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劫 天启之殇》
第33节

作者: 信陵小司徒新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5-29 15:51:26
  并且,张铨指出,此时如果贸然的在天下增加赋税,来支援辽东的作战,又调派各地的士卒云集辽东地区,那么他恐怕,天下的祸乱就不会单单出现在辽东地区,而是扩展到天下各地了!因为,老百姓平白无故的多了赋税,当兵的无可奈何的离开家乡,这一定是要引起相当的社会矛盾的,不可不察啊!
  可以说,张铨的看法,提出的够及时,策略也具备行之有效的可能性,但是,当时的明军统帅部或者说大明的廷议里,却并没有重视张铨的这一提议,否则,萨尔浒之战,也许不会出现这样的惨败的局面。而除了这一点原因,萨尔浒之战自然还有着其他的战败原因。
  其四原因,便是大明四路大军,号令不一,主将各异,各有矛盾,刘铤不服杜松,杜松看不上刘铤,马林文官出身,李如柏表现反常,这几个主将身份地位功勋相差无几,谁也不服气谁,又怎么能够更好的配合在一起?而杨镐身为大军主将,无法看出这一点,又不能有效的制衡四人,妄想着四人能够通力合作,而后大军会和消灭后金军,实在是过于异想天开了。
  而针对这个情况,张铨再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也是上书说道:
  “李如柏、杜松、刘綎以宿将并起,宜责镐约束,以一事权。唐九节度相州之溃,可为明鉴。”
  这也就是说,对于大明此次出兵的相应弊端,大明内部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了这一点,此时大明诸军的情况,与当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二十万大军围困安史叛军的情况何其的相似?
  当时唐军虽然有着二十万人,可是不但隶属于九大节度使,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统帅实际指挥,只是受制于监军宦官,而这九位节度使因为各有功勋,谁都不肯服从于其他人的指挥,这就导致二十万唐军实际上根本发挥不出二十万人该有的战斗力!这也是导致唐军相州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杜甫他老人家也就不会写出《石壕吏》这样的名篇了。
  而此时,大明的四路大军,不恰恰是可能上演当年的那一幕吗?所以,张铨也是上书朝廷,应该责令杨镐,一定要统制协调好这四个总兵,否则是会出问题的。可以说,张铨的这一担心,又言中了!因为事实证明,杨镐在这一方面做的,还真的不咋地!而除此之外,张铨也是因为杨镐不采纳他的建议,就像潘宗颜不看好马林一样,张铨也并不看好杨镐,而是极力的推荐另一位猛人,熊廷弼指挥此次重要的大战,但是在廷议决定的情况下,张铨已经没办法改变什么了,而大明也因此,丢掉了一个可能挽救危局的机会。

  除上述原因之外,其五,明军士气低落,成分不一,军纪涣散,根本难以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如有的内地士兵,在出关之前,竟然嚎啕大哭,不愿意去关外打仗,有的士兵不守军纪,有的士兵勇气缺失,有的士兵战斗素养基本为零,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而且此时大明各地军兵虽然也多是劲旅,可是九个月的准备时间,各地军队陆续到来,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熟悉磨合时间,更像是临时拼凑,彼此之间互不熟悉,缺乏默契,这也对大军战斗力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另外,全军由于临时组成,部队缺乏一种整体的凝聚力与气势,主将又不善于整合鼓励众军,自然使得此时八万多大明将士基本难以发挥出有效的战斗力。
  其六,主将杨镐,规划失误的同时,身在沈阳,手里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却无法有效的联络各部、支援各部,更是将大军出征日期告诉了自己的对手,战前缺乏仔细的评估做出了不太合理的四路进攻之策,战时又不能协调各方、临敌致胜,所以,萨尔浒之惨败,主将经略杨镐,是绝对负有相当的责任的。
  其实,依照客观实际来说,大明此时虽然军队战斗力相对较低,又受到天气因素、地理环境的影响,又有着各部存在摩擦、配合不力这样的情况,但是,这八万余明军,也是身经百战,颇具战斗经验,号称劲旅,而且统军主将都是战功卓著,称之为一丝猛将,如果统帅部处置得当,此战还是有挽回的余地的,就算是最终失败,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比如,大军就算四路推进,容易被努尔哈赤以优势兵力包围分割消灭,但是明军却还有挽回的机会,例如就算杜松西路军全军覆没,可是北路军马林部如果能够及时向李如柏军靠拢,并且迅速将此事上报沈阳杨镐并联络东路军刘铤,请求大军迅速会和,那么也许此战还有挽回的余地!
  可是马林却慌乱异常,原地等死,导致北路军一万五千余人被团团围困,分割消灭,全军覆没!
  又如,如果东路军刘铤在得知杜松的消息后,不是贸然轻信,轻敌前进,而是仔细侦查,联络离他最近的南路军李如柏部,那么凭借着刘铤的勇武,努尔哈赤想要彻底的吃下刘铤的军队,似乎,还有些困难。
  但总之,不管怎么说,大明此战战败,其根本原因还是大明经久的腐败早已经渗透到国家社会军队的各个层次,病入膏肓的毒,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九个月所能解决的,比如杨镐认为大军缺乏磨合、军队士气低落,甚至说刘铤骄横,杜松莽撞,这样的情况绝非一天两天能解决。
  又比如杨镐在大军开拔到辽东以后,才认为此刻不应该进兵,杜松与刘铤也是认为能否推迟到雪季过后的四五月在进兵,可是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早干什么去了?

  现如今大军近十万人云集在辽东地区,剑都已经出窍了,才发现没有磨得锋利,不是已经太迟了吗?这么多人几个月的钱粮耗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国库负担得起,老百姓负担得起吗?
  所以,整个大明军方,从上到下都是存在着这种糜烂,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此次的萨尔浒大战,大明,并不具备着相当的胜算。
  而萨尔浒之战,历来被很多人视之为明亡清兴的关键一战,甚至有的人认为,萨尔浒之战之后,标志着大明帝国与后金之间力量对比的改变,通过萨尔浒一战,大明在辽东彻底失去了主动权,并且逐步的落入了下风,最终导致了大明帝国的灭亡!
  几乎可以说,这种说法实在是过于偏激以及以成败论英雄了,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以一个事件的结果去找寻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便会有着相当的可能无限的夸大某个原因,追本溯源的方法固然很是准确,但是就萨尔浒之战来说,这样的看法未免有失公允。
  首先,单纯就辽东地区来说,萨尔浒一战,虽然明军损伤过半,粮草器械车马火器损失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这对于大明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后金以全军之力来对抗大明一隅之地,这其中的底蕴对比,自然一目了然。
  另外,大明虽然最终灭亡,可大明绝不单纯是灭亡于清朝之手,大明实则灭亡于内忧外患,甚至说当崇祯皇帝上吊殉国的时候,多尔衮所率领的八旗军还被牢牢的挡在了宁远之外!

  那么,又怎么能说萨尔浒之战,标志着明朝已经走向了灭亡呢?所以,对于萨尔浒之战,还必须公正客观的去看待,萨尔浒之战,确有其重要的军事影响与政治影响,虽然未必如某些观点所说的,明清之间的国运由此一战决定,但这一次大战,的确是对于双方的战略态势以及战略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