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谎言知多少——大唐真相》
第59节作者:
宗承灏 日期:2009-06-01 10:04:58
刘武周在反叛之后立即“遣使附突厥”。同李渊向突厥的阳奉阴违不同,他是彻底的向突厥人臣服。儿皇帝!
而且,突厥也急切希望这些反叛者能够被他们所控制,成为他们在侵略中原的帮凶和代理人。所以,突厥在许多方面给予刘武周支持,甚至可以派遣军队帮助他进行战争。
消息来得妖孽,也突然。这让唐军陷入两难境地,分析来看我以为有可能是隋廷放出来的假消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李渊折回头。唐军的兵锋只指长安,让他们惊恐不安。
对李渊来说,一旦失掉太原,将使他的唐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这使一向沉着冷静的李渊再也坐不住了,当时唐军内部也分成两派:一派以裴寂为首,主张回去救太原;一派以李建成、李世民为首(兄弟二人在战略上很多时候不谋而合,心有灵犀),主张坚持进攻,乘胜进军。
双方为此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小型辩论会,正反双方各持一词,开辩!
正方一辩裴寂说:“今天气恶劣,粮草短缺,必影响军心,而且宋老生与河东屈突通遥相呼应,李密虽已被我们稳住,但他老奸巨滑,不可预测。突厥贪利而无信,惟利是图!刘武周也欲称霸天下,不会甘心我们就此西进,不如先回太原,稳住军心,再西进也不迟。”
正方二辩李渊说:“说的有道理,攻取长安的时机未到,应该赶紧北返,保住老家要紧!”
反方一辩李世民反对说:“这时庄稼已经成熟,还担心会饿着大家吗?隋将宋老生,生性急躁,轻易就可将其擒拿,而李密考虑到粮草问题,只注意眼前,无暇顾及远方,不会轻易出兵。刘武周表面依附突厥,实际突厥根本不把刘武周放在眼里,而且突厥不守信用,贪图利益,他们互相猜疑,未必同谋!虽然刘武周有窥视太原的心,但他也不会忘记自己根据地马邑,而且突厥刚与我们和好,暂时不会侵犯我们。既然父亲有志救民于水火。应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现在遇到小敌,就要撤退。恐怕会叫随军的士兵心灰意冷,各自散去,对我们的损失不是更加重大吗?”
反方一辩李世民情绪很激动,对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每进攻一个地方,都有大量的士兵投至麾下,我们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李世民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雨停之后,立刻进军,如果我不取宋老生头颅,争取霍邑,我愿以死谢罪!”
反方二辩李建成赞成李世民的意见,说:“我愿与世民同行,舍命进攻霍邑!”
但李渊并没采取李世民的建议,第二天还是下令撤军了,幸好他撤得不够彻底!
李世民见父亲未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和哥哥建成商量,向父亲进谏。当时天色已晚,父亲李渊已经休息了。兄弟两个不敢贸然进去,就在父亲的窗外聊了起来。聊到大业刚启就要毁于一旦,痛惜万分。两个人不禁失声痛哭起来,越哭越伤心!李渊被悲凉的哭泣声惊醒了,便问道:“谁在帐外哭泣啊?”
“父亲大人,是我和弟弟世民!”李建成说。
李渊将两人召入帐内,问道:“两个大老爷们,半夜三更为何哭哭啼啼的啊?”
李世民再次进谏说:“今已起兵,有进无退;如果前进,我们就有取得胜利的机会,如果后退,动摇军心,锐气丧尽,队伍溃散,敌人趁势追击,我方军队将土崩瓦解,那不是束手待毙吗?你说我怎么不哭?”
待续待续
日期:2009-06-02 14:34:48
李渊一直在考虑这件事,白天听了李世民的一番慷慨陈词,他多少还是有些犹豫的。
这时候李世民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李渊说道:“大军已向北出发,你看如何是好?”
李世民见父亲态度有所转变,有些激动地说:“右军还没出发,出发的左军还没走远,我立刻把他们追回来!”
李渊见两个儿子有如此见识,于是高兴地说:“成败由你们,那你们立即出发,追回已经出发的军队!”
李建成、李世民接受父亲的命令,连夜策马北驰,累得骨头要散架,血管要爆裂!总算把全部北上的左军给追了回来。李渊这种做法完全是没事找抽型。
过了两天,沈叔安运来了粮草,天气也渐渐放晴。
李渊命令士兵绕行山麓,避开泥泞,很快就抵达了霍邑城下。
但宋老生同志倚老卖老坚守不出战,老宋不出战,无非是两种想法。一是我怕你,我不敢跟你打,我急死你。二是我不跟你打,我耗死你。
这点把戏,根本逃不过李世民父子的法眼。
宋老生,不但不老我看还嫩得很,跟我们玩三十六计,玩不残你!
李世民建议李渊说:“宋老生是个有勇无谋的家伙,我和大哥带点人到城下,假装做出攻城的架势,然后让士兵去把他们给骂出来!”
李渊采用了李世民的这个建议,动员会上就围绕一个主题——骂人。
李渊让士兵们充分发挥他们的骂功。把敌方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一遍,死人给我骂活,活人给我骂死,骂得他们抄家伙出来跟你拼命才算完!
看来这当兵真需要一专多能,光拿刀砍人不行,还要学会用嘴巴骂人,用心眼子玩人。
布置妥当,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兄弟就带上两队刚吃完屎,还没来及搽嘴巴的士兵就开到了城下。
息脑运心,气沉丹田,闭目养神……,三、二、一,开骂!
