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石油工作者的峥嵘岁月:不朽的忠魂》
第16节

作者: 马至中原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事实上,此时的中国除了玉门,只有陕北的延长以及新疆的独山子能勉强出油,但产量加起来也不过几万吨,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言,这点石油真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国防需要油,经济建设需要油,而包括美国在内的专家学者们早已认定: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贫油国之一。
  这一残酷的现实无疑摆在了新生共和国决策者们以及十几万包括我父亲在内的普通石油工作者们面前,中国人向来就不会在强者和困难面前低头;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不屈不挠的民族。
  早在1949年12月秘密回国,时任长春地质学院院长的中华学子李四光,以他早在1936年就写成的《地质力学》,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提出了在我国的东海、华北地区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就是指石油。这无疑给中国“贫油论”一记响亮的回答:“中国有油”;地质学家潘钟祥,也在四十年代初,就明确提出了“陆生石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中,一定有石油。

  1952年,李四光重回中科院,他与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经过不断地理论探索与实践,向毛泽东、周恩来汇报了:在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渤海湾、江汉平原、黄海、东海、南海等中国广袤地区,均有生油构造的可能。
  至此,一场大规模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正悄悄的在祖国广袤的江河大地上铺展开来,而一场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也已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1952年的收获季节,似乎比以往来得更早,尽管戈壁滩上的疾风能吹起石头跑,可是阳光却分外耀眼。这天一大早,我父亲正在家里歇班,突然门外传来一阵喧嚣之声。
  我手疾眼快,一把掀起门帘,朝外面一打量,见两位解放军战士牵着马出现在门前。我先是一愣,父亲也赶忙起身迎出来,他怯生生的问:“你们是……?”
  那年纪稍大一点的解放军,见了我父亲,“啪”的一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这才笑着上前一步,一把握住我父亲的双手,操着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爽朗地说道:“您是钻机维修班的王山娃师傅吧?我是石油师的,是专程向您来拜师学艺的。”

  我父亲听他一番话,竟然愣住了,显然没明白两位解放军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一章:《蹒跚起步的大军》
  日期:2011-11-27 16:09:59
  第二十五章:蹒跚起步的大军
  来人正是几天前浩浩荡荡的开进油矿的,人民解放军第57师的二团的一名连长和他的警卫员。这位连长个头不高,却身体结实,性格爽朗;而警卫员却个子很高,年轻英俊。通过他们二人的自我介绍,我知道:这连长名叫高军,警卫员叫魏大力。

  这二人见了我父亲,扬言要拜师学艺,这使得我和我父亲都感到非常吃惊和始料不及,我父亲当然不知道,也许就是从这天开始,他的人生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就在两个多月前,也就是1952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的这一天,驻扎在陕西汉中的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奉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命令,成建制的专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天将大任于斯,57师八千名指战员,无论是战争年代驱马挥戈在铁血疆场,还是建国伊始头顶青天、脚踏荒原,承载起新中国石油工业崛起于世界之大职责而言,都应标榜史册。我作为一名第二代石油工作者,即使在今天,我也不得不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把这支英雄的人民军队浓墨重彩一番:
  第57师,源自于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一部,与刘邓的二野四纵十六团及陕南军区独立团,合并组建为一支勇猛善战的野战师,隶属于刘邓的第二野战军,在解放陕南的战役中,奉命归属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后划归西北军区,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
  57师先后转战豫、皖、陕、鄂、川等省。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解放县城20余座,毙敌7100余人,俘敌13100多人,受降4900人,缴获各种火炮百余门,轻重机枪200余挺,其他枪支4000余支,以及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全师先后涌现出师级以上英雄模范692名。在对敌战斗中,第57师也伤亡2600人。可以说,这是一支标榜史册的英雄铁师。

  时值8月1日这一天,古老的汉中城北校场上阳光耀眼,旌旗猎猎,高高的阅兵台上扎起彩棚,校场上,8000名将士手握钢枪,精神抖擞,组成了威武雄壮的步兵方阵。
  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副师长张涛、张忠良等陪同玉门矿务局副局长张俊、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牛书申等,一起登上了检阅台。
  阅兵仪式结束后,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牛书申宣读了由毛主席亲自签署的中央军委命令:
  “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

  光荣的57师,淬火于抗日疆场,淤血于解放战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此后,又奔赴祖国的石油战线,在石油钻塔和井架高高竖立的荒原上,开始一场新的战斗。事实证明,第57师的广大指战员们,把部队那种严明的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带到了油矿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军队化管理和原始的精神积累,这也就不难想象,在一穷二白中迅速崛起的新疆、四川、东北、华北、山东、渤海等大油田的精神动力;也不难解释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而屹立在世界产油大国之林力量源泉。石油师功不可没。当时有句话叫:“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而在全国石油系统普遍流行的一句话是:“那里有石油,那里就有石油师人。”

  英雄的石油师人,个个都是中华民族最忠诚最优秀的子孙,他们从玉门起步,先后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浴血奋战,流血流汗,乃至牺牲,笔者已无从详尽其前辈的英雄业绩,但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汉中誓师大会之后,57师立即整编为三个团,一团立即开赴延安学习文化知识,后全部担任钻探任务,并在西安组成钻探局,其干部分别调往新疆、青海、四川等石油探区;二团直接开赴玉门、上海、东北等地参加石油基建工程;三团就地在汉中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后全部开赴玉门,主要担负原油运输任务。可以想象,祖国未来石油大军的基础和灵魂就此形成,他们把人民军队服从指挥、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顽强作风带到了玉门,并从这里蹒跚起步,转战全国!

  下一章:《高连长拜师》
  日期:2011-11-28 19:21:35
  第二十六章:以醋当酒拜师傅
  找我父亲拜师学艺的连长高军和警卫员魏大力,正是先期开到玉门油矿的57师2团的石油师人。
  我父亲把他们迎进了屋里,母亲给他二人倒上了水,高军把军帽摘下来,往凳子上一坐,端起茶缸子喝了两口水,刚要开口,却一眼看见了猴在墙角里的我,笑了笑,冲我父亲说道:“这娃几岁了?”
  我母亲抢先回答说:“八岁了,还有两个比他大的,唉!一群吃闲饭的讨吃鬼!”

  高军一听这话,哈哈一笑说道:“大嫂!可不能这么说,我们这些人满打满算还能为国家干二十年三十年,到那时,咱国家的未来,咱石油的未来,可就要靠他们了。”高连长说完,转身冲我父亲说道:“我差点忘了,刚才在场部开完会,遇上了子弟学校的校长,他托我通知您,明天就让三个孩子上学去,学校开学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