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石油工作者的峥嵘岁月:不朽的忠魂》
第27节作者:
马至中原 日期:2011-12-23 21:32:00
第十三章:保种子不能饿死娘,填肚子头巾换锅盔;
由于我父亲五个多月没有回家,家里一点收入也没有,这使得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境,变得更加艰难。
尽管母亲尽一切可能,苦苦维系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计,可一个月之后,家里还是彻底断粮了。因为母亲把仅有的半袋子洋芋和不足一升的青稞,留做了种子,专等七月中旬天气转暖,好去开荒种地。
那年月,在我们这一带贫瘠的山区,曾流行过一句极其残酷又现实的顺口溜:“宁可饿死爹娘,也绝不吃种子粮。”
于是,母亲便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那几只兔子和鸡的身上了,这倒并不是将其全部宰了炖了,而是实在饿不起了,就抓起一只让那两个讨吃鬼,提到山下去换些青稞或米面,一家人煮一顿粥吃,尚且能维持个一两天。
可没过几天,兔子就仅剩一公一母两只了,不敢再动了,于是母亲就让那两个讨吃鬼,抓起一只瘦骨嶙峋的不下蛋的鸡,同兔子一样,提到山下去换吃食。
可谁又能想到,屋漏偏锋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那两个讨吃鬼拎着鸡,一大早就下山去了,竟一去不复返!整整一天一夜不见人影儿,肯定是出事了,母亲和我都这样想。
“这到底是咋了?走迷路了不成?唉……两个讨吃鬼!”第二天早上,奶奶一边咳一边焦急的冲母亲说道。
“娘甭急,俺这就带憨娃到山下去找找,常去卖兔卖鸡的,想必镇上的人们,也多数见过他们俩,好找,娘就放心吧!”母亲说完把仅剩的半碗青稞粥,端到奶奶的土炕上。
奶仍依然不放心的嘱咐道:“是这,找到找不到,都要早些回来,说不准儿你们前脚走,他们俩后脚就回来了。”
母亲点点头,往头上罩了一快红头巾,随手垮起了一个空篮子,一只手牵起我的手,几步就跨出了门去。
提起我母亲头上的这块红头巾,那可是母亲心上的稀罕物,是父亲进入油矿的第一个月薪水卖的,母亲把它视做宝贝,不出远门是绝对舍不得带的。自从母亲来到我们王家,就与父亲兄妹相待,所以二人实为夫妻,却情如兄妹,因此母亲始终把父亲叫山娃哥,而父亲也始终把母亲叫山女妹。
由于过去实在太穷,直到他们结了婚,父亲也没给母亲买过什么定情物之类,直到去了油矿才买了这块红头巾。我也是后来慢慢懂事了,才了解了这些事。
母亲拉着我出了家门,爬上西山坡,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朝山下古老而闭塞的小镇走去。尽管已是五月底的天气,但空气依然显得清冷而有寒意。放眼望去,光秃秃的原野之中阡陌交错的沟壑之上依然覆盖着片片的积雪,与远处常年积雪的祁连山顶,遥相呼应;可那刚刚跃上蓝天的红日,却给这寒冷的世界带来了一股无限的难能可贵的暖意,尤其是那迎面袭来的经过冰雪以及阳光滤沥之后的冷风,仿佛早已渗透或充盈了蓬勃待发的春的气息。
作为我们这个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的家庭而言,1949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无疑是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也是最艰苦最难熬的日子,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了要使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要走过这么一段苦不堪言,却又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极不平凡的人生之旅。这不过是我现在的感慨而已,因为那个时候我毕竟还太小。
母亲挎着篮子疾走如飞,我知道她此时正憋着一肚子的火儿,这个时候可不敢招惹她,那两个讨吃鬼,要是果真被母亲找到了,决不会有好果子吃。
我尽量小跑着,好与母亲的步伐相对一致,不至于被她落的太远,可这样一来,可就苦了我了,不仅鞋子掉了好几次,身上的热气从油渍麻花的破棉袄里和头上的破皮帽子里,一个劲儿的往外冒,而母亲却看也不看我一眼,依然行走如飞。
我从小跑变成了大跑,就像母亲手里牵着的一只小狗,在起伏蜿蜒的石头小路上奔跑如飞。母亲生就一气没歇,一直到了镇上才将脚步放慢。
这是一个及其边远又与世隔绝的回民小镇,处处都流露着大西北雍容懒散和淳朴友善的特色民风,要不是偶尔走过几个背刀挎枪的散兵游勇,至于外界震天动地的枪炮怒吼,以及摧枯拉朽般的沧桑巨变,似乎跟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最能吸引我的是那些炸油香、炸馓子、牛肉面、烙锅盔的摊点摊贩,本来就没吃过个饱饭,又走了那么长的山路,肚子早就饿得嗷嗷叫了。
母亲似乎有意躲着那些卖吃食的摊点,不过我心里清楚,即使她不躲,也没钱买。她用手牵紧了我的手,开始逢人就问:“大叔,你见没见过两个卖鸡的十来岁的娃嘛?大婶,你见没见过两个买兔子的十来岁的娃嘛?”
就这样从小镇的东头一直问到西头;又从西头问到东头,我也记不清究竟走了多少个来回,直到镇上的人越来越稀少,店铺大都收摊儿熄火,太阳也从头顶,向西方移去的时候。也许是母亲的体力和精力全耗尽了也说不准儿,我也没想到,她竟把我拉到一个卖锅盔(类似于烧饼,小的如碗大,大的如同锅盖)的摊子前,一把扯下头上的红头巾,冲那个带小白帽的回民老人说道:“大爷,是这,你看我这头巾,能换两个锅盔不?”
下一章:《祁连山风冷人更冷,骆驼草孕育新希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