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求职者》
第10节

作者: 老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3.不要让“自语”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自语”就是自己先给自己设定一个条件和行为框框,而往往这个框框是错误的,或者成为“人为绊脚石”。可以看出,小袁从一开始就对法本生的未来悲观失望,毫无激情,如果她从大一起就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毫无热爱与兴致,这往往会渐渐演化为她个性气质的一部分,形成有些“冷傲”、“漠然”、“抑郁”的气质,而这恰恰是HR经理面试新员工最不能接受的类型。
  求职者自述
  我毕业于某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报考这所学校的初衷就是看中教师工作比较安稳,每年又有寒暑假,同时求职难度相对小一些。不过,直到大四开始求职,我才真正意识到师范生找工作同样难度很大。
  “恐怖”的招聘会
  2008年12月,我第一次参加了师范生专场招聘会,当时的场面令我至今难忘,满眼望去是密密麻麻的人群。毕业生们争先恐后地涌向自己心仪的学校摊位,我却有些不知所措。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为自己今后的职业上过心,读高中时,因为贪玩,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游,临近毕业,看到扩招造成一批批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我便开始萌生报考师范院校的念头。也许这是一种逃避吧,其实就教师这份职业本身而言,我并没有太大兴趣。就这样糊里糊涂考进思想政治专业,又在学校混了四年,别说什么职业规划,我甚至在找工作之前都没想过当教师也要体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滋味。

  站在教师招聘会场中央,我不断浏览各校的招聘说明,看了半天都无从下手,因为每个摊位都排满了人,而我学的又是副科专业,很多学校并没有相应专业的招聘名额,想多问几句吧,可各校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都摆出一副“苦瓜脸”,一时还真不好开口问。
  就这样我拿着简历转了半天,才找到一家还算中意的学校,可这里已排了不下30人。我便站到队尾,看到排在前面的好几个人都是我的校友,有的跟我一样是应届生,还有几位已经工作了,更有我的几位高中同学,当初报考的都是非师范专业,现在居然也想转行当老师。“工作这么难找,以为当老师会容易些,可看这场面,跟找别的工作也差不多”,一高中同学诉苦道。我下意识点点头,心想:“有了你们这些`外援`,工作不难找才怪呢!”

  排在我前面的几位校友很快便通过简历关。但轮到我时,工作人员只看了看简历首页,翻也不翻便道:“不好意思,思政专业的已经招满了。”我的第一次应聘就这样败在投递简历这一关上,当时我甚至连回击的勇气都没有。

  于是我又接着排队,发现我的专业真成了拦路虎。招聘单位一听说我是学思政的,常常冷冰冰地抛出一句:“对不起,我们不要政治老师!”也有的招聘人员态度比较和缓,他们会这样说:“哦?思想政治专业啊?你放那边吧!”言外之意,我属于非主流群体。一开始我还在抱怨自己当初不努力,没有选择师范类的主科专业,可后来发现,现在的学校招聘真是有些吹毛求疵,比如有一位来应聘英语教师的,却被顶回来,“我们招的是学商务英语的!”

  我认为招聘单位尽管占据求职市场的主动,但也应尽可能做好必要的招聘准备:比如在招聘板上清楚列明学校的招聘条件、专业需求,并随时在招聘现场更新。这样既提高招聘效率也节省应聘者的时间,更不必让应聘者无故遭受那么多“冷眼”!
  一天下来,别说找到工作了,就是投出去的简历都不超过五份,我开始灰心了。其实我也可以多投些简历,但一看到各招聘单位展台前堆积如山的简历,我便发憷,并很快联想到他们将怎样处理这些简历?我曾听传闻说,有些单位经常把简历当垃圾一样处理掉,当时还不太相信。但亲眼目睹了招聘现场和工作人员的态度后,我真的有点儿信了。
  “觉醒”求生机
  经历了一次现场招聘会后,我便像躲瘟神一样再不想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因为这种现场招聘不仅效率不高,更容易使人信心受挫。去之前,我还曾信心满满地认为找到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可走出会场后,我整个人都快跌到谷底,再抬不起头。
  一回到宿舍,我便拨通了一位同门师姐的电话,我们曾经是一个社团的,但我从没主动向她打听过她的求职经历,去年毕业的她现已任职于城区一所小学,当了品德修养老师,我当时还曾震惊于她一个本科生为什么会选择去小学?直到今天,算是有点了解了个中原由。
  这位师姐告诉我:“你做好精神准备吧,现在的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四年来从没为工作犯过愁的我开始担心自己的前途。第二天一早,我跷了课,上网改了简历,又去发各种求职信。此时我实在没心思上课,在求职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我开始感到“读书无用论”的合理性。我觉得自己对社会太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掌握什么求职技巧。但现在又不知从哪里学到这些技巧,于是只好疯狂地在网络上找资料,以求速学成才;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已不寄期望于去现场招聘会找工作,目前来看最适合的途径就是网络。

  其实,我们学校自大四开始就给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但平心而论,我觉得那些求职指导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当你遇到如此棘手而错综复杂的求职环境时,你最想听到的其实还是“过来人”的感受或真正从事招聘工作的人的指导,而学校的辅导显然太过泛泛。
  从2008年年底我便开始一所所学校打听招聘需求,由于了解了师姐的求职经历,我几乎不敢怠慢任何一所学校,当然在我内心里还是分了主次的,比如最初我只向中学投递简历,当然包括公立和私立的。
  春节过后,我陆续接到了几所学校的面试通知。第一家是某城区一所实验中学初中部。我是下午两点左右去的,接待我的是位主任,跟我介绍说:学校条件不错,刚刚扩建,师资力量缺乏,第一年月工资1800元以上,一年以后会达到2000元以上,学校非常重视年轻老师……因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面试,毫无经验,所以我一直认真听校方的介绍,都没想过要问什么问题。主任介绍完学校情况后,便请来几位老师,让我当场试讲,我挑了事先准备好的比较适合年轻人的有关成才的话题讲了差不多十多分钟,几位听课老师说还可以,便让我回家等通知。

  第二家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高中,这所学校倒是颇有些名气,我觉能获得他们的面试机会也算难得吧。一大早我便赶到学校,与前一所学校不同,这回多了两位竞争者,我私下一打听,原来两人均是某名校硕士毕业生。我当时真是很奇怪:“为什么读到硕士,还来跟本科生抢饭碗?”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打鼓。学校教研室主任跟我们见了面,并开门见山道:“别看我们是一所民办公助校,其实条件一般,第一年月工资1500元左右,一年以后每月1800元左右。”我一听心就凉了一半,却听旁边两位硕士大姐纷纷表态说,不在乎待遇多高,只是看中这所学校的平台和将来的发展空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