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点来看公子翚可能是鲁隐公一手放权培养,日后作为公子轨继位后首席辅政的大臣。所以公子翚才能在鲁国如此权势滔天。
至于为什么只培养公子翚这么一个权臣,使其可以大权独揽,而不是多培养几个来相互制衡,恐怕是考虑到鲁国强大的公族的原因。只拉拢一个,他就能和国君紧密地站在一起,相互支持。但是如果培养多个这样的权臣,那就和本就存在的强大的公族集团无异,公子轨上台后将面临比他年幼时继位更不利的局面。
这么一来不但能够很好解释公子翚为何会有实,而且连他为什么无名的原因也解开了。
鲁庄公的打算是等公子轨当了国君后由他来亲自册封公子翚为太宰,年轻的轨就可以立即取信于重臣,在其他卿士面前树立足够的威望,为他今后的统治铺平道路。后世刘备至死未封劳苦功高的赵云,也是为了将此提拔功臣机会留给儿子刘禅作为政治资本的。
而公子翚长期的政治实习经验也能马上辅佐公子轨进行执政,公子轨既不用操心自己的政治威信,也不用担忧自己的政治才能。
鲁隐公不仅为人厚道,而且安排周到。却往往会被人误认为是无能的老好人。
日期:2011-11-30 14:11:20
隐公之难
但是权迷心窍的公子翚是不会去想明白鲁隐公此话的含义的。即便他明白了,他也是不会相信的,反而以为这是鲁隐公对日渐年长的公子轨的担忧,是对自己的一种敲打。于是公子翚居然向鲁隐公建议早日除掉轨,自己好当稳这个国君。
公子翚原以为自己说出了鲁隐公的心里话,谁料鲁隐公闻言大惊,并责备他怎么会有如此疯狂的想法。鲁隐公告诉公子翚自己已经在菟裘造好了宫室,等不久传位给公子轨后自己去那里养老。
从这一点来看,鲁隐公是真的做好了禅让的准备了,前后的这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的。
能为公子轨做的,鲁隐公都做了,完全没有为自己考虑。
但是在小人面前,纯粹的君子都是岌岌可危的。公子翚知道自己此言一出,必然会惹祸上身,不仅可能过不了鲁隐公这一关,而且即便鲁隐公大慈大悲不计较他,未来公子轨上台知晓此事后也不会便宜了他。
出于这两点的考虑,公子翚索性调转枪头下决心除掉鲁隐公。他找到公子轨,诬告鲁隐公为了避免还位于公子轨而准备杀了他。
公子轨听后自然又急又怕,求公子翚帮他想办法先下手除掉鲁隐公,并答应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太宰。公子翚求的就是这个,不久便在鲁隐公祭庙的途中派武士秘密杀死了鲁隐公。这一年是公元前712年。
于是公子轨成功继位,是为鲁桓公。公子翚如愿当上了太宰,在鲁国说一不二。虽说弑君,但是鲁国群臣在权臣公子翚面前就和卫国群臣在石碏除掉州吁后一样,纷纷附和赞同。
为了公子轨之后的政治生涯能够启航顺利,鲁隐公一直都在致力为他打造公子翚这艘大船,就等着他上台后让他亲自启动下水仪式,好名正言顺地成功交接。但是这艘大船和下任船长却急于下水,把还没来得及退开的鲁隐公的救生艇都给掀翻了。
可怜鲁隐公,一心为公子轨的政治前途着想,为此养虎遗患,最后反身死于此。在政治上善良和无私的下场就是如此凄惨,纯粹的圣人在政治上永远都是难以生存的。难怪后世孔子做春秋由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又难怪孔子哀叹此礼崩乐坏之世。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国君要向狮子那样强悍,才能斗得过鬣狗,还要向狐狸一般狡猾,方可躲过陷阱。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博弈中,国君要具备高超的手腕,才能披荆斩棘,还需要有狠毒的心肠,方可化险为夷。可惜鲁隐公只有前者,缺乏后者,一样下场悲惨。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几乎是完人,但讽刺的是他是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
国君缺少其中之一,在春秋霸政时期很可能就有出局的危险。
这一点又切中了《君主论》中的那个著名的选择题:作为一个国君,究竟是该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贤君,还是一个令人畏惧的暴君?
