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明王朝1566》
第43节

作者: linyuan_f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8-03 08:00:59
  (五十九)亡羊补牢(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野战军一分为二,分兵之后三千人的指挥权戚继光总算是拿到手了,可是胡总督却坚持要留守台州。这就有点扯了,胡总督的指挥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万一倭寇真打过来,没有胡总督瞎指挥,一千戚家军说不定还能在台州多撑个半天。讲道理台州城丢了还可以收复失地,这要是连着胡总督一起被倭寇一窝端了,后面的仗戚继光怕是没法打了。再说空城计这种事,《三国演义》小说里写写还行,实战能不能用真不好说,况且当初诸葛丞相也不是不想走,这不是让司马懿逼的没办法才使得空城计嘛,像胡总督这种能走不走非要跟倭寇刚正面的情况,确实匪夷所思。“部堂大人身系东南的大局,不能留在这里。”

  戚继光自然不同意胡总督留在台州,按戚继光的意思,胡总督最好哪凉快哪待着去,大后方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个司令部,中间摆个沙盘,墙上挂张大地图,胡总督没事对着大地图一通比划顺便管一管军队后勤就行,说好听点这叫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总之戚继光心里想的就是周杰伦唱的那句歌词“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胡总督坚持留在台州自然也不是单纯的要给倭寇送人头,戚继光算的是军事账,胡总督算的是经济账、政治账,两个人考虑的角度根本不一样。听一听胡总督自己是怎么说的“我留在这里比在杭州更安全,内阁发急递来了叫我立刻去杭州推行改稻为桑,大战在即还能改稻为桑吗?”戚继光显然没听懂胡总督的意思回了一句“部堂大人你也太难了,要么随我的军队一起走吧。”戚继光没听懂,胡总督只好继续耐心解释“我必须留在台州,我留在这里朝廷才会改变决策,举全国之力也要筹粮募军,抗外患才能省内忧,这一仗一定要布成与倭寇决战之局。打半年,打一年也要毕其功于一役。你率三千人去打第一仗,你打胜了我后面就好部署,我大明朝的朝局才会有改观,你明不明白?”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戚继光的意见已经不重要了,别忘了胡总督才是主帅,军令如山戚继光只有执行的份儿。胡总督这番话不长信息量却是爆炸,这场对倭寇的决战不仅要在战场上打赢,在朝廷里也要打赢,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要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才是胡总督心中的大谋略。

  胡总督的话要一点点剖析才能说明白。所谓留在台州比在杭州更安全,胡总督口中的安全是针对自己的政治生命而言,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这条命, 300船倭寇要是真玩了命的攻打台州,胡总督还有一千戚家军恐怕就得变包子馅了。上一次北京的三方会谈,道长亲可是自拍了板的,浙江改稻为桑的事胡总督可以撒手不管了,专心反恐剿倭寇就行。如今的改稻为桑被严党、清流、司礼监三方势力搅成了一锅粥,眼瞅就要黄了,虽然说严嵩做了路线调整,点名让胡宗宪去善后,可惜已经太迟了。要是沈一石抄家没抄出幺蛾子,看在老恩师严嵩的面子上,胡宗宪硬着头皮也还能再帮严党这群猪队友擦擦屁股,可如今形势不一样了,改稻为桑把浙江上下折腾得鸡飞狗跳,连日本倭寇都引过来了,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发现不但国库亏空没补上,还把道长的小金库给搭进去了,这就尴尬了。为改稻为桑这事严党、清流在浙江已经交手好几轮了,眼瞅着就要摊牌了,如今再赶上沈一石这事,一场政治风暴在所难免,此刻这个烫手的山芋胡宗宪肯定不会再接了。

  考虑到老恩师的面子还有内阁的命令,胡总督最好的办法就是拿战事吃紧做借口,堂而皇之的待在台州前线躲风头。军事斗争的前线在台州,政治斗争的前线在杭州,如果终究是难逃一死的话,胡总督宁肯在抗倭前线为国捐躯当烈士,也不愿意卷到政治斗争里,进昭狱吃牢饭,所以胡总督义无反顾的选择留在台州。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历史上胡宗宪的最后结局,嘉靖四十一年严党倒台,胡宗宪作为严党骨干被牵连先是入狱后被罢官,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因牵涉“严嵩案”再度入狱,十月入狱,十一月初三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愤而自杀,一手罗织罪名、炮制冤狱的正是清流的老好人,时任内阁首辅徐阶。(未完待续)

