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羽(一个跨时空心理学家对关羽的贴身观察记录)》
第51节作者:
陈禹安 日期:2009-05-22 20:55:09
心理关羽52
刘备进攻西川,受阻于西川名将张任。副军师庞统在落凤坡被张任乱箭射杀。刘备困于涪城,急派关平前往荆州求救,让诸葛亮速来支援。
刘备之所以没有立即退回荆州,是出于“追加投资”的心理。他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很多资源、心力,甚至牺牲了庞统的性命(巨大的沉没成本),他寄希望于投入新的资源拿下西川,实现“翻本”。
诸葛亮宣示了刘备的意见后,表明自己将立即成行。关羽站出来说话了:“军师,你若去了,谁来把守荆州?荆州乃是重地,干系非轻!”
关羽的看法非常有道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否攻下西川,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荆州能否守住对整个刘备集团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当然,关羽也清楚,镇守荆州,任重道远,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从他的内心来说,他认为自己是最佳人选,非常希望承担这一重任的。但他素来高傲,不肯开口,唯恐再遭孔明激将之辱。要是再被孔明揶揄几句“荆州实乃重地,将军你能行吗?”之类的话,关羽说不定真要和他翻脸。
刘备只是指明让诸葛亮火速入川,却没有指定将荆州防守交给谁。这就给了诸葛亮一个安排调度的机会。
那么,诸葛亮应该选择谁来接替自己镇守荆襄九郡呢?
很多人也像关羽自己那样认为,关羽是理所当然的不二人选。但实际上,关羽并不是唯一的人选,诸葛亮至少还有另外两个选择:张飞或赵云。
张飞性格粗中有细,并非只是鲁莽之徒;赵云更是心思缜密,智勇双全。而且,从对对手的威慑力来看,张飞长坂桥前喝退曹操百万雄师,赵云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都已经威名赫赫。
而且,关张赵三人此前也都没有作为主将独自镇守一方的经历和经验。在这个方面,三位选手都是对等的,没有任何一人有突出优势。
诸葛亮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关羽。
诸葛亮说:“主公教我自己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但主公教关平送信前来,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就是要云长当此重任啊!云长啊,荆州这个地方,北当曹操,东敌孙权,实是非同小可。云长你可要念着桃园结义之情,尽心竭力,好生镇守啊!”
诸葛亮这一次竟然没有用他惯常的“激将法”,关羽颇有点意外。而且这一番话,明显抬举了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更兼着重提及桃园结义,非常对关羽的胃口,关羽当然是不假思索,慷慨激昂地大声应诺。
诸葛亮为什么这次没有使用激将法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刘备不在。激将不当,即成激僵。以前诸葛亮敢放心大胆使用激将法,是因为有刘备在,随时可以起到缓冲调解的作用,不至于让双方下不了台。一旦刘备不在,关张之流真得耍起性子来,还真没有人可以制得住。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不会轻易冒险激进的。
第二,是诸葛亮自己的转变。这个转变不是指对所有的人,而是专指关羽而言的。其实,现在,诸葛亮已经不怎么诵咏《梁父吟》了,他对晏子也终于有一些了解了。现实和想象是有距离的。世上总会有一些桀骜不驯之徒,是很难收服的。晏子也许真是万不得已才杀了三个猛士。但关羽又是杀不掉的。所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诸葛亮也不得不对自己的用人方略进行调整。
诸葛亮至少有三个选择,那他为什么要选择关羽呢?这也有两个原因。
首先还是出于他和关羽之间的不一致。每个人都希望和自己比较一致的人共事(内群体的划分),这种一致性包括价值观念、个性、喜好等诸多方面。从内心深处来说,诸葛亮因为一直无法收服关羽,深感苦恼,对关羽比较排斥。而关羽又是个难得的人才,杀之可惜,实际上也杀不掉。那么,当有机会摆脱关羽的时候,诸葛亮是乐意选择的。眼不见,心不烦嘛。这是其一。
其二,孔明此去西川,实际上是“卧龙”“凤雏”之间的一场大较量。“卧龙”“凤雏”齐名天下,得一即可安天下,但到底谁更胜一筹,却无定论。两人同归刘备帐下,虽然惺惺相惜,但相互间的竞争较量却也是人之常情。此前庞统随刘备入川后,孔明曾占了一卦,认为庞统恐有风险,建议按兵不动。庞统却以为是诸葛亮嫉妒自己将立大功,不顾劝阻,强行进军,终于死于落凤坡。庞统没办成的事情,轮到孔明上场,孔明也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了。所以,孔明必须带上足够的得力人手,以助自己成功。张飞赵云明显比关羽容易驾驭得多,所以,孔明就选择了关羽留守荆州。
而孔明为了争胜,在荆州留守力量的配置上,也做出了自利性的选择。刘备入川,武将也只带了黄忠魏延等非主流(只占三分之一弱的力量),关张赵等绝对主力尽数留下。但孔明走的时候,却又带走了三分之二(张飞赵云),只留下了三分之一(关羽)。也就是说,西川未克,荆州的重要性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防守力量却只大为削弱。虽然对力量资源的调配需要符合当时的战略需求,但这样大幅削减荆州的防守力量,一旦曹操或孙权抓住机会,攻破荆州,刘备必将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上,比较稳妥的方式应该是留下张飞、赵云中的一人,配合关羽镇守荆州。这两人中任何一人留下,都不会和关羽形成内斗内耗,而且有互为呼应之作用。若真如此,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关羽兵败,痛失荆州了。
但做出自利性的选择,也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诸葛亮不是神,当然也无法摆脱。而细究他的这番话,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刘备对荆州留守将领并未给出明示,而是要诸葛亮量才委用,但诸葛亮却一定要将任用关羽描述成刘备的暗示。这是为什么呢?