这个选择题放在这里,答案就会非常明确--做一个令人畏惧的国君远比当一位受人爱戴的主公来的安全。当你高高在上位于明处之时,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受人爱戴的国君要想不受害,靠的是底下人的良心,想到害他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令人敬畏的国君要想保证安全,要的是底下人的恐惧,担心害他会受到可怕的惩罚。
这个世界上真正有良心的人并不多,但是却没有一个人不懂得恐惧。
圣人不灭,大盗不止。
日期:2011-11-30 14:30:41
郑鲁续盟
不过无论如何,鲁隐公的死虽让人痛心不已,但是他在政治上的安排还是很好地实现了,这多少也算是一点安慰吧。
公子翚可以压服国内舆论,但是州吁的失败告诉他仅仅搞定内部还是不够的,还得在国际上获得盟国的支持。于是鲁国派遣使臣来到了郑国,向郑庄公请盟求好。
双方上次一起伐宋分赃合作愉快,郑庄公乐得结交鲁国这个远方的大国,作为牵制周边国家的强力外援。于是同鲁国歃血为盟,互通信使。
政治友谊永远都是依靠利益基础来支撑的。当年郑庄公为了联合鲁国攻打宋国,除了贿赂公子翚之外,还将周平王当年为奖励郑国勤王所赐,祭祀泰山的飞地-祊地与鲁国一块靠近郑国的飞地-许地做了交换。
对于当时点状结构的封国形态,飞地是很常见。在这一笔政治交易中,郑庄公在以地易地公平买卖的同时,还附送了属于郑国的祭祀特权。这在自视为王统守望者的鲁国看来是价值非常的,这意味着鲁国获得了实际的特权和地位,具备了号令东方的资格;但是在务实的郑庄公看来,还是实际可以控制的土地和由此而带来的强大实力才是称霸的基础。
当然这两种雄霸天下的路线选择其实都有各自的依据,不过其后还有高人将它们做了创造性地整合,建立了标准的称霸模式。
郑鲁之间虽然进行了交易,但是当时由于战争原因,两地并没有实际交割。作为巩固郑鲁关系的重要一节,鲁桓公上台后便派人落实了这一土地交换行动,双方皆大欢喜。
至此,鲁桓公和公子翚内外基本搞定,鲁桓公成功地坐稳了君位。在充分吸取了前辈段和州吁的失败经验后,为后来人示范了这起极其恶劣的成功案例。这件事偏偏又是发生在最正统的鲁国,不知道还有多少国家会前赴后继争相效仿。
前面卫州吁篡逆后希望周天子给他正名,这回公子翚篡逆后直接找到郑庄公为鲁庄公定位。郑庄公此时在盟国眼中的国际地位俨然就是天下霸主一般。不过这位给逆贼正名的霸主只能算是个邪主,他的存在是礼崩乐坏的结果,而他的行动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
日期:2011-12-01 09:38:20
六.宋国的内外转向
内政和外交是一体的,攘外和安内也是同步的,两条线相互影响,彼此协调。如果处理不慎,很可能导致两条线的共同崩溃,尤其是在天下变乱的时候。
宋殇之患
鲁桓公和公子翚为了巩固篡位成果,与小霸王郑庄公结盟,使其受益颇丰。
在这样一个凭力量说话的乱世中,作为区域霸主,油水是很多的,否则大家也不会争先恐后争做这一把交椅了。很快郑庄公的生意又来了,而且还是笔更诱人的买卖。
当年宋殇公因为公子冯在郑国而和卫国等五国联合攻郑。那这位引发宋郑之间连续战争的公子冯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