这时候唐军的大部队也没有闲着,虽然他们没有承担骂人的好差事,但革命工作不分贵贱。李渊按照李世民的建议将唐军主力分10余队由城东南向西南佯动,造成攻城假象。
同时,令殷开山急召步兵也火速赶到城下。
一开始宋老生还有些戏台之上老生的派,你骂你的,骂不掉我一块肉,我自岿然不动。一分一秒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可唐军这帮兔崽子太恶心了,他们竟然骂出了水平,骂出了风格,骂得他们自己喉咙冒火,骂得隋军心头起火。
宋老生最后实在顶不住了,世界上那有这么难听的话。士可杀不可辱,是男人就跟他们拼命!
这是一个作战的季节,懦弱的人是可耻的。
我母亲没有得罪你们,你们骂她;我母亲的母亲也没有得罪你们,你们也骂她。让我们以母亲的名义出战,连生命都是她老人家的,拼了命又如何?
在激烈的辱骂声中,宋老生率领3万士兵从东门、南门出战。李渊赶紧下令收缩阵地,隋军以为对方骂人骂的不好意思,想跑路。
宋老生引兵前进想撵上唐军,砍了那个刚才骂得最欢的孙子。这时李渊和李建成率兵列阵城东,李世民列阵城南。城内隋兵自东门而出,列阵正式与唐军对峙。
这时,宋老生又从南门出发,向东城进发,骂骂咧咧地夹击李渊。李世民正睁大眼睛,在城南观战。他看准时机,迅速和军头段志玄率军冲击宋老生的背后。
我晕!本来我就是个方向感极差的人,两边部队这么绕来绕去,搞得我头都大了。他们绕他们的,反正我不绕了。总之,双方打在了一处,对砍起来。
战斗中,李世民这个战场上的猛人手握战刀,冲锋在前,连着砍翻好几个,满身鲜血。段志玄紧跟其后,低头看路,抬头砍人,只杀得宋老生和他的部队嫌腿短,没命跑。
李世民命令士兵大呼:“宋老生已经被我们活捉,隋军赶快投降。”李世民不仅是战场上猛人中的猛人,还是阴人中的阴人。
待续 待续
日期:2009-06-02 14:36:58
隋军正和李渊的军队相持不下,突然听到自己的主将被活捉。
真的,假的,害怕之余,转身就往城里跑,腿脚快的跑进去把城门哐啷关上。
有没有搞错,大哥,我还在外面呢。
城门外只剩下宋老生一支孤军,遭受着李渊、李建成两面夹攻。宋老生被逼迫的走投无路,欲下马跳进壕沟自杀,却被立功心切的刘弘基碰上。
别介,自己死不如把脑袋借给俺,让俺立个功,争两赏钱。
拿去吧!宋老生没有做过多的周旋,就把脑袋送上。
刘弘基根本没有半点客气上前一刀削了下来。立功了!立功了!刘弘基立功了!
陪着宋老生被关在城外的部下,一看主将被杀。一个个尥蹶子跑啊!
刚才在城外东西南北中乱转的唐军,这时候从四面八方像潮水般涌来。为母亲而战,为尊严而战的隋军像一棵棵树木被伐倒,血流数里。
逃到城里的士兵正在庆幸自己捡回了一条烂命。
对不起,我又来了!唐军架起了云梯开始疯狂攻城,肉搏登城,唐军最终攻克霍邑。
霍邑大捷后,唐军乘胜挥师西进。
2、西取长安
大业十三年(617年),时间对于一个僵死的王朝来说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风雨飘摇的大隋王朝敲响了丧钟!
在李渊进军途中,临汾、绛郡的官吏纷纷投降,顺利进至龙门,驻军于壶口山。这时,刘文静与突厥大将带领500名士兵以及2000匹战马也来到龙门。
汾阳人薛大鼎向李渊提出作战方案说:“先不忙于攻河东郡,大军从龙门西渡黄河,占据丰仓(山西大荔县),向远近发出招抚公文,关中地区便可坐稳!”
李渊思量了一会儿,听从薛大鼎的建议说:“就按你说的方案作战!”
但众位将领反对说:“我们认为先攻河东郡!”
李渊说:“你们得给我一个先攻河东郡的充足理由!”
将领面面相觑,一时还真找不出一个先攻河东的理由!搞什么搞,没有理由那也叫建议?没有理由那叫非议。你不服!不服再给个理由先。
于是,李渊命孙华回到黄河以西,令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以及右领军陈演寿率步兵6000人自梁山西渡黄河,驻兵于河西。对河东敌人进行夹击,断绝河东守将屈突通的西归之路。屈突通派将领桑显和率兵西渡黄河夜袭王长谐的营地,突然的袭击,使王长谐处于被动地位,孙华等人用游骑袭击敌人桑显和的军队,大败敌军,桑显和逃入河东郡城中。
接下来,李渊的大军围攻河东郡,因城墙太高,屈突通拼死坚守,未能攻下。
李渊便召集将领商量对策,裴寂建议说:“屈突通重兵在握,拼死坚守,我们丢掉他而西取长安,万一失利,退回的话,将腹背受敌,进退维谷,危险至极。先攻下河东,再取长安不迟,长安见援兵屈突通被攻破,望风丧胆,那样再攻长安就容易了!”
李世民持相反意见说:“不然,我军乘胜西进,长安守军来不及谋划,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功西河久攻不下,长安做好了迎敌的充分准备,而我军在这里浪费时间,消耗精力,军心会涣散,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李渊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留部分兵力包围和牵制屈突通的兵力,自己率大军渡河西取长安。大业十三年九月,李渊率领各兵马西渡黄河,抵达朝邑县后,进驻长春宫,关中士兵纷纷来归附。
待续 待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