这也可以用自利性来解释。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所托非人,决策者的责任就非常大了。诸葛亮也知道自己带走张赵,是对防守力量的严重削弱,所以更加不敢承担责任,只有伪称是刘备的暗示,才可以为自己未来的洗清责任做好准备。
总之,不管如何,镇守荆州的重任就落在了关将军身上了。关羽当然是义不容辞。
孔明设宴,交割印信。关羽伸手来接,孔明举着关防大印,却不交给,说:“这干系从此就全落到将军身上了!”
关羽热血沸腾,大声道:“大丈夫即领重任,除死方休!”
诸葛亮一听到这个“死”字,心中一凉,顿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直觉告诉他,必须更换人选,但计议已定,哪里还能临时更改呢?
诸葛亮只能问道:“如果曹操率兵来攻,该当如何?”
关羽心想:“那有什么?”淡淡地说:“以力拒之!”
诸葛亮又问:“如果曹操、孙权一起来攻,该当如何?”
关羽想也不想,说:“分兵拒之。”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说:“如果将军这样做的话,荆州就危险了。”
关羽心想,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乃是兵家常事。难道曹孙来攻,就不能反击吗?当下惊问其故。
诸葛亮说:“我有八个字,荆州的安危就系在这八个字上。将军你可一定要牢记在心啊。”关羽有些不悦,心想:“你举着大印,说个不停,真是罗嗦。我又不是三岁小儿,身经百战这么多年,又怕过谁来?”但毕竟印信尚未交割,还得打起精神来,听孔明详说。
诸葛亮说:“这八个字就是‘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将军一定要牢记啊。”
关羽说:“军师之言,必当铭记肺腑。”话是这样说,关羽自己内心原本的想法在没有强烈的相反力量推动下,是不可能仅仅靠孔明口头简单表达的“八字方针”所改变的。
可以说,这八个字是守防荆州的战略方针。但诸葛亮显然没有说服关羽。诸葛亮在荆州守将的人选问题上,实在是犯下了严重错误!
他不应该在草率决定人选之后,再来考核这个人选对荆州防守的战略认识是否正确。这就像把一个人招聘进了公司,再来看他的价值观是否一致,能力是否胜任。
实际上,如果仅仅是立足于防守,留下赵云镇守应该是最佳选择。赵云在对外扩张进攻上,可能威势不如关羽,但以赵云性格之精细稳当以及对战略部署的忠实执行,必能将荆州守得稳如磐石。况且,一旦真的出现了比较好的战略进攻良机,诸葛亮可以起大队人马,另行谋划安排,不一定需要赵云单独承担起攻击任务的。
而孔明还忘了提醒关羽,东吴周善假扮商人,差点将阿斗劫走。荆州是商贾云集之地,商人往来较多,如果不对此加以严防,势必埋下隐患。后来关羽正是被吕蒙派人,假扮商贾,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
但事已至此,印信不交也不可能了。诸葛亮只能将印信交于关羽,留下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辅佐关羽,镇守荆州。
(廖化此前已经慕名来投,虽然廖化曾经救下的两位夫人都已经作古,但关羽并未忘了旧恩,留在麾下任用)
诸葛亮与关羽就此告别。谁也不会想到,这竟是这两人的最后一面,这一别,即是永别。
××××××××××××××××××××××××××
心理学家感悟:人只有处在相同的困境危局,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不容易和不得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