXT下载
  窦仪内心的失望之情难以言述,一指李沆:“你说。”
  李沆目不斜视,站起身吐字清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的意思是,事情考虑的太多反而会使自己迷惑,考虑两次就够了。”

  一种深深的羞耻感涌上心头,晏宁的脸红的像煮熟的螃蟹,他不敢去看窦仪失望的眼神,低头坐下。
  这就是抄诗的代价,早晚露出马脚,晏宁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暴露在阳光下的老鼠。
  就听到李沆接着说道:“张七之前说的其实也没有错,三思而后行这句话早已被世人熟知,意思也出现了变化。”
  晏宁感激的向他一瞥,这是在帮他解围。
  韩庆雄还想在说什么,他座下椅子忽然往旁边一歪,身体失衡,“扑通”一声,像只大笨熊一样摔倒在地上。
  一旁的王承衍面无表情,好像没事人似的收回了腿。
  韩庆雄刚想发作,遇上王承衍暗含警告的一瞥,吓的缩了缩脖子。

  韩庆雄从小就认识这家伙,平时话不多,打起架来比谁都狠。别看韩庆雄长得五大三粗的,却不敢招惹王承衍。
  当然,他们的父辈关系不错,所有他们之间也没有太大的矛盾。
  窦仪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没有看清过程,皱眉道:“韩庆雄,你怎么摔倒了?坐没个坐相,不想学趁早回家。”
  韩庆雄不敢申辩,默默的爬了起来。
  “今天的经义已经讲过了,咱们接下来要说的是诗赋中的一种,藏头诗。”
  忽然,晏宁觉得自己脑海中有一丝模模糊糊的灵感,却怎么也无法抓住。
  听完了课,向王承衍和李沆二人道过谢,晏宁回到张家。
  芸娘一人住起居室,晏宁和刘三刀住书房,两人挤一间小屋,而且还是打地铺,滋味着实不好受。
  但是没办法,总不能让芸娘一个女子去打地铺。
  书房内点着灯,刘三刀趴在那儿,披着一件衣服,正津津有味的看一本书籍
  “芸娘吃了没?”晏宁心事重重推门进来。

  刘三刀遗憾道:“吃了。”
  “你看啥呢?这么入神。”
  “《杨太真外传》,可好看了,你肯定没看过。”
  晏宁嗤之以鼻:“你看过一遇风云便化龙吗?”
  晏宁走到桌案前,猛地看到张明德的留下的诗词小传正安静的躺在那儿,一拍额头道:“我真是笨啊!现在才想到!”
  这本小册子记载了张明德自己写的诗词,每一页上写了一首,总共有五十多首。
  晏宁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有发现藏头诗,这些诗词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刘三刀忽然伸着鼻子嗅了嗅:“哪来的酒香?”

  晏宁恍然大悟,细细在一张书页上闻了闻,果然有淡淡的酒香,不禁赞道:“老刘,你的鼻子都快赶上狗了。”
  晏宁又翻了一遍,总共找出了五页沾过酒的纸页,分别摘取其第一句诗“清浊必能澄”,第二句“福祸在人谋”,第三句“寺里花枝净”,第四句“骨肉安可离”,第五句“殖鲠绝代无”。
  五句诗合起来便是,清福寺骨殖。
  不出意外,这就是藏图地点。
  西大街靠近老郑门的拐角,市井闹市之中,掩映着一座寺庙,庙门横额上三个斗大的字:“清福寺”。
  清福寺位置偏僻,晏宁问了三回路,兜兜转转才找到这里。
  黄墙黑瓦,朱漆大门,仿佛都历经了无数的沧桑。院落紧凑,主殿周遭环绕着几间住所、一阕楼阁,静谧幽深。
  进入寺院,院落中央立着一尊高高的佛像。鎏金塑身,气势恢宏,目光凝重而又慈祥,微笑注视着前来拜祭的信徒。佛像的左右两边陈列着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香炉前积着厚厚的灰,这世上多的是不愿施舍穷人,却诚心贿赂佛祖的大善人。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僧正在打扫,抬起头来看见晏宁,双手合十:“施主,不知有何贵干?”
  晏宁看了他一眼,只道他是个扫地僧,于是便道:“我要见你们的知客。”
  老僧微微笑,宝相庄严:“老衲就是知客。”
  “你不是扫地僧吗?”
  老僧向前两步,打起了机锋:“扫地僧即是知客,知客即是扫地僧。”
  晏宁进来一会,没看见其他僧人,好奇问道:“其他人呢?”
  “此地就我一人,老衲一人身兼住持、监寺、首座数职,清福寺所有的僧人现在都在你面前了。”老僧开起了玩笑。
  自从世宗灭佛后,规定男子十五,女子十三才能遁入空门,不仅如此,还必须要求熟练背诵佛经一百页以上。当和尚的难度大大增加,都快赶上科举了。
  清福寺原本有五六十个僧人,是一处香火极其鼎盛的所在。法令之下,树倒猢狲散,遣散的遣散,转行的转行,到了如今也就只有这个叫释然的僧人留守。
  晏宁跟着释然进了会客厅,说明来意:“大师,不知你是否认识一个叫张明德的人?”
  释然想了想,回答道:“你说的是在枢密院任职的张居士?”
  “正是。”
  释然的双目炯炯有神:“你是他什么人?”
  这声音十分严厉,场间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晏宁端起茶碗,轻轻吹了吹水面的浮沫,心中波澜不惊。
  今天他可不是一个人来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郑恩抽调一队五十名全副武装的宋军潜伏在外面。只要寺内有一丝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冲进来控制局面。

  晏宁眼皮也不抬一下,淡淡道:“我是他的儿子张宁,刚刚从老家来,他在清福寺里存放了骨殖吧?带我去取。”
  宋朝是历史上火葬最多的朝代,甚至连赵匡胤都曾发话禁止。水浒传中武大郎死后就火化的,这既是当时的风俗,也是掩盖真相的办法。
  当时人们讲究叶落归根,许多身在异地故去的,大都寄存在寺庙中。
  “你不是他儿子。”释然一针见血。“张居士曾经为他儿子祈福,我见过他手绘的画像,你比他儿子英俊多了。”

  晏宁无奈的摸了摸脸颊,因为颜值太高而暴露的卧底,哥算是头一份吧?
  “所以你不肯给我?”
  “当然,老衲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怎么能够将张居士的东西交给一个素未谋面的人。”释然义正言辞。
  晏宁慢悠悠从怀里掏出一把匕首,抽出刀鞘,半尺长的锋刃寒光闪闪。“噌”的一声,晏宁将匕首甩到了桌案上,刃尖没入半寸,匕首微微颤抖,发出阵阵嗡鸣。
  晏宁扭头直视着脸色大变的释然,慢条斯理道:“大师知道什么是人棍吗?就是用刀把一个人的四肢全给咔嚓了,就像冬天掉光了叶子的枯木一样。”
  释然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他只是一个年老体弱的僧人,又能怎么办呢?

  沉默良久,释然站起身道:“既然施主是张居士的儿子,理当物归原主,请跟我来吧。”
  一刻钟后,晏宁抱着一只白色瓷坛走出清福寺,如果不知情的人看见,肯定以为这少年拿的是长辈的骨殖。
  但晏宁知道不是,瓷坛被张明德以特殊的方式隐藏起来,里面必然有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