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来读历史读到此处,对虞人能够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发表评论说:“坚守道义,不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道莫如守官)。君子认为说得对。”
在前文《齐桓称霸》一章中,陈国的公子完(敬仲)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当时要给他封高官,他予以拒绝,曾引用过一首逸诗,原诗是“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说明在当时招呼不同身份的人,所挥舞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招士以弓,看来这种说法是可靠的。
在《孟子。万章章句下》这篇文章中,孟子讲述了齐景公田猎以弓招虞人的事,并对此事进行了评论。原文节选如下:
“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厎,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白话为:
“齐景公田猎,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召唤管理山泽的官员,他不来,便准备杀他。有志之士不怕身死沟壑之中,勇敢的人不怕掉脑袋。孔子对管理山泽的官员取他哪一点呢?就是取他不是自己应该接受的召唤之礼,便不去应召这一点。万章问道:‘请问召唤山泽的管理官员应该用什么呢?’孟子答道:‘用皮帽子。召唤老百姓用赤色的曲柄旗,召唤士用带铃的旗,召唤大夫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用召唤大夫的礼节去召唤管理山泽的官员,他死也不敢前往;用召唤士的礼节去召唤老百姓,老百姓怎么敢前往呢?更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节去召唤贤人呢?所以,想接见贤人却不遵守礼节,这就像要他进来却关闭着大门一样。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只有君子由这一条道路行走,由这处大门进出。《诗经》中说:‘大路平如磨刀石,笔直犹如箭之杆;此路只有君子走,小人随后所效法。’”
日期:2020-03-10 15:46:28
6.晏婴论和与同
齐景公从沛地打猎回来,晏婴陪着他在遄台(齐都城临缁城外的别宫内的高台)上饮酒聊天。二人在台上看到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驱车正匆匆赶来。
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的关系可称得上是‘和’啊!”
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与您只是‘同’而已,哪里算得上是‘和’?”
齐景公说:“‘和’与‘同’不是一样吗?”
晏子回答说:“太不一样了。‘和’好像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禾烧煮,厨工调和其味,使味道适中;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味道太浓就加水冲淡。君子食之,内心平静,心满意足。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而其中有不合理的部分,臣下指出它的不合理的部分而使可行的部分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行而其中也必有可行的部分,臣下指出它的可行的部分而去掉它的不可行,因此政事才能平和,人们才会遵守,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经》中有诗说:‘再把肉羹调制好,五味平和最适中。
众人祷告不出声,没有争执很庄重。’(《诗经。商颂。烈祖》中句,原诗‘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先王调匀五味、谐和五声,是用来平静他的内心,完成政事的。声音也像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互相组成的。是由清浊、大小、短长、缓急、哀乐、刚柔、快慢、高低、出入、疏密互相调节的。君子听了,内心平静。内心平静,德行就和谐。所以《诗》说‘德音没有缺失’。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同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能吃得下呢?如同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呢?‘同’与‘和’的不同的道理就是这样。”齐景公听后对晏婴的观念很是赞赏。
《晏子春秋。外篇上》篇中,也有这么一节文章,与《左传》原文相同,不知两书的作者是谁抄袭谁。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它们的表现也有一致性,但在实质上,它们完全不同。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死寂,它也没有内在对活力和动力。
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统一态、平衡态。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整体。
在晏婴的思想中,二者存在着差异。他以生活中的事例作比,作了精辟的论述。晏子认为,“和”就是把多种不同的事物或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调和统一起来,使它获得新的特质;而“同”则是同一事物或因素的简单的量的增加,如同“以水济水”、“琴瑟之专一”一样,不会产生新的事物。他把这道理与政治联系起来,说明两种君臣关系的差异及利弊。文中所讲述的“和”与“同”这一对带有哲理性的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现实事物中存在的辩证关系的朴素认识。
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与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们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这次君臣在一起喝酒,后来又有梁丘据的加入,大家都喝得很高兴。
齐景公酒到酣处,又发了一句感慨,说:“自古以来如果没有死亡,将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
晏婴回答说:“从古以来如果没有死亡,我们在这里的快乐就应该属于古代人了,您哪能得到快乐呢?最先爽鸠氏(少皞时代的人)开始居住在这里,季萴(夏朝时的诸侯国国君)沿袭下来,有逢伯陵(商朝时的诸侯国国君)沿袭下来,蒲姑氏(西周初年诸侯国)沿袭下来,然后太公(齐始封君姜子牙)沿袭下来。从古以来如果没有死亡,那么这个地方应该是爽鸠氏在这里快乐,这恐怕不是您希望看到的吧。”
人生都是这样,一个帝王是多么希望能够长久的活在人间享受快乐啊!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相信术士,也妄想长生。可惜,上天在生命的轮回上总算是公平了一把,不然升斗小民可怎么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