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王座》
第11节

作者: 不惊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月神大人前来有事?”嬴政看着台阶下的月神问道。
  “东皇教主听闻子戈公子一事后,有意收子戈公子为亲传弟子,特命我来询问,不知大王意下如何?”月神傲然说道。
  “子戈此行幸得道家仙师北冥子所救,今日苏醒后便拜了北冥子为师,下午的时候子戈已经随北冥子离开咸阳回山去了。实在可惜,你们来晚一步!”嬴政平淡的回应道。
  “道家北冥子?”月神喃喃自语道
  “既如此,月神告退。”说完,月神施礼走出了灯火辉煌的咸阳殿。
  看着退去的月神,嬴政想起了下午城头上尉缭子说的话,心中不由的警觉起来。
  三日后,前去吕不伟封地宣读旨意的内侍带着吕不韦用鲜血撰写的遗书回到了咸阳城。

  “你是说,仲父写下这封血书后就自尽了,你为什么不拦着?”嬴政握着呈上来的血书对下方的内饰怒斥道。
  “丞相将此交给我的时候,叮嘱我一定要亲自送到大王手中。随后丞相走回座位,卑职便要转身离开,谁知丞相拔出一旁的宝剑自刎在座前。”跪在地上的那个侍卫解释道。
  “下去吧!”嬴政挥了挥手。
  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嬴政打开了手中这份吕不韦用鲜血写就的遗书。
  “臣本商贾,行走列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携草民入朝为官,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尔来十余年矣。先帝知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然太后强召,后与太后行苟且之事。大王渐长,老臣恐大王察!遂献缪毐入宫,却不知此人狼子野心欲夺大王之位。幸亏大王早有准备,否则老臣无颜去见先王。老臣一缕残躯,如今不过等死而已。今闻大王爱子无恙,老臣为大王喜。大王心中自有沟壑,也无需老臣多言!唯愿大王早日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成就千古霸业,以慰先王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尉缭、李斯等之慢,以彰其咎。大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奋六世之余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先王恩德,老臣无以为报!愿以老臣之热血成就大王之威名以震慑朝中之奸佞!罪臣在黄泉之下为我王祈福!”
  鹤鸣山,位于秦之西南巴蜀临邛县境内。这里山高秀爽,林气障天。放眼望去,红岩大山为鹤尾所展之屏,而下的冠子山,阴岩碍日,为鹤之尾,稍下名大坪山,山顶平坦,为鹤之背。下分头坪、二坪、三坪,面积广阔,山麓有一狭长小平坝,为鹤之颈。平坝前石峰突出,为鹤之顶。三清殿居鹤顶之上,奉老子。整个山为鹤之躯体,山上有洞穴若干,深不可测。临邛县志载:“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节气,每逢一节,则气开一洞,余皆闭塞”。鹤鸣山有三峰,左右二峰,恰似鹤之双肩。由二峰左右展开,逶迤各十余里,石骨嶙增,筋肋轩翕,成为鹤之双翼。每当雨霁晴开,仰望鹤鸣山,真如白鹤一支,舒颈俯领涧泉,两翼张开坠地,一尾高矗摩天,葱葱佳气扑人,眉宇询为之开,灵山多秀气,倒是没有坠了道家洞天福地的仙名。

  荒无人烟的道路上,一辆马车晃晃悠悠的前行,由白发女童晓梦驾驶的马车自咸阳一路南下,半旬后终于到达巴蜀,途中秦子戈一般都呆在车厢内,偶尔也会出来替替晓梦。每日卯时坚持修行练气术,北冥子见状也没有出言阻拦。原本以为北冥子会在途中传授自己道家练气术的秦子戈见北冥子没有这样的意思,也不讨嫌去问。
  进入巴蜀之地时,秦子戈之前因为强行运功所导致涨破的经脉如今已经恢复的七七八八了,而且自从嬴子戈的阴魂和自己融合后,每日在卯时修行练气术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桎皓,半月下来练气术进境神速。
  进了巴蜀后,马车就拐入了羊肠小道。此马看着不起眼倒也给有几分力气,爬山涉水如履平地。

  终于来到鹤鸣山山脚,素来波澜不惊的秦子戈走下马车,望着夕阳余晖下状若白鹤亮翅的鹤鸣山,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仙鹤自古就是道家的瑞祥之物,它是脱化飞升、得道成仙的一种象征。在传说中,仙人骑乘和饲养的都是鹤。据说当初道家开派祖师青云子本是为周王室看管藏书的一个小吏,而立之年后离开周王室开始四海云游,路经此山,为之所惊,只见此山苍松峻岭,聚天地灵气与其上,山顶云雾缭绕。兴起之下纵身登山,登顶后,在其中一处天然洞机缘巧合的得到了道家宗祖老子的遗卷《道德经》。自此餐风饮露,潜心修习。闭关十年后,道法大成。遂开宗立派于此地,广收门徒。山下时闻鹤鸣,山下百姓便称其为鹤鸣山。

  鹤鸣山有三座主峰,居中是天柱峰,天柱峰之左为无涯峰,右为留仙峰。左右二峰,分别为天人二宗所占。三峰皆高耸入云,行至山下石阶处,林气障天反倒看不清山上的风景。
  弃了车马,三人徒步沿着蜿蜒曲折的石阶而上鹤鸣山。
  北冥子走在最前方,闲庭信步,对二人讲述着山上的处处风景。对身后气喘吁吁的二人不理不问,自顾说道:“道家最重修身养性,自开宗立派以来,不论是寻常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哪怕是门内宗主,想要入我山门,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等走完这九千九百九十九级石阶,宗门就到了。”
  北冥子带着二人行至半山腰处的一座长亭,停下来暂歇片刻。看着气喘吁吁的二人,北冥子说道:“《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密。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几百年来,道家鲜有青云祖师那般可以通晓上下两卷的风云人物。就这样道家内部自生两派:专研《道经》的天宗,精修《德经》的人宗。

  三百年前,道家出了一位不世之才——广成子。此子两经同修,一身修为直追道家开派祖祖青云子。在他仙逝之前,曾立下规矩。道家的天宗和人宗每相隔五年举行一次论道大会,并以历代道家掌门的佩剑雪霁为信物,作为胜者的奖励。广成子本意是想促进两宗相互交流融合,不料两宗因为雪霁的归属一事弄的成见颇深,二宗皆以为自己才是道家正统。五十年前道家内部重现当年分家之事,人宗自此也彻底搬离了鹤鸣山。两宗只有在每五年举行一次的论道大会上才有机会相见,平日里便是老死不相往来。”

  “道家还有除了天人二宗之外还有支派?我怎么没听说过?”秦子戈闻言好奇的问道。
  “道家老祖青云子曾为周王室看管过藏书,因此知晓很多密不外传的上古神通。一百年前,齐人邹衍拜入道门,此子倒也聪慧,其一身修为当时宗门内几乎无人能及,门内长老见猎心喜以为可以重现当年广成子祖师的盛况,便让他去宗们藏书阁中参详历代掌门对《道德经》的感悟与心得。不料他误入歧途,对道家至宝《道德家》置若罔闻,反而精心研究青云老祖当年留下的周王室书库中记载的各种上古神通。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的众长老苦劝不已,但邹衍坚持己见。后来更是判出道门创立了阴阳一派,更是以传说中的帝君东皇太一自居,门下弟子分封为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更有左右护法东君和月神。如今的阴阳家已经投靠了秦国,日后你见了自会知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