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痞气神算,从业十六载,真实经历,内容玄幻》
第55节作者:
沐小灵520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最早记载于《尔雅》,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蹬龙。有一种说法,犼是龙族的克星,好食龙脑,民间有流传“一犼可斗三龙二蛟”,而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所以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就有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帝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犼,则面北而坐,叫做"望帝出",它们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催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此外,还有一种说法,犼是龙的儿子,有守望的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西游记》七十一回《言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像伏妖王》这章中观音菩萨助唐僧师徒收服的妖怪就是她的坐骑金毛犼,原文是:“他是我跨的个金毛狲,因牧童盹睡,失于防守,这孽畜咬断铁索走来,却与朱紫国王消灾也。”
日期:2020-04-21 17:57:50
分析完了,大家也看出来了,先不说僵尸、旱魃、犼这三种事物是否存在,但僵尸是僵尸、旱魃是旱魃、犼是犼,这三者本身是毫无关系的。如果非要问,为啥明清时期,能有“僵尸能成妖,变魃化犼”这个说法呢?
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僵尸是不存在的(道教传说中有个法门,尸体停在风水奇穴,多少年以后会成为僵尸,不过现实中我闻所未闻,更没见过),僵尸是明末清初的世人杜撰出来的,就是个民间传说而已,而僵尸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就是身穿清朝官服、青面獠牙、狰狞恐怖、皮肤苍白。这样的形象设计,是因为“红花青叶白莲藕”(指的是中国近代三大帮派,红花是洪门,青叶是青帮,白莲藕是白莲教),这些教派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基本上是在明末清初成立的,有着很强的反清复明的色彩帮派组织,后来这些教派去香港立足发展的比较多,出于对清朝的敌视,通过丑化僵尸的形象故意丑化清朝官员,比如僵尸电影的开山之作是香港著名演员林正英的《僵尸先生》,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电影是林正英自创演绎的,极大增强了广大民间观众对僵尸传说的宣传力度和印象,其中许多的经典设想影响了后人对僵尸的认知。同时,清朝的官服以蓝黑为基色,看起来比较阴森,出于影视作品设想的需要,后天经过艺术加工设计的,其实清朝官服的颜色比影视作品里的僵尸服饰好看很多。因此,我们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僵尸形象,是多年文化沉淀之后杂糅出来的混合型。
日期:2020-04-21 17:59:12
下面给大家解惑几个跟僵尸有关的,我常被人问到的问题。
所谓僵尸,就是死而不僵的尸体,指人死后因为尸体阴气过重而变成的鬼怪。就这个来说,我想到曾有读者问过我猫脸老太太事件是否是真的。
1995年哈尔滨猫脸老太太,被称为互联网十大灵异事件之一,是一件发生在20世纪末的灵异事件。大概事件始末是说,在哈尔滨道外区的一个老太太,买菜回家的时候死在路上,但是正巧旁边一只猫走过,而这个证实死亡的老太太却神奇地活了过来,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诈尸,身子没变但是半边脸变成猫的脸。当地的民族风俗是不让牲畜接近死者的,因为大家都害怕尸体借牲畜的气而诈尸还魂。而这个老太太也正巧遇到了动物走过,而巧合的复活。老太太复活之后,就被人谣传有吃人的嗜好,猫人通常是夜间行动,动作敏捷力大无穷,喜欢吃小孩的肉,但是成年人被咬了之后也会变成猫人,然后盛传哈尔滨市内已经有很多猫人了,当时的小学生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学校还给小学生每人发了一本小杂志,里面专门有个辟谣的文章。猫脸老太太"的灵异传闻有好几个版本,其他的我就不介绍了。对这个事,从玄学上来看,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多只能是老太太的魂附在了路过的猫身上,绝对不可能出现老太太的尸体变成猫人到处吃人的情况。
日期:2020-04-21 17:59:47
大家可能都从书上或者网上看到过,人死后毛发、指甲仍然生长的怪事,这个用科学的视角也解释的通,就是人死后有尸僵,水分会蒸发,皮肤就会缩水,然后看起来就是体外的毛发、指甲变长了。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是跟玄学有关的,曾经有个同学问我,说她小姨因车祸去世,去世前因抢救剃光了头发,结果第二天家里人去看的时候,她小姨的头发一夜之间全都长出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说,考虑到停尸房的阴气重且潮湿,会促进尸体毛发生长,而且很可能是你小姨因车祸横死,魂已离体,魄还在身体里没出来,所以身体机能还有一定程度的维持。
日期:2020-04-21 18:05:46
重庆红衣男孩、猫脸老太太、北京375公交车、双鱼玉佩事件、93年广九铁路广告闹鬼事件等等,这些都市传说多年来被广为流传,吓坏过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很多读者也就其中的一些事件问过我是否跟玄学有关。我只能说,类似于这些世间的事,大家多要自己体会,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以讹传讹。
大家如果有特别想深入分析的事件,可以留言,如果我知道的,会在下面的帖子里写出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