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7-29 05:31:42
连载103
比军的“不抵抗政策”,让贫道不死、死道友的英国人彻底抓瞎了。因为,如果德军乘着比军防线的崩溃,乘虚而入的话,别说道友了,就是贫道也跟着一起完蛋。虽然英国人一向不厚道,但是,在对待自己的生死抉择面前,那是绝不含糊的。丘吉尔决定,死守敦刻尔克,比利时人跑了没关系,英国军队填上去就是了。
可是,一根筋的法国人仍旧叫嚷着让英军突围。法国人的意思很明确,老子拼了命帮组你们突围,结果呢,你们反倒不热心,进攻了一个小时就停了下来。
丘吉尔也顾不得搭理法国人的白痴要求了,他权衡了一下,突围,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但如果不去堵塞这个缺口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既然如此,突围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当即,丘吉尔就命令2个英国师和一个英国军,放弃原先与法国商定好的突围计划,转身跑去堵塞比军战线的缺口。
这个缺口到底有多长呢?有的说法是60公里长,有的说法是40公里长,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个缺口确实很长、很宽。(这不是废话吗)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局势是多么的危险。这等于只有巴掌大的敦刻尔克港外围,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战线无人防守。比利时人一点也不觉得愧疚,我们是跑了,怎么着,还不是跟你们英国人学的。
可是,丘吉尔依旧不肯认输,就像我说的那样,在对待自己生死抉择面前,英国人是绝不含糊的。于是乎,两个不满员的英国步兵师和一个被打残的英国步兵军,立即从敦刻尔克战线的另一端抽调出来,风驰电掣的赶到这个敞开的缺口(步行军) 去拯救这个危局。
其中,转移速度最快的,是一位叫做蒙哥马利的小师长,他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火速赶往预定阵地,准备好与德国佬死磕。在多数人看来,这些七拼八凑,少的可怜的部队冲上去也是死路一条。但垂死挣扎的丘吉尔决意孤注一掷,全部都豁出去了!
拼了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此时,德国第6集团军的运气也好的出奇,他们的擅自进攻不但没有挨骂,反而搭上了顺风车——也就是在5月26日,希特勒最终收回了那个错误之极的命令,同意继续进攻。但有一个附带条件——不允许以敦刻尔克为主要攻击目标,并且,朝哪个方向进攻,也没有明确的指示,希特勒的意思似乎是,任凭前线指挥官们自由发挥,只要不打敦刻尔克港就是了。
更可笑的是,希特勒极不情愿的、在勃劳希契元帅不断催促之下,才勉强的答应了这次进攻。因为,前线的军官向勃劳希契元帅报告说,“英吉利海峡内,英国船只来往频繁,敌人似乎打算从海上撤退了。”并且,希特勒所苦苦期盼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元首警卫队”也抵达了前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希特勒就丧失了一切拖延下去的理由,只能勉强同意勃劳希契元帅的进攻计划。
可以想象,一旦接到可以继续进攻的命令,德国陆军的激动劲儿那就甭提了,他们把希特勒的指示远远的抛在脑后,倾巢出动,拼命的向敦刻尔克港死命的压缩。我们耀眼的明星——古德里安先生,更是一马当先,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率领他的部队一口气冲到了一个叫做加莱的古城墙下面(熟悉诺曼底登陆的朋友应该对这个港口城市不陌生吧) 大量的盟军士兵就盘踞在这个港口内,准备与德军拼死一战。
虽然,加莱距离盟军的核心防线较远,不利于防守。盟军也曾计划放弃这座城市,但丘吉尔却清晰的认识到了这座城市的重要性。他决定把这座城市当成一个堡垒,因为,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虽然看上去像是一座孤城,但却是一条通往敦刻尔克的要道。如果加莱失守,敦刻尔克港将会受到直接威胁。所以,丘吉尔命令“必须死守加莱,不准守军从海路或者陆路撤退。”也就是说,牺牲掉这些部队,为敦刻尔克的总撤退赢取时间。
英国陆军大臣和帝国参谋总长,在接到如此疯狂的命令之后,简直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但他们也清晰的认识到,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却是避免覆没或投降的唯一希望,他们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这一令人痛心的决定,几乎是闭着眼睛在这项决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丘吉尔后来激动的写道:为了争取两天或三天的时间,竟要牺牲这些经过训练的优良部队,实在令人痛心;这样优秀的部队我们是很少的... ... ...
为了稳定军心,丘吉尔信誓旦旦向这里的守军保证说,等到敦刻尔克的部队安全撤离之后,就会立即派遣船只,接送你们回国。而事实上呢,丘吉尔在发给尼科尔森准将(加莱城最高指挥官)的秘密电报中,他是这样说的:
“你们继续坚持战斗的每一个小时,都对英国远征军有莫大的帮助。因此,政府决定,你们必须战斗下去,直至最后一人。对你们坚守阵地的辉煌战绩,表示最大的赞扬。原计划撤退之用的舰只将全部返航,前往敦刻尔克。”
“帝国瞩目加莱的保卫战,英王陛下政府深信,你和你的英勇将士将完成一项无愧英国名声的功绩。”
在丘吉尔眼中,在他的祖国陷入绝境的时刻,以牺牲掉几万士兵的性命代价,来拯救几十万士兵的生命,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是值得的。并且,他将来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