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8-12 8:40:00
接上文:
在这,就从汉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多啰嗦几句。
现在人,把文字只当作工具来用,已经很少有兴趣去探索文字的内涵。对待西方文字,这是无可厚非的,对待中文,却是太可惜了。
正好最近,表姐带着她从小在英国长大的女儿回来,小姑娘虽然一口流利的中文,却明显地对很多中国的思维很难理解,所以常常茫然地对她妈妈说:中国不好玩,除了坏舅舅(我),说话都没意思。
因为这次回来的时间长,表姐还让我这外甥女学着写中文(她只会说,不会写)。这天,买了本学前识字本在家写字。正好我看到她在写“水”字,就和她聊了起来:
水这个字很简单吧?你知道在古代水怎么写吗?对了,和现在写得很象,不过是画出来的,象这样“
日期:2009-8-12 8:41:00
”。这个可有意思啦,在中国古代的学问里(易),水为坎卦,是这样的“
日期:2009-8-12 8:42:00
”,是不是很象把画出来的那个“水”字横过来的样子呢?
我们会觉得水是至阴之物,为什么表示水的坎卦会用两个阴爻“
日期:2009-8-12 8:43:00
”,中间夹一个阳爻“
日期:2009-8-12 8:43:00
”?不是很奇怪吗?
我们知道,如果水不流动,就会发臭,会腐。而要水保持动的状态,落差只是最浅显的动力,它的内在动力一定是太阳,太阳将水蒸腾,到了空中,遇到寒,再凝结成水,落到地面,循环往复,水才在真正的意义上变成活水,才能对动植物的生长提供生命的源泉,才有其真正的用途。所以,是“阳使之动”,所以代表水的坎卦一定是我们看到的这样。(以阳为内,阴为表)
水字也一定写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才有道理。
外甥女居然听懂了,对学习中文的兴趣大增。她还对我说,在英文里,“Water”就没什么意思,只是区别于其他字(单词)的符号罢了。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谈到传统文化的精妙处,说,“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还有,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那我们来嚼一嚼“病”这个字,就知道什么是中医的根本。
病字由“病”字头和声部“丙”组成。在小篆里,写作“ ”,除去声部“丙”,就象一个人倚靠在床上的样子,生病了,可不就要躺在床上了?真的是很形象。在甲骨文里,干脆连这个象形的形部也没有,就直接是个“ ” (丙)字。
为什么代表声音的“丙”在“病”字里这么重要?为什么不用其他字代替呢?我们知道中医开药叫开“方”,“丙”用在这一定和方有关(丙本身就代表南方),什么方呢?《易.系辞》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也就是说,方是用来“聚类”的,聚集同类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东方、甲、乙、木都属一类;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金木水火土又对应于肺肝心肾脾。聚类做什么用呢?
有一句话,很多接触过中医的人都听过,“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比如热导致的疾病,那这个使人生病的因素在南方,怎么办呢?中医就模拟能够与之相衡的“方”来平衡,“热者寒之”,北方来了,南方相比较就没那么严重了,平衡了。就象个翘翘板,一个小朋友坐在一边,它不平衡,再来个体重相当的小朋友坐在另一边,就平衡了,就动了。生命亦如是。动是生命的本质,平衡使之动,失去平衡的趋势就是从动走向不动,完全的不动就离死不远了。
中医的境界是利用药物模拟不同的“方”来使身体保持在平衡的状态(健康的状态)。这个方代表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医的思维要远远领先于其他任何医学模式。
既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都有方的内涵,先民为何独取“丙”字来表达身体失衡的状态?就象一个人的名字,喊习惯了,叫什么都没问题。就算改个名字,一开始有点拗口,慢慢也就习惯了。
细细一琢磨,才发现,用“丙”字别有深意。
“丙”在十天干里属南方、属火、属心。《黄帝内经》的《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谈完十二官各自的作用后又专门谈起君主之官的意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从这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南方、这个火、这个心是主宰身体健康的关键。
在中医的系统里,五脏(心肝脾肺肾)对应金木水火土。金、木、水、土,都是形而下的,是有形的。只有火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奇怪吧?就算心为五脏之君,也不必用无形的火来和其他各脏器区别呀?
可能有人也注意到,在中医里,有一个重要的系统是没有提及的:大脑。而在现代的看法中,大脑才是真正主管形而上的内容的:思想、情绪、记忆、感受等等这些无形的东西都由大脑来管着。
原来,五脏并非我们平常理解的五个器官或者五个脏器,而是五个系统。而大脑所掌管的思想、情绪这些内容就分布在五个系统中,尤以心为代表,我们有时候会说“伤心”、“痛心”、“心思”等,都来源于我们传统文化对心这样一个形而上的理解。这样,用形而上的“火”来表心就没有任何疑义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说到这,我们就知道了,原来,中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这:西医认为身体就是身体,与感受无关;与情绪无关;与思想无关。身体的病就从身体下手,以针对性的思维来治疗。中医则把人当作活的人来看。把身体和思想看做人的一体两面,心有问题了,其他问题不可避免就会发生,相反,把心的问题(君主之官的意思在这就明确了)解决了,其他系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中医最根本处。
了解了中医最根本的问题,才知道,郑板桥的那句话有道理,从根本(简)入手,到达多方探索、累积成果(繁)的过程,再回到根本处(简繁随心),才能真正地对中医有所了解。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不得要领。我劝所有有志学习中医的人和盲目批判中医的人都能了解这一点。
回到前面的话题,无论任何医学模式,只要它是以唤醒身体自身的自愈能力为出发的,都一定是最好的。我们在这里,可以假设身体内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否则就没法解释为什么我们很多身体机能的调节和运作都是自动自发地完成,即使我们想让其停止都不可能。比如心跳;比如神经的运作;比如免疫的调节;比如莫名其妙的情感……而自愈的根本一定是身体内在的自我愿意开展自动自发的疗愈,所有的手段都只是为了沟通。对身体自愈能力的干预是愚蠢的,内在的自我会在最适当的时候做出最有利于我们身体的内在治疗。
好在,我们在对这个问题达成共识后,有很多学问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中医可以帮助我们;一切自然医学也可以帮助我们;就连西医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心理学也可以为我们的生理治疗提供帮助……只要我们坚信:我的身体永远愿意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