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之路》
第39节

作者: 胡麦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件大盘的底款,是青花双圈六字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这一件大盘,几乎所有的人都上去了。
  轮流观摩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吴夺一看,心说等到最后再验证好了。
  就在这个过程中,吴夺惊讶地注意到,陈永钧居然也用了“听”的办******到他上手的时候,他一手拿稳,另一手在大盘上轻敲,而后迅速将耳朵贴近大盘,好似在聆听回声!
  鉴定完毕之后,陈永钧似乎露出了比较满意的表情。
  吴夺是最后一个上手的,他也简单,因为只需要用手,而且一根手指足够。
  吴夺刚回到座位上坐下,拍卖师就宣布了拍卖的开始。

  这一件康熙五彩花鸟纹大盘,若是真品,市场价值远超觯斋款粉彩山水大瓶,但起拍价居然更低。
  只有八十八万。
  起拍价低的东西,不一定价值低。而且,越抢手的东西,越不怕起拍价低。
  看来,他们对康熙五彩花鸟纹大盘,信心十足。
  胡允德露出犹疑不定的表情,随后微微侧首,看了看吴夺。
  吴夺低头咳嗽一声,手在桌下对着胡允德轻轻摆了摆。
  胡允德会意,脸上松弛下来,闲适地端起了茶杯。
  第一口八十八万立即有人应了。
  吴夺没想到的是,第二口叫价的,正是坐在自己对面的陈永钧。而且,直接加到了一百万!
  胡允德一看,立即轻敲桌面,“陈总,慎重!”
  陈永钧看了看胡允德,“点?”
  胡允德确实觉得有些吃不准,但也不能定论不真,因为相信吴夺,算是加了一道砝码,就此放弃;但被陈永钧这么一问,一时还真有些无从谈起。

  吴夺见胡允德主动提醒了,而且陈永钧也算自己半个熟人,不由低声接口,“后挂彩。”
  所谓后挂彩,大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瓷器上的彩料脱落破相,重新补彩添彩回窑烧制。二是本来就没有釉上彩的素器,直接上彩入窑烧成彩瓷。
  若是为了蒙人,出窑之后,还是需要做旧的。
  后挂彩的迷惑性太大了。胎、釉、底款都没问题,只有彩有问题,若是上彩和做旧的水平够高,想分辨确是极难。
  “不可能!”陈永钧却满脸自信。
  此时,价格已经叫到了一百一十万,陈永钧又要叫价。

  吴夺又低声补了一句,“康熙官窑带款素盘,清末民初后挂彩。”
  陈永钧却只是稍稍一顿,冲吴夺微微一笑,接着还是抬手,“一百二十万!”
  吴夺一看他这样,那也只好不再多说。已经仁至义尽了。
  胡允德之前对吴夺说过,陈永钧属于少年成名,恃才傲物。
  不过,胡允德也说过,陈永钧最擅长的就是瓷器。
  怎么这一件后挂彩,他反倒走眼了呢?

  实际上,这一件后挂彩,乃是当时一流仿古高手所为,本就足可以假乱真。
  同时,到了今天,已然不是新出窑的东西,过百余年之久,表面都已经生出了真正的蛤蜊光(附注)!
  吴夺靠的是听,听出了真相。
  如若不然,即便是一流的鉴定高手,面对这件后挂彩,也未必不会打眼!
  胡允德见状,同样没再说什么。他看了看吴夺,两人相视之后,各自暗暗摇头。

  这件康熙五彩花鸟纹大盘,竞争非常激烈,最后是三百二十八万落槌。
  不过,中拍者并不是陈永钧。他出到两百六十万就停了。
  因为这件大盘即便是真品,市场价位也就在三百万左右。而他出完之后,有人直接抬到了两百八十八万。
  两百八十八万的价格一出,他略略沉吟,果断放弃;之后抿了一口茶,看向吴夺,压低声音,“小吴,敢问你如何判断的?”
  吴夺笑了笑,“这怎么说呢?”

  这话听着有点儿装,但实际上很容易被理解被接受。
  谁的鉴定秘诀能轻易示人呢?
  陈永钧点点头,“你不说,我来说两句,也算咱们重新认识的一个见面礼吧!”
  胡允德笑了笑,“我这也没地方回避啊?”
  “胡总还能看得上我的雕虫小技么?”陈永钧又露出了招牌式的自信微笑。
  附注:蛤蜊光,通常出现在釉上彩瓷的表面,是一种彩色膜状物。迎光侧视,能看到彩料周围有若隐若现五颜六色的光圈。因为类似蛤蜊壳里的那种彩光而得名。蛤蜊光的形成,有外界的物理和化学因素,也有釉彩本身因素。一般来说,蛤蜊光的出现,至少得经过几十年。
  吴夺礼貌地应了一句,“那先谢谢陈总赐教。
  而宁雪还拿起了笔,铺开了本,作记录状。
  陈永钧开口,“后挂彩的瓷器,一般只存在于五彩瓷器上,而判定后挂彩,其实是可以靠听的。”
  吴夺暗道,怪不得啊!原来他真是在听!
  “声音沉闷,基本就是后挂彩;声音清亮,后挂彩的可能性就极小。”陈永钧继续说道,“当然,听声音只是个基础,还得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刚才那件五彩花鸟纹盘,看来陈总是听到清亮的声音了?”胡允德仿佛说了一句废话,却郑重其事。
  “声音肯定是没问题的。五彩的层次也没问题,还出现了蛤蜊光,又有无懈可击的圈足胎釉和底款,怎么可能是后挂彩呢?”陈永钧轻叹,“可惜,竞争太激烈!若高价拿下,意思不大。”

  胡允德捻起一枚瓜子剥开,“但凡釉上彩,都是二次烧制。第一烧,烧胎釉;出窑之后,上彩,二次回窑烧彩。第二烧窑温要比第一烧低得多,如此就能烧成釉上彩,同时不影响原有的胎釉。这声音是来自胎釉而不是彩,以声音的沉闷和清亮来鉴别是不是后挂彩,有些不太科学。”
  “胡总啊,你别忘了,若是后挂彩,上彩二次入窑和头次入窑的时间,必定间隔很长,此时原有的胎釉火气已尽,和按照正常程序烧制的釉上彩能一样么?”
  “陈总,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也只能说是几率问题,后挂彩的瓷器,声音沉闷的几率大;正常烧制的釉上彩,声音沉闷的几率小、清亮的几率大。但,却并不是百分百!鉴定,不能如此啊!哪怕百分之一的几率,也可能和真相背道而驰。”
  陈永钧又笑了,“我不是说了么?听声音只是个基础,还得结合其他特征啊!”

  “问题这本就不能作为基础。”胡允德也笑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竞拍结束了,落槌价三百二十八万。
  胡允德和陈永钧都暂时停了口。
  这两位,都算是高手,一番论辩,让吴夺受益匪浅。
  不过,吴夺已经知道了是后挂彩,这才是真正的“基础”!在此之上,再去找疑点,却比两位高手都要容易。
  加上吴夺的理论知识还挺丰富,所以,他还真就找出了一处问题。

  趁着下一件拍品还没上来,吴夺在这个氛围中,忍不住开了口:
  “既然陈总说到蛤蜊光,我就也跟一句吧。这蛤蜊光,多见于粉彩。五彩瓷器,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但若是出现,必定因为年份的长短而有所不同!这件大盘上有蛤蜊光,但是丰厚程度,好像不够啊!若是康熙本朝的东西,应该不会这么淡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