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
第49节

作者: 破落少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在禁军中多有故旧,又有兵马分布图在手,就算事不成,大不了退回上党,有何惧哉?”

  李筠起兵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到了汴梁,一场关于如何平叛的话题在紫宸殿展开。
  紫宸殿是位于大庆殿以北,是皇帝视朝的前殿,这次参加会议的,都是朝廷重臣。
  总共有十余人,最前面站着三位宰相,范质,王溥,和魏仁浦。紧随其后的是枢密使吴廷祚,军中重臣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和慕容延钊等人。除此之外,赵普和赵光义也在其中。
  晏宁侍立在皇帝位阶旁,从他的角度,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每个人的脸,神态变化一览无余,
  他早已经知道,那份假的兵马分布图,就是出自赵匡胤之手。对于李筠的作战计划,皇帝心里肯定有了预案,晏宁扭头看了看赵匡胤的表情,忽然愣住了。
  赵匡胤脸色非常焦急,好像一副失眠的样子,看着殿下的臣子,摊手道:“李筠不思皇恩,起兵叛乱。他手握重兵,有太行山之险,本人又骁勇擅战,诸位,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魏仁浦率先出言道:“官家,李筠这个人有勇无谋,不足为虑。他起兵肯定是因为有人挑拨,只要朝廷承认他占有的地盘,不予追究责任,并且封他为王,他就会相信官家的诚意。”
  他原是郭威军中的掌书记,相当于赵普之于赵匡胤,同样的,郭威也是在魏仁浦的策划下穿上了龙袍。
  范质接口道:“没错,官家,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稳住李筠。不能把事态扩大,要是别的节镇有样学样,那就麻烦了。”
  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想了想,说道:“微臣觉得应该尽快扑灭李筠之乱,否则的话,不仅大宋内部会出问题,就连他国也会有别的念头。”
  赵匡胤听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皱起眉头思索起来,眼角掠过一道掩饰不住的杀机。
  晏宁此刻已经完全明白了,赵匡胤用这件事试探臣下的反应,魏仁浦和范质暴露出了内心的意图。
  他们是后周的旧臣,在刀剑逼迫下,才勉为其难的同意赵匡胤登基。
  还有一个人,王溥。他没有表态,很明显是个投机主义者,两边都不得罪的后果是,两边都不讨好。

  有时候,在政治上,不表态比表态的后果更为严重。
  紧接着,高怀德,王审琪等人也都纷纷同意出兵,剿灭李筠。
  魏仁浦还想再说什么,只听赵匡胤一锤定音:“既然大家都同意出兵,朕也觉得可行,下面来讨论一下具体的战略。”
  范质上前一步,道:“官家,多年灾害连连,加上世宗连年征战。朝廷底子薄啊,请官家酌情考虑,暂缓出兵,让臣等筹措粮草。”
  赵光义在旁边冷冷一笑:“范相公,你是准备筹措好粮草,迎接李筠进京吗?等你准备好了,李筠早就杀进汴梁了!”
  范质不卑不亢,说道:“臣绝无此意,若官家疑心,请斩臣项上人头。”
  赵匡胤摆手道:“光义,你太放肆了,如果再对范相无礼,朕就把你赶将出去。”

  赵光义告罪退下。
  这时,赵普上前一步,细长的丹凤眼微微眯起,说道:“年初我担任掌书记的时候,禁军的粮草调拨全都经过我手。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汴梁仓储中,还剩下米粮十八万石三千四百二十斗。”
  他说着话,扭头看向王溥,目光若有深意:“王相,是你跟我交割的,是这样没错吧?”
  王溥没想到赵普会突然向他发难,他本不想参与到新旧势力的交锋中去,他不在乎谁当皇帝,只要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就行。
  同一时间,范质和魏仁浦一齐向他看来,那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让他王溥不承认这件事。

  其实仓储中的米粮根本没有那么多,实际上要少一万石,赵普是在骗人。
  可王溥知道,即使他不承认,赵匡胤也会追问他具体的数目,那他该如何回答?
  而且,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他原来明哲保身的打算。
  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局,所有人都在看着王溥,等待着他的答案。
  很快,王溥的额头上淌下了汗水,他觉得仿佛有一座大山压在背上,让他喘不过气来。

  终于,王溥闭上了眼睛:“没有错,就是那么多,赵学士的记性很好。”
  说完这句话,王溥像是老了十岁,精气神散去了大半。
  赵匡胤满意的看了赵普一眼,说道:“接下来,咱们讨论一下怎么出兵。”
  魏仁浦面色晦暗,身子摇摇欲坠,拱手道:“老臣身体不适,不懂军事,请官家允许我退下休息。”
  范质同样拱手道:“臣也一样。”
  赵光义笑了:“这倒巧了,王相,你的脸色也不太好。三位相国一向同进同退,你可不能落后啊。”
  王溥眼前一黑,差点没晕过去,拱手道:“臣也一样。”
  等三人退下,赵匡胤微微挺直了腰板,说道:“石守信,高怀德听令!”
  “末将在。”

  二人对视一眼,心道,原来官家心中早就有了打算,他们却不知,预案在李筠还没有起兵的时候就有了。
  “你们二人即刻点齐两万五千人马,星夜兼程,从孟津渡过黄河,务必要尽快夺取天井关,把李筠堵在泽州。”
  “遵命!”
  赵匡胤目光炯炯:“慕容延钊,王全斌听令!”
  “你们领兵两万,随后出发,从东路进军,与石守信他们会合。”
  慕容延钊和王全斌对视一眼,一齐领命:“遵命。”
  赵匡胤又下了第三道命令:“吴廷祚,你即刻发信函给河北的韩令坤,让他率领本部屯驻河阳,以防有变。”
  众人见皇帝思路清晰,事情的轻重缓急分的明明白白,心中也安定不少。
  “诸位,还有什么意见?”
  赵普沉吟了一下,说道:“这次李筠反叛的意义非同寻常,是大宋开国以来第一战,很多人都在观望。官家,我建议如果时机成熟的话,应该御驾亲征,竖立威信。”
  和其他人不同,赵普更多的,是在政治上看待问题,而不是军事上。
  赵匡胤也有些意动,的确,赵普的意见说到他心坎里去了。当年世宗柴荣就是以一场高平之战竖立了威信。
  赵光义当即出班,眼中带着希冀之色,兴致勃勃,连声音都带了一丝颤音:“官家,我自幼练武,还没有机会用于战阵,请允许我也随同一起出战!”

  “朕倒是想带你出征,但是你懂军事吗?”
  赵匡胤的话,让周围的人都一阵窃笑。赵光义脸色通红,有些不服气道:“论武艺,十条大汉都近不了我的身。”
  大家心里都明白,赵光义从来没有打过仗,也许纸上谈兵会一点。但武艺高强和带兵打仗完全是两回事,赵匡胤是军中宿将,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以赵光义的身份,绝不甘于做一个听声筒。万一他要是指手画脚一番,石守信他们听还是不听?
  赵匡胤笑着安慰弟弟:“好了,好了,不要再闹了。你就留守汴梁,守卫好京城同样重要,听明白了吗?”
  “那好吧。”赵光义不情不愿的答应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