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沧海事》
第41节

作者: 戈舞升平2018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很多人会问,你前面不是说相军的装备水平很高吗?怎么刘蓉的部队,装备水平就不怎么高呢?
  湘军的装备水平确实很高,但并不是所有的部队。基本上沿着长江一带的,到了1860年以后,普遍都装备了恩菲尔德一八五三十式线膛火帽枪或者他的各种改良版,但是远离长江的部队,就不喜欢这款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款枪要用的米尼弹和火帽,都必须外购,一次又不可能买很多,如果在战斗中消耗完了,又不在长江沿岸,就很难补充。
  而刘蓉的部队长期在四川的群山峻岭里和太平军作战,虽然他们买的起,但是运输却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万一弹药消耗完了,这种先进的洋枪就变成了一根烧火棍,那就危险了。
  所以他们和太平军一样,更喜欢英国贝克系列的燧发枪,特别是这种枪的后期改进型,有了膛线那种,准头比以前好很多。
  贝克燧发来复枪

  虽然射速比火帽慢很多,射程也近很多,但是因为使用的还是铅丸,不是必须使用洋药,自制火药也可以用,而且不需要装有雷汞的铜帽,铅丸和火药这两样都可以自己生产,而且到处都可以就地取材,不愁补给,所以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因此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军队的先进程度,是以上海为起点,武汉为结尾,沿长江梯次分布的。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还有多隆阿,他们一直在长江沿线作战,所以他们的武器都是标准的恩菲尔德1853式洋枪和阿姆斯特朗12磅9磅大炮,而且在浙江的太平军的李秀成部,也是用这些武器。
  离上海越近的,武器就越先进,越远就越落后,最靠近上海的李鸿章,他的部队武器装备就最先进,除了前面说的那些洋枪洋炮,他还装备了更先进的32磅大炮,用汽艇拉到城下,进行攻城,他们基本上放弃了云梯和挖地道炸城墙的办法,直接就用大炮轰开城墙。
  而且离上海最近的交战双方,彼此的先锋将领都是洋人,李鸿章这边是华尔和戈登,李秀成那边是艾维奇,白齐文和伶俐,双方的战法,基本上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翻版。
  后来李秀成的部队之所以战斗力迅速降低,很大的原因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公开支持清王朝,对太平天国禁运,导致李秀成虽然拥有大量最先进的洋枪洋炮,但缺乏弹药,又无法自制,吃了受制于人的苦,后来多次在关键战役中,都是由于弹药不足而败北,所以单靠买武器换来的先进,并没有自制能力,也是把小命交给别人手里攥着。
  但是离上海远一点的陈玉成,他就很快放弃了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基本上只买滑膛和线膛燧发枪,很大原因,就是他的物资来源,要靠各国的洋人走私商们,但是由于离上海远,所以时有时无,不像靠的近的李秀成那样容易获得补给。
  既然提到了这些洋人,我们就顺便说说,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些趣事,最初虽然英法海军对武器实施了禁运,但是依然每月都有30多条船,绕过英法海军的封锁线,神奇的到达太平天国这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不管你是哪国人,偷运武器,被英法海军抓住了,都要没收船只货物,处以罚款,后果很严重。如果是英国人,法国人,除了没收财产,还要被判刑,后果就更严重。
  但是各国的洋人们,却依然甘愿冒着倾家荡产和坐牢的危险,就像飞蛾扑火般,前赴后继而来,从未间断。
  因为这中间的利润实在是太丰厚了,当时李秀成和陈玉成大概出70到100两银子左右,收一条线膛遂发枪,而这种枪当时在欧洲是淘汰武器,只要花几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不法的洋商们,把收到的各种各样的滑膛燧发枪,花一点点钱,在工厂里刻了膛线以后,就拉到中国来卖给太平军,可以挣几十倍的暴利,和现在贩毒的收入差不多,到了这个份上,什么法律也挡不住贪婪的欲望。
  无数的奸商冒着重重险阻,漂洋过海的来到中国,想尽各种办法,躲过海上的检查,进入长江,前往太平军的地盘,只要成功卖出一船,立刻就屌丝逆袭了。
  不仅仅如此,在上海的洋人无产阶级们,也是前赴后继的投入中国的内战,不论在清军还是在太平军,去了一个月就可以拿到几十甚至上百两银子的月薪,如果是会玩大炮的,那还要翻好几倍,反正有技术的人,走到哪儿都是吃香的。

  在钱的诱惑下,当时刚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回到上海的英国舰队,好多水兵一上岸,直接就开小差,跑去参加双方的洋枪队,因为诱惑实在太大了,在船上,低级的英国水兵一个月拿不到一个英镑,加入中国内战的双方,一下收入就能翻几十倍,炮手更是能翻上百倍,当时的海上航行,各种疾病高发,水兵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所以对下层的英国人来说,反正都是玩命,为什么不多去挣几个呢。

  为了阻止这股风潮,英国海军将领何伯被迫禁止士兵登岸,可是这依然阻止不住这股开小差的风气,每天晚上都有水兵跳船游上岸,去参加中国内战,英军甚至专门组织了搜捕队,去抓这些开小差的士兵,但是收效甚微,而且很多搜捕队里的人,自己就带头跑了。
  最后一直到英国正式参战,派现役军官戈登去统领常胜军,才制止了这股风潮。这股风潮不仅仅让白人疯狂,黑人和阿拉伯人一样也疯狂,特别是当时租界里的黑人奴仆,很多都跑到太平军去参战。
  更搞笑的是,当时北华捷报有一个记载,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印度骑兵,纷纷报告马得了瘟疫,全都死了,后来一调查才发现,原来他们把马都卖给了参战的双方。
  因为当时的中国马比印度骑兵的阿拉伯马差很远,就好像吉利汽车和奔驰汽车的差距,所以参战的双方将领都想有一匹阿拉伯马,就像今天的有钱人,想开一辆名车一样,纷纷出高价去买这些马,在金钱的诱惑下,军纪算个鸟,这笔钱可以让这帮阿三回去,立即变成一个小财主。

  所以冒着挨鞭子和坐牢的风险,这些家伙纷纷就把马卖了,管他三七二十一的,先把钱拿到手里再说,于是骑兵都变成了步兵,这也算是当时的一个奇闻逸事吧。
  实际上,英法的海军禁运,从来都没有真正的阻断走私,真正让走私逐渐停止的,是太平军没有钱了,因为李秀成回兵去救南京以后,浙江沿海一带,逐渐被清军收复,太平军最重要的财源枯竭。
  最初的时候,洋人的走私船来了,洋人开价多少就是多少,绝不还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信誉卓著,童叟无欺,后来丢了浙江和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以后,经济困窘,逐渐开始了讨价还价,到了最后,竟然开始了打白条,打白条自然就没人跟你玩了,渐渐的,洋人就不来了,而且由于发不出饷,洋兵也就逃走了,这些是导致李秀成军队,在战争后期,战斗力直线下降的根本原因。
  所以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