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猛人》
第48节

作者: 烟雨迷雾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既然陈昱决定这么做了。范思明就命人按照陈昱的意思,草拟了一个布告。
  向交易场所的商人们说明了这个新的缴税和交租规定。并且在交易场所入口处,设立了办公场所,并挂上了牌子。
  如此一来,极大地提高了每日收税的效率。

  收税方式变化了,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后续监督,才是关键。为此,陈昱命前期前来的二百名武装人员以及部分卫队成员,分成一百多个调查小组,每两人一组,密切关注每户商户每日的交易量。
  经过秘密调查,发现二十多户商户,存在少报交易量,少缴商税的行为。
  陈昱命范思明带人前去商铺进行通报,并且进行补缴税款,并处以十倍罚款。
  面对这个情况,有一部分商户知道自己错了,就主动补缴了商税,并且交了罚款。
  但是仍然有几户商户以为官府是在诈他们,根本没有真凭实据。理直气壮地表示拒绝,并且让范思明等人出示证据。
  对于这样的选手,范思明早有准备。他命人拿出了,秘密调查的正确的交易量,并且有与之交易的商人的证词。
  在证据面前这帮商人无话可说。都乖乖地补缴了商税,并且接受了处罚。
  经过这一次,让交易场所的商人们意识到了,必须按照陆那县县衙定的规矩,按时、准确地缴纳商税和租金,否则没有好果子吃。
  在现在这种形势下,这种认识是非常正确的。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可是仍然有个别商人有侥幸心理,认为陆那县只是开始管理的严格,过一段时间就会松懈下来。到那时,自己该怎么报,就怎么报。
  可是,陈昱早已料到会有这样的侥幸分子。他命大家不要因为一点胜利,就放松下来。继续秘密进行交易量的跟踪。
  果不其然,半个月后,又有几家商铺被发现少缴商税,其中有三家是第二次触犯了。
  陈昱接到范思明的报告,丝毫没有犹豫,当即表示,就按事先的规矩办。这三家,补缴商税、缴纳罚款后,清除出交易场所。
  这次处理,彻底断了交易场所商人们的念想。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必须奉公守法,按照陆那县县衙的规矩办,否则后悔莫及。

  水泥、钢材等材料,经过黄石等人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而烧砖这种简单的工艺,更是不在话下。
  这两样东西,可以说是今后陆那县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陈昱听说后,非常高兴。他特命刘八斤组织人员在交易场所进行铁料的收购。
  而制造水泥的石灰石等物资,陈昱也派人在陆那县县城附近找到了。
  陈昱命黄石,用新制造出来的钢材,制造燧发枪。而命苗毅利用水泥、红砖,建造现代化的房屋、商铺。
  这种现代化的建筑,较比明代的木屋,非常结实。能够经受住风吹雨打。更重要的是,耐火。
  陈昱身旁的这些家丁、工匠的住宅,也用这些材料进行了建造。大家对这种新式房子十分好奇。
  就在陈昱这边按部就班地进行各项工作的时候,陆那县下面的几个村子由于连日的大暴雨,农田全部被淹。损失非常大。
  陈昱得到消息后,率领着张义等人下去查看灾情。
  陆那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带。村子都是傍山而建。大家日常的生活除了种地之外,日常生活做饭所用,还得在村子旁边的山上砍柴。

  由于大家只知道砍柴,并不知道种树。久而久之,山坡上的树木越来越少,而地面的小草,又会被山里的小动物啃食。渐渐地,地表就失去了植被的覆盖。降雨就会将土壤冲到下面。
  这几日的暴雨,直接导致了山洪的爆发,而裸露的土壤随着山洪,愤怒地向山下奔去。这就是传说中的泥石流。
  有的村子房屋都被冲到了。而农田被洪水所吞没。农田里的作物,自然全都被水涝致死。
  按照以往的经验,此时瘟疫就会爆发。官府即使能够开仓放粮,也只是杯水车薪。
  一来,有些百姓熬不到赈灾粮的到来,就死了。二来,即使赈灾粮到了,数量有限,而灾民众多,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达不到让所有灾民都能吃上饭的效果。
  因此,每次出现灾害,就会死很多的百姓。
  陈昱作为现代人,他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更知道赈灾的几个要点。
  在前往视察的路上。陈昱就翻阅了脑海中关于赈灾方面的知识。不得不说,现代人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赈灾体系。
  虽然陈昱所处的环境,达不到现代赈灾工作那样的高度,但是他依然安排大家做好几个重要的工作。

  第一个,就是避免瘟疫的发生。陈昱来的时候,特意命张义组织陆那县的劳役,运来了石灰。
  每到一个村子,他就命人将洪水淹死的人,以及家禽、野兽等,全部挖坑,倒入石灰,进行掩埋。
  同时,给大家配置了对抗瘟疫的中药,防止大家染上瘟疫。
  其次,就是发放赈灾粮。虽然陈昱得知消息后,就命人在交易场所采购粮食,但是,陈昱遇到的问题与以往一样。粮少人多。

  为此,陈昱将灾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当地进行灾后重建。而另一部分,命人引到他们到陆那县县城南面的交易场所居住。他们可以依托交易场所,打工赚钱,自食其力。
  因为,范思明不止一次向陈昱汇报,交易场所规模越来越大。商人们招募伙计,越来越难。
  陆那县城附近,凡是有劳动力的,并且能够脱离开的,几乎都到交易场所打工了。但是用工数量仍然有缺口。
  陈昱安置一部分受灾村民到交易场所,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解决了交易场所用工短缺的问题,也为这帮灾民解决了吃饭问题。

  农田被毁的原因,就摆在那里了。但是这些村民并不知道原因所在。
  陈昱向大家详细产出了此次灾害的各个原因。既有天灾的成分,又有人祸的因素。
  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非常渺小的。人的力量非常弱小,根本无法抗衡大自然的力量。
  但是陈昱脚踏实地,以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翻阅脑海中的书籍所查阅到的资料。采取了一整套从根本上解决灾害的措施。
  首先,他命人采购了大量的树苗,将村民们几代人砍柴所留下的空地,分批,逐步种上树木。并且告诫村民,砍一棵树,就要栽一棵树。不要只知道索取,而不付出。否则迟早要换的。
  其次,陈昱组织大家选取了半山腰的位置,重新建造村子。在村子里建造发达的排水系统,在村后建造堤坝,防止洪水冲击村子。引流渠会将洪水引到两旁。
  第三,农田也采取了防水、防旱等多项防范措施。确保种地,旱涝保收。
  经过与当地村民的聊天,陈昱发现,现在的粮食虽然是绿色无污染的,但是产量非常低。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产量就更低了。
  陈昱知道,钱再多,粮食不够吃,也是白费。

  老百姓都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这次洪灾,也向陈昱提了醒,陆那县的粮食问题,是个大问题。县衙根本就没有存储多少粮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