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儒伸出手,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
“赵御,唐安大学考古系文物修复专业的在读研究生。”
赵御也颇有礼节的伸出手。
“许哥,你来是因为六号线墓葬的事情吧?咱们边走边说?”
不等许儒说什么,赵御直接换了鞋子,随手拿起早已准备好放在门口的一些装备。
“行,走吧,车就在学校门口等着呢!”
许儒虽然一副学者的模样,但是做派却十分的豪爽。
两人一路从别墅疾步走向学校大门。
看得出来,不只是赵御心里着急,这个许儒,似乎对于六号墓葬,更加的急切。
“墓葬的时间线已经基本能确定了,不过这种事情你也知道,铭文没有彻底破译之前,说什么都是扯淡。”
在车上,许儒和赵御都坐在后排座上,拿出一些图片和资料解析的许儒,开始喋喋不休。
通过接触,赵御发现这个家伙表面的儒雅全都是伪装出来的。
说到学识,肯定造诣不浅,毕竟很多事情许儒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但是这说话的方式,却绝对和赵御认知中那种学识渊博的学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各种俗不可耐的词汇,一路上就没有停止过。
好在赵御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两个人倒是一拍即合。
半个小时之后,车子停在一处繁华的大街十字。
原本宽敞的车道因为修建地铁的原因,很大一部分被占据,围上了绿色的防尘网。
这让原本就繁华的街道,显得更加拥挤。
赵御和许儒下车,朝着道路中间那一扇写着‘施工重地,闲人勿进’的蓝色铁门走去。
原本这样的场景,这几年在唐安市很容易看到的,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个施工段的门口,有四位荷枪实弹的武警把守。
而且在距离施工段外五米的地方,拉着一条醒目的警戒线。
“干什么的!!”
当赵御和许儒刚刚靠近警戒线的时候,神情戒备的武警官兵瞬间上前,将两人拦在警戒线外。
“你好同志,我们是联合考古队的,这是我的证件。”
许儒淡定的站在警戒线外,伸手在上衣的口袋中掏出一个证件递给武警。
“他呢?”
仔细的检查完许儒的证件,随即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赵御。
“这是我们联合考古队邀请的协助专员,这是他的证明……”
经过严苛的审查之后,赵御和许儒才进入六号线其中的一处施工段。
此刻的赵御,心中一片火热。
他当然知道,越是严苛的审查和保护,越能说明这个墓葬不简单。
两人进入工地,步行了几百米之后,一个用来放置管道的深坑出现在两人面前。
“施工人员已经全部迁出,现在只剩下一些防护人员和咱们考古队的人。”
许儒一边解释,一边走向不远处的几个带着安全帽的工作人员。
在进一步的检查之后,工作人员拿出一些帽灯之类的设备交给两人,顺便在深坑放下一个绳梯。
嘱咐了两人一些注意事项之后,便不再多说什么。
赵御和许儒顺着绳梯下去,再沿着之前挖掘出来的坑洞走了进去。
坑内有些潮湿,所幸的是越是靠里面的位置,大多数地方已经铺设了防潮布。
许儒在前领路,看这家伙熟悉的样子,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下来了。
赵御紧随其后,两人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才隐隐约约的看到不远处的洞穴中,有点点灯光在摇曳。
“前面就到了,隧道掘进机工作的位置就在前面。
因为咱们唐安特殊的原因,一般使用这种大型设备是很小心的。”
说这话的时候,即便是在黑暗的坑洞中,赵御都能从许儒的语气中听到一股发自内心的傲气。
说实在的,对于文物和历史沉淀来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比得上唐安。
赵御点点头,随即伸手在旁边的墙壁上摸索下一小撮比较干燥的土壤,放进嘴里细细咀嚼。
这一路走来,赵御每隔一段距离,都会做这么一个外人看来很怪异的举动。
这是一种民间倒斗人的手艺,一般正统的考古学是不屑于去接触这些土办法的。
但是谁让赵御有个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师呢?
田子厚不但会教赵御正统的考古鉴赏和修复技术,甚至一些野狐禅的手段,也是一股脑的教给赵御。
用田老头的话说,甭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耗子的都是好猫。
“呸……这味道不对啊!”
越是靠近墓葬,赵御的眉头越是紧皱。
之前从那些资料和照片上看到的,和赵御现在的感觉出现了细微的差别。
尝土定穴,不但可以知道墓穴的大概位置,而且也能很大程度的确定墓葬的年代。
可是赵御此刻疑惑的是,他嘴里得出的结论和之前看到的资料,完全风牛马不相及。
十几分钟,赵御和许儒终于和考古队的人汇合在一起。
这个考古队的规模一般,加上赵御和许儒,也就十三个人而已。
而且参与其中的人员年纪普遍都比较大。
不过分工倒是很明确,其中八人分成两拨,分别对着洞穴两侧已经露出表面的两尊圆口青铜鼎进行记录和挖掘。
剩下的三人包括田子厚在内,都皱着眉头站在洞穴尽头的一处青铜壁前,不知道在研究些什么。
“组长,人带来了!”
许儒走到一个年纪大约在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面前,轻声说道。
“嗯,你去那边帮德齐,让他留在我这里做文物记录。”
被许儒称作组长的男人头都没抬,戴着橡胶手套的手轻轻的扶在圆口青铜鼎上,另外一只手拿着放大镜,神情专注的盯着上面的鸟篆铭文。
“知道了!”
许儒对着赵御使了一个眼色,随即朝着另外一边走去。
赵御拿过一个写着密密麻麻记录的本子,蹲在组长的旁边。
“商周甲骨象形文字的过渡,应该是记录文字变迁的一些功绩……”
组长一边神情专注的看着青铜鼎上的铭文,一边轻声说道。
而这个时候,按照正常的规矩,赵御就要将组长说的话都一一记录下来。
可是拿着本子的赵御却没有动,而且还微微有些皱眉。
这上面的鸟篆因为保存的比较完善,他都能清晰的看到。
其中表达的意思,却绝对不是组长所说的什么文字变迁。
殷墟甲骨多是象形文字不假,但是大量存世的多是太甲盘庚那个年代。
虽然同属商代,但是其中却相差了好几百年。
到晚商时期,文字的变迁已经成熟,所以当时完全没有必要消耗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记录这样的事件。
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是很璀璨,但是这不代表着铸造青铜器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恰恰相反,在当时,除非是祭祖祭天或者君主诸侯殡葬,不然很少会去铸造青铜器的,尤其是鼎!
“让你做记录,你傻愣着干什么呢?!”
组长见赵御不说话,抬头看时,才发现这个年纪不大的家伙正在皱着眉头发愣。
本来,对于这种墓葬的挖掘,他是很反对让体制外的人参与进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