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温柔盛世——闲话『清平乐』背后的真实历史》
第8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否决归否决,这位出自蜀中的王氏确实长得娇嫩欲滴。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考虑,刘娥并没有将她淘汰之后遣回了事,而是许配给了自己的“侄子”——前夫刘美的儿子刘从德。刘从德抱得美人归,却没能尽享这段艳福,几年之后便染病身亡了,年仅二十四岁。
  尽管母命难违,但宋仁宗颇为不快。后来听说刘从德病死了,宋仁宗的小心思又重新活泛起来,不仅加封寡居的王氏为遂国夫人,而且“许入禁中”(这才是重点),重温当年一见钟情的朦胧旧梦。王氏不时出入内廷,是否与宋仁宗有过床笫之欢,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坊间一直传闻不断(“或云得幸于上”),甚至风传王氏先前所生的儿子刘永年是宋仁宗的私生子。根据《宋史》的记载,宋仁宗对这个刘永年确实是恩宠有加。在他四岁的时候,便得到特别的恩准,“许出入两宫”、“常置内中”,跟在宋仁宗身边生活,直到十二岁才送出宫去。宋仁宗对刘永年如此怜惜,到底是爱屋及乌,还是另有隐情,确实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转眼到了景祐四年(1037年),王氏的父亲王蒙正(时任洪州别驾)犯下一桩丑事,竟与家父的婢妾通奸,结果被官府除了名,发配广南,永不录用。王氏受到此案牵连,不仅被褫夺了封号,还失去了出入禁中的特权。
  这事儿过去四年之后,宋仁宗打算恢复王氏“遂国夫人”的封号,以及出入禁中的特权,却遭到后来的一代名臣富弼(时任知制诰)的坚决反对。当时,宋朝沿袭唐朝的制度,但凡涉及人事任免的事项,皇帝的动议仅仅是第一步(称为“词头”),还需要知制诰、直舍人院(称为“外制官”)起草制书,才能正式生效。当时恰好是富弼这个“愣头青”当值,觉着这事儿也太离谱了,所以坚决不肯照办(“抗章甚力”),彻底断了宋仁宗重续前缘的念头,无意之中竟首开“外制缴词头”的先河,“封还词头,后遂为例”,为宋朝“封驳”制度的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完宋仁宗与王氏的爱意绵绵,回头继续来看此次遴选群芳。除了让他垂涎欲滴的王氏之外,宋仁宗其实还中意一位姓张的女子。与“姿色冠世”的王氏相比,张氏略显逊色,但也少了一份妖艳狐媚,出身倒还是差强人意。
  细论起来,张氏的出身很一般。这一门最能拿得出手的“显赫”家族史,其实只有她的曾祖父张美,据说曾经在宋朝草创之初,做过骁骑卫上将军。自此以降,便乏“显”可陈,至于张氏的父亲张守瑛,不过是一位品级不高的普通官员而已。
  对于宋仁宗的这个选择,皇太后刘娥只点了一半的头:张氏入宫可以,立为皇后不行!平心而论,倒不是对张氏这个人本身有多大的意见,而是刘娥充分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概率学的角度总结出了一个道理:“自古外戚之家,鲜能以富贵自保”