  日期:2020-08-03 21:10:12
  (六十)胡宗宪的大谋略(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胡宗宪的话要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不同的层面去理解,每一个层面又都是环环相扣的。先从军事层面说,胡宗宪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尽快与倭寇决战,通过军事手段干净彻底的把倭寇连根拔起,实现大明朝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对于这场战争,胡宗宪追求的是毕其功于一役,对倭寇要断子绝孙、除恶务尽;严嵩追求的是养寇自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至少也要给倭寇保留点造反的火种。至于这一仗要打多久,胡宗宪想的是一年半载尽快解决,早点打完早点收工;严嵩想的是最好拖个十年八年,至少也要拖到自己咽气才好。严嵩和胡宗宪这一对师徒在理念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胡宗宪是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严嵩是站在自己父子和严党的立场,无关对错皆因糊涂。谋国与谋身终归不能两全,胡宗宪选了谋国便不能谋身,严嵩选了谋身便不能谋国,很多事情本就是矛盾的,任何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无论是这部剧还是生活本身,这种欢乐二选一的桥段并不少见,能够喊出“我全都要”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料敌从宽这种事想必胡宗宪是没有考虑过,当年解放战争解放军和国军兵力对比接近1:4,毛 本来估计解放战争至少要打5年,最后逆风翻盘后期打的顺风顺水也花了三年时间,如今明军和倭寇兵力对比接近1:10,明军别说军饷了连军粮都快吃不上了,胡宗宪张嘴就是一年之内,毕其功于一役打赢这一仗,胡宗宪是真敢讲,就现在这个局面一年后到底是谁消灭谁还不一定呢。当然胡宗宪也有自己的盘算,下面慢慢讲。

  虽然胡宗宪的军事常识有限,但他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却格外深刻。就如同淮海战役一样,根据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粟裕大将把最初的“小淮海“”硬生生打成了“大淮海”,真正做到了毕其功于一役,把国军主力尽数歼灭在江北。道长对这场反恐战争不能说不重视,可最开始的战略目标定的并不高,仅仅是要求胡宗宪能成功抵抗倭寇的大规模入侵,有效保护东南沿海安全而已,说穿了也就是个打赢中等烈度的区域防御战罢了。战略目标定的不高,调拨的军费自然也有限,说是浙江牵头临近几个省共同筹措,军费其实全指望着从沈一石家里抄点值钱东西先垫着,就这点钱道长和严嵩还惦记着要是胡宗宪打仗花不完,剩下的还能拿去补国库的亏空。中等烈度的区域防御战实在没啥搞头,严党的风格从来都是要搞就得搞票大的,胡宗宪一出手怎么也得集全国之力打一场高烈度的大型歼灭战,才算上得了台面。打仗是个烧钱的买卖,道长指望着胡宗宪花小钱办大事那是门也没有,别说沈一石家里毛也没抄出来,就算是抄出来个金山胡宗宪一样会给道长打报告要求追加预算。

  胡宗宪说的清楚自己留在台州,朝廷才会改变决策,原本打仗这事的优先级是排在改稻为桑后面的,道长可从来没要求胡宗宪把倭寇剿的断子绝孙了,内阁的指示也是要胡宗宪立刻回杭州推行改稻为桑,结果胡宗宪用自己的脑袋做筹码,留在台州赌朝廷会改变决策,他赌的就是道长会把这场战争放在第一位,从全国各地募集粮草军需、抽调部队,无条件支持他打赢这一场对倭寇的决战,这才是胡宗宪说一年之内毕其功于一役的底气所在,单纯指望戚继光带着三千人就把几万倭寇都给歼灭了也不太现实。事在人为关键是要看怎么运作,比如东南沿海这场仗,光给道长写报告添油加醋尬吹一通倭寇贼势浩大,军情十万火急根本没用,看看人家胡宗宪是怎么做的,身为大明东南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脑袋往裤腰带里一别,带着一千兄弟就在台州跟好几万倭寇杠上了,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胡宗宪估计就凉了。行动永远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反正连胡宗宪都亲自上前线了,东南沿海战事如何、要不要派援兵、要不要增加预算,道长和内阁诸位大人自己掂量着办吧。所谓英雄造时势,胡宗宪不愧是造势高手,这一手果然赌对了,有了道长的充分重视和全国各地的倾力支援,总算为这场反恐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造势要想有说服力不下点血本是不行的,胡宗宪那可是实打实的拿自己的命在赌。如果只是平常加班到深夜,对着自己的工位拍张照片,然后发朋友圈说XX城市凌晨三点的景色好美之类的,估计领导看了除了认为你工作效率有问题之外也没啥效果,要想真的引起领导重视,你怎么也得干到猝死边缘才行,最好再得一个能让重疾险理赔的病就更有说服力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