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鬼谷之术都能做到这种地步,可见大人必然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他还那么年轻啊。”
单同善如是想着,再次振奋起来。
“大人,我做了这个,您掌掌眼。”
白玉捧着两本封装好的书,给王则之看了看。
王则之拿起两本书仔细看了看,正是两本《则之良言》,似乎与单同善写的没什么两样。
“大人,我看看。”
单同善伸手,王则之递给他一本。
“不错,不错,很像,你怎么做到的?”单同善看着白玉问道。
“印刷出来的。”白玉有些得意的说道。
“可是活字印刷术?”王则之眼睛一亮,好奇的问道。
“大人,这您也知道,不瞒大人,小人刻玉之前就是做雕版印刷的,这活字印刷术也略知一二。”
“哦?怎么说?”
“这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是胶泥字块。
胶泥字块的制作难度非常高,它不如雕版木刻工艺操作简便,也不如雕版木刻字体美观,最重要的是它还得烧制。
而且它炼制后会有变形开裂的风险,即使勉强能够使用,字体质量也会下降。
这胶泥字块在操作中很难保证字块的整体平面度与牢固性,拆装都很麻烦。
这胶泥字块使用的时候,还需要用到一种混合粘剂。
至于这种混合粘接剂的配方,很少有人知晓,小的至今都不知这混合粘结剂的配方。”
白玉一提到印刷就精神奕奕,滔滔不绝的解释起来。
“这么说活字印刷术并不是很好用。”
王则之摸着下巴斟酌了片刻,他还以为活字印刷术在明朝已经发展的了不得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限制。
“雕版木刻你很熟吗?”
“很熟。”
“好,很好,非常好,我需要你做件事,这件事做好了,赏银十两。”
“大人尽管吩咐。”
王则之提笔开始写了起来,他先是大笔一挥写了四个大字。
“三晋评论。”
接着他写了文举人的新闻。
“文举人,肆意兼并官地、私田,鱼肉百姓,横行乡里。
今,文举人资敌叛国,坑杀寿阳知县、县丞、主簿、巡检...”
写完文举人的事,他打算借用清代文学家计六奇创作的一篇散文,叫《马懋才备陈大饥》。
说的是马懋才奉命入陕调查灾情,见故乡吃人的惨景,于是将沿途见闻写成《备陈大饥疏》,五月十八日上报灾情。
王则之打算借用他的名头把陕西的情况提前写出来。
“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恬不知怪。
日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不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
这篇文章的作者备注为马懋才,至于第一篇则为“百晓生”。
在第二篇文章的末尾,王则之以百晓生的名义还写了一些评语。
“陕西灾荒尤其严重,禾苗枯黄,饿殍遍野。
加之天启年间,魏忠贤等宦官专权,东林党争,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即使灾荒连年,官府仍旧横征暴敛,鱼肉人民,以致民不聊生。
若要解陕西之围,需清贪官,查污吏,严查侵占田地之事。”
至于为什么要特地写一下天启年间,是给崇祯找个台阶下,明明白白告诉他,这个锅是你哥的,不是你的,免得崇祯恼羞成怒针对这份报纸。
王则之细细品了一下,交给白玉让他雕刻去了。
把这些文章交给白玉之后,王则之着重交待,千万不能让人查到这些报纸的出处。
这主要是因为明朝的民间虽然也有报纸,可那是经过通政司、六科、堤塘层层步骤筛选出来的安全信息。
关于朝政的信息那是一条没有,如果崇祯大发雷霆,要追根溯源,他可能要吃不了兜着走。
白玉心下了然,兴致满满的刻字去了。
“张鸿功。”
“末将在。”
“传令,升堂点将。”
文举人造反的当日,酉时,山西巡抚耿如杞得知了文举人密谋造反的消息。
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决定先行带兵平叛。
不然的话,等消息传回京城再传圣旨到山西的时候什么都晚了。
张鸿功领命而去,耿如杞拿着手里的一封私信,犹豫不决。
这封私信是盂县周边的大地主送来的,说起来此人还是他的远房表亲,只是很少有往来而已。
这封信里说盂县流民造反,聚集数万之众肆虐乡里。
耿如杞的心情有些沉重,他的抚标营只有三千多人,即使加上总兵张鸿功的五千晋军也不到万数,与数万流民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巡抚大堂内,耿如杞高坐于首。
“诸位对于寿阳、盂县二城的情况已经清楚了吧?”
耿如杞讲完了寿阳、盂县二城的情况,对着满堂的官员说道。
“哼,区区流民,一群乌合之众,我等携精锐之师必能一荡而平之。”总兵张鸿功不屑的说道。
“此言差矣,流民虽是乌合之众,但数万流民仍旧不可小觑。”
“盂县情况不明,如若贸然出兵,恐怕不妥。”
“是极,是极。”
“数万啊…”
总兵张鸿功刚说完,堂内的大小官员就产生了分歧。
他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忽略了文举人密谋造反的事情。
他们对于文举人密谋造反的事情略过不谈,就是在等耿如杞主动说起文举人的事情。
对于他们而言,如果出兵攻打盂县损失惨重了,那就是巡抚的责任,如果没有攻打盂县,皇上怪罪下来,也有巡抚背锅。
他们有恃无恐。
这些人的小心思是瞒不过耿如杞的,所以他打算以利诱之,先稳住寿阳城,再从寿阳查探盂县的情报。
“小小一个举人也敢密谋造反,此等人罪不可赦,本巡抚有令,全歼寿阳县城反贼文举人,其所有家产、钱粮、皮货统统收缴,上缴朝廷。”
“遵令。”
堂内的官员领命而去,耿如杞端起一杯茶抿了一口。
叫这些人去打流民,他们可能不会这么齐心,但是让他们捉拿文举人,抄其家产肯定会一个比一个积极。
耿如杞亲率八千多精兵,从巡抚驻地出发,浩浩荡荡向着寿阳城而去。
王则之走后一个时辰,耿如杞带着八千精兵赶来了。
“开门,快快打开城门!”
“来者何人呐?”
“山西巡抚耿大人,总兵张大人,前来擒拿密谋造反的贼子,快快打开城门。”
“朝廷来人了!快,快开城门。”
城门上的老弱丝毫不敢耽搁,迅速列队打开了城门。
“大人快快请进。”
耿如杞和张鸿功骑着高头大马满意的看着站于两侧的守城官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