  这话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但凡官宦门第出来的皇后,她的家眷难免会仗着外戚的权势骄纵妄为,进而扰乱朝纲。这样一来,既有损皇室的颜面,也容易给外戚招致祸端,显然是一个“双输”的局面。与其如此,倒不如“选于衰旧之门”,他们一无根基二无权势,干涉朝政的可能性不大,岂不是“双赢”?!
  皇太后一锤定音,特别设置了一道“天花板”,张氏的待遇显然好不到哪儿去,只能以才人(第五等妃嫔)的身份入宫。四年之后,也就是天圣六年(1028年),宋仁宗怜惜重病在身的张氏,在得到刘娥的首肯之后,勉强给她升了一级,加封为第四等的美人。但短短五日之后,新晋的张美人便撒手人寰了。
  虽说对张氏心存愧疚,但毕竟要顾忌到皇太后的强硬态度,宋仁宗只能选择隐忍不发。明道二年(1033年),皇太后刘娥寿终正寝,宋仁宗在厘清了身世之“谜”并操办完太后的丧礼之后,方才追册抱憾离世的张美人为皇后,并擢升时任供备库使的张守瑛为邓州观察使,算是对逝者的些许补偿吧。(“雅意所属故也”)
  日期:2020-05-11 12:08:51
  王氏另配他人,张氏以才人安置,经历人生的头一次选秀,原本满怀憧憬的宋仁宗,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关乎天子幸福、皇室兴衰的大婚,到底还结不结呢?结当然是要结的,但是跟谁喜结连理、双宿双飞,宋仁宗自己说了不算。按照皇太后刘娥的意思呢,王氏是个妖艳的招祸之媒,张氏也有外戚坐大之忧,惟独一位姓郭的女子,各方面的条件都让人感到满意。
  刘娥中意的这位郭氏,其实大有来头。她出身于一个正经显赫的家族,祖上是世袭的代北酋长。郭氏的曾祖父原名郭崇威,行伍出身,历后晋、后晋、后汉、后周四代乱世,为了避后周太祖郭威之讳,改名为郭崇,史载其“重厚寡言,有方略”,算得上是战功赫赫。宋朝草创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对这位后周的宿将十分倚重,特赐其中书令之衔。当时,郭崇感念后周皇室的知遇重用之恩,不时伤心落泪,有人向赵匡胤打报告,说他心存异志,但用人不疑的赵匡胤反倒盛赞他“笃于恩义”。乾德三年(965年),五十八岁的郭崇去世,赵匡胤“闻之震悼”,追赠他为太师。

  话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若论出身之显赫,郭氏能把张氏甩出好几条街去。刘娥念叨着“自古外戚之家,鲜能以富贵自保”,对张氏心存忌惮,表示要“选于衰旧之门”,可怎么又选到家世更为显赫的郭氏头上去了?
  对于皇太后这种自我“打脸”的“双标”做法,史书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我觉得这事儿并不复杂,原因无外乎三点:

  第一,郭氏一门与赵宋皇室沾亲带骨,彼此比较了解。根据《宋史》记载,郭氏的祖父名叫郭守璘,官至洛苑副使,他的正妻与宋太宗的第三任皇后是亲姐妹,同为宋朝开国元勋李处耘之女。
  第二,郭氏一族业已家道中落,翻不起什么大浪。在郭崇之后,郭家的子嗣都没有担任什么要职,尤其是郭氏的父亲郭允恭,凭借父辈的恩荫才得以踏进官场,官至崇仪副使(同七品),基本上是照顾性质,并没有多少实权。
  第三,参选的郭氏为人乖巧机灵,懂得讨太后的欢心。刘娥有理由相信,时年十三岁的郭氏必然能遵循她的心意,继续做好对少年天子的“监管”工作。
  既然皇太后定了调、做了主,宋仁宗人生的头一次大婚,便完全敲定下来。但是,称心如意的刘娥也好,如愿以偿的郭氏也罢,此时都没有预料到,这段关乎宋仁宗婚姻幸福的纠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仁宗朝第一位皇后的悲剧命运。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没有爱情的婚姻,恐怕就是那颗躁动之心的坟墓了。入宫之后,郭皇后对于如何维系自身的地位,有着清晰而坚定的认知,那就是一切唯太后的马首是瞻。
  看似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郭皇后忽略了夫君宋仁宗的感受。这段强加到自己头上的婚姻,宋仁宗自然不敢公开违拗皇太后的意愿,但是跟郭皇后搭伙过日子,小两口之间的厚薄冷暖,他完全可以自行掌控。照此看来,郭皇后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按照《宋史》里的说法,“后既立,而颇见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