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潜伏』谈“军统”——顺便说说剧中的一些瑕疵》
第49节作者:
虽万千人俱往矣 日期:2009-09-14 20:29:39
闲话军统(73)
遇刺当天,汪精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窃思本人生平并无私仇。而最近数年,承乏行政,正值内忧外患重重煎迫之际,虽殚心竭力,而艰难周折,外间何从得知?倘因此误会,致生暴举,于情不可无原。拟恳请国府,将牵连犯人从宽赦免。”
然而,汪精卫的慈悲心肠已经无济于事。
孙凤鸣所中的两抢都在胸部,送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为了掏出口供,特务命令医生尽全力抢救,即便如此,孙凤鸣始终处于昏迷状态,于11月2日凌晨3时许死亡。其间,孙曾在弥留之际说了“中央军校”、“姓张的”等几个词,其他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根据这唯一的线索,特务们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央军校”。
所谓“中央军校”,其实就是当年的黄埔军校——1928年,蒋介石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将已经迁到南京的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按:从“黄埔军校”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其实远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热闹着呢,最极端的时候,在武汉、广州和南京同时出现了三个“黄埔军校”。这事,以后讲“黄埔军校”的时候再说。
中央军校的教职员工及学员有4000多人,特务们大海捞针一般地挨着个核对,最后列出十多个姓张的作为嫌疑人。
其中,特务们发现有一个有少尉张某比较可疑。
张某是安徽合肥人,二十五、六岁,由于其妻没有工作,生活比较拮据,但一个多月前,张家忽然雇了一个佣人,其妻还添置了不少新衣服,其消费水准与收入水平明显不相称。另外,其妻有时几天不归,行迹亦有可疑之处。
当时中央军校教育长是张治中,特务们在未向校方通报问题的情况下,秘密拘捕了张某夫妇,并进行隔离审查。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夫妻双方同时被捕,因为分别询问,两下一凑,破绽立现。
经过对张某两口子的讯问,发现双方供词彼此矛盾、互相出入之处颇多,如介绍人、结婚时间、地点,都对不上号,立即将张某夫妻关押起来。另外派了两个特务假扮夫妻住进了张家,守株待兔,等着有人来自投罗网。
果不其然,11月3日夜,接到上海来的一封电报,内称“母病速归”四个字。
特务们问张,张说母亲在合肥,上海没有亲戚。又问其妻,也说上海没有亲戚。
——张某夫妻没有反侦察的经验,他俩是不知道上海有电报来,照实供认的。
至此,特务们认定,此事必然与汪案有关联——孙凤鸣说“姓张的”,很可能就是这对夫妇。
于是决定放鸟出笼,送张妻去上海。
事实证明,特务们还比较专业,张某夫妻正是本案的第一和第二个关系人。
为保证着唯一的线索不断线,行前,特务们做足了文章。为避免出事,先打电报给上海,派大批人到车站迎接。包了整整一节车厢,派了四十多个男女特务随行陪同前往。另外找了一只小皮箱,装进好几十多斤乱七八糟的东西,让张妻下车时拎着——这是因为,一般人如果在提着重物的情况下,是无暇东张西望的,避免暴露。另外还有两位女特务扮作佣人。
11月4日下午上车,5日上午,整整一车厢的特务随着张妻到达上海。
张妻出站没走几步,就有一辆黄包车悄没声地来到她面前,说“请上车”。
价钱也不讲,也不说拉到什么地方——典型的地下工作者的接头方式。
随行的两位女特务马上说:“小姐上车吧,把车帘挂上。”这是避免她看到外面,走漏消息。其他的特务,有坐人力车,也有打车的跟在后面。
车子到某酒店门口停下,张妻下车,一个穿长衫的人来将其接到早已订好的房间。
“女佣”对“长衫”说:“小姐车上着了凉,你去买点阿司匹林来。”
“长衫”一下楼,马上被特务们拘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