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
第49节

作者: 五十沧桑云和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考察队的人有几位都是袁平认识的。即使是不认识,他们也已经得到了领导暗示,能大老远的跑来支江,都是冲着袁平或他背后的人来的。

  为了方便考察队的行程,县里还专门把县政府里的两辆小汽车,调拨了一台供他们驱使。袁平以前开过车,当仁不让的成了司机。六人坐一辆车,拥挤自不必说,不过总比坐一天一趟的公交要来得便利。放眼全国,当下基层都是这个条件,大家也都能理解。
  到了镇上,再往章胜村,就都是山路了。这对考察队的人来说,才算是真正体能考念了。为了帮他们解压,袁平特意提前做了安排,让驻村干部孙天亮准备好水和干粮,随考察队一起上山。
  孙天亮对做这种陪衬的事情,心里犯嘀咕,却也是莫可奈何,谁叫官大一级压死人呢?只能咬着牙根充当苦力,陪着笑脸。
  一路上走走停停,考察队的几个人还是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的。如果不是林间荫凉,只怕他们更加够呛的。
  “袁平,我现在真是服了你。这么艰苦的条件,你在这边工作,还能一声不吭,真只有你能坚持下来!”说话的是省财政厅的崔科长崔向华,他和袁平打小就认识,算得上是发小,是考察队几人中最有话语权的一位。
  “没什么,时间长了,习惯就好了。”看袁平说话脸不红、气不喘的,就知道他早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好不容易到了章胜村,却已是下午两点多了。
  一到村口,早就接到通知的吴胜杰带着郝连成已在老樟树脚下候着他们。

  “欢迎各位领导来我们章胜村考察指导工作!”吴胜杰热情地迎了上来。
  “老吴,这是省、市两级财政、扶贫办和市发电厂的领导,你们村发电厂项目需要他们大力支持,得要多感谢他们……”。
  袁平为彼此双方做了介绍,为了支持章胜村工作,他也是殚精竭力了。
  考察队里的人,虽然目前位阶都不高,多只是科级或副科级的部门小领导,但平时求着他们办事的地方上领导多的去了,其中不乏处级或副处级干部。吴胜杰这个村支书在他们眼里,自然算不多什么。但也有人听袁平说过他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战斗英雄,就令他们刮目相看了,毕竟这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所以有些人在和吴胜杰握手时,不禁多加了几分力度,话语里多了几份敬意。
  为了迎接考察队,吴胜杰特地提前召开了一次动员会议。从村容村貌,到后勤保障,都做了细致的安排。
  一路走过去,在考察队人眼里,这里虽然与世隔绝,房舍陈旧,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看上去,却也干净整洁,农地里庄稼杂草尽除,一派生机的现象。与喧嚣的城市相比,有种世外桃园的感觉。

  “袁平,这是好地方,跟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有得一比呀!”崔向华一路看过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现在我们社会还处在解决温饱阶段,如果真的实现了小康社会,这里一定是人们向往的天堂。”袁平是个见多识广的人,他的这番话在几十年后重上章胜村时,还真的得到了印证。
  到了村部,饭食早就准备好了。这一次简单的便餐,接风宴安排在晚上。即便如此,考察队人在一碗红薯粥面前,就已经是赞不绝口。这可能炎热的夏季,走了三十多里的山路饿了、渴了,这个季节很难吃到红薯有关系。
  饭后稍事休息,考察队一行在吴胜杰陪同下,一起到就近的村庄走一走。

  社员们也已经接到有考察队要来的消息,清楚这次考察关乎村里的水力发电。当看到吴胜杰带着几个干部模样陌生人过来时,有的还主动上前热情的打招呼。
  快到村小时,竹林掩映处,忽然传来悦耳的笛声。那声音有如高山流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与满眼的翠绿形成绝配的天籁。考察队里的几个人精神一振,这深山里竟然还有这等高人?
  “吴书记,这是何人吹奏?”崔向华率先打听起来。
  “是我们村里的老学究宋老夫子,也是小学的老师。崔科长如有兴趣,不妨近距离接触一下。我们这老学究,可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吴胜杰边说边在前面引路。
  “袁平,在这曲子里,你可听出了什么?”崔向华饶有兴致的问向身边的袁平。
  “就别拿我开涮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五音不全。但是你,在下乡时不是经常研究曲谱吗?倒给我们说说看。”袁平知道崔向华对这笛声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共鸣,心里有点痒痒。
  “这曲子我没听过,应该是吹奏人自己谱写的。单从笛音拿捏,就已经是大师级别了。从情感角度讲,曲子里注满了孤独、忧郁、思念和向往,更说明吹奏者不简单,是个有故事的人……”。崔向华侃侃而谈,显然他对音律也很精深。
  大家对这笛音,多数都是门外汉,就是听个悦耳。现在听崔向华这么一讲,才稍微有那么一知半解。
  而作为曾经是宋老夫子学生的吴胜杰,不知听过他多少回吹笛。如今崔向华诠释的孤独、忧郁、思念和向往,不正是宋老夫子的人生境遇和现在的心境吗?
  日期:2020-02-08 10:00:28
  第0069章:把酒临风

  现在正值暑期,校园里空荡荡的。
  老松树下,一老者,一袭长衫,清瘦,须长,满满的仙风道骨。
  快靠近时,崔向华示意大家停下来,让老者把这首曲子吹完。
  一曲终了,崔向华率先鼓起掌,“老先生,天籁呀!”
  “胜杰,他们都是远来的客人?”站起来的宋老夫子问向吴胜杰。

  “是的,这几位都是省、市下来考察的领导。”吴胜杰答道。
  “让诸位见笑了!”宋老夫子作起揖来。
  “老先生,您这笛艺是极品,就是到省大剧院演奏,也不为过呀!”崔向华是内行人,没少到剧院听音乐会,敦高敦低,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缪赞了,缪赞了!”宋老夫子连忙谦虚应道。
  “阿华,要不你也吹上一曲?”不知道什么原因,袁平竟把他们两人私下称呼和盘托出。
  “是的,是的,崔科长也来一曲。”其他人也随着附和。

  本来就心痒痒的崔向华,经人这么一怂恿,“那我就献丑了!”
  崔向华吹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听来高亢激昂,让人热血沸腾、壮怀激烈,感觉比宋老夫子吹的还要好。一曲吹完,大家不约而同的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个劲的叫好。
  “不错,不错!”宋老夫子也轻轻鼓起了掌。
  “老先生,我与您之间的差距,只有您我知道。只可惜我在山上也就两三天时间,不然我要好好向您请教了!”

  崔向华情不自禁拉起宋老夫子那双纤细苍白的手,话里明显富有自认不如,只有当学生的意思。这让大家就有些不明白了,明明感觉他吹得要更好听些,怎么就不如人家了?是故意做作,还是真的技艺不够?
  这一点,外行人不好评价。
  “老夫子,要不请远来的客人去您办公室坐一下?”吴胜杰意识到,宋老夫子之才会让这次考察加分,他适时转移了话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