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
第59节

作者: 万国咸宁天下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8-18 12:58:05

  连载123
  意大利的独裁者
  第二次大战中的意大利,应该属于那种比较搞笑的国家。他们的大独裁者——墨索里尼先生,更是一位标准的无赖。由于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虽然屁本事没有,却总喜欢以老大自居。墨索里尼也的确把希特勒当作徒弟看待,时常用老师的口气教训他。有一次墨索里尼在写给希特勒的信中说:“任何人都不会比我懂得更多,因为我已有40多年的政治经验。”言下之意就是,你希特勒懂个屁,老子在玩政治的时候,你还提着瓷盆在维也纳要饭呢!

  虽然墨索里尼先生牛皮吹的震天响,但遇上具体的事情,就开始耍滑头——在英法两国向德宣战的时候,希特勒是急切希望意大利帮忙的。因为按照德、意两国签署的《钢铁条约》规定:“一方一旦卷入战争时,另一方就自动参战。”这是一个非常牛B的协议,也证明着柏林——罗马轴心正式捆绑。
  可是,墨索里尼死不认账。他的理由是:“意大利要在1942年才能准备完毕,但现在不行。因为我们国家缺粮食,缺木材,缺钢铁……(反正什么都缺)。如果真的打起来,英国海军一旦封锁了地中海,我们就完蛋了。”所以呢,军事上的援助是不可能滴,但我们会在精神上支持你们滴,墨索里尼承诺:“意大利的报纸和广播,会支持德国。”
  此时的墨索里尼,应该是很狼狈(如果他有廉耻心的话)。他一方面想废弃“钢铁条约”,和希特勒翻脸,以免被拖下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民主国家可能重演“慕尼黑条约”,德国又可以再度获得一次廉价胜利。而他又不希望丧失分赃的机会。在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之下,墨索里尼左右为难。
  但是,希特勒是个叫真的人。他厚着脸皮,写封回信,反问意大利军队到底需要一些什么东西,才能完成准备。并希望墨索里尼能开出一份清单,看看德国能否提供帮助。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墨索里尼。他妙笔生花,把所开列的项目数字稍做改动,就发给了希特勒。
  由于这份清单实在太过拉风 ,所以,我不得不把它打出来,让大家瞻仰瞻仰。就拿参加拟制清单的齐亚诺的话来说,这份清单“足能气死一头牛,如果牛认得字的话”。
  这份漫天叫价的清单包括:石油700万吨(我怀疑德国战略石油储配也就刚刚是这个数)、煤600万吨、钢200万吨、木材100万吨、辉钼矿600吨、钛400 吨、锆20 吨,这还是仅仅只是军事上的资源,食物和医疗上的物资太过繁琐,就不列举了。除此之外,墨索里尼还需要150门高射炮,来保护意大利北部。

  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这封信,开列的不仅仅是一长串所需要的物资。而是一位临阵退缩的法西斯领袖已经下定决心要摆脱他对第三帝国所承担的义务。在信的最后,墨索里尼还无耻的写到:“除非我能得到这些物资供应,否则我要求意大利人民作出牺牲……就可能成为徒劳,并可能损害您我之间的事业。”
  这封得了便宜还绷面子的信,简直把希特勒气的够呛。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提起意大利参战之事。
  但是,事情总归会发生变化的。1940年6月,声称1942年才能准备充分的意大利,吵着要参战了。
  而且,还有一些迫不及待。

日期:2009-08-19 10:21:24

  连载124
  意大利参战
  德军在法国的胜利让墨索里尼坐立不安。他感觉到,此时再不参战,就会丧失分享胜果的机会。当英军残部在敦刻尔克开始登船的时候,墨索里尼一咬牙,一跺脚。
  参战!
  因此,他在5月30日写给希特勒的信中说,参战的日期将是6 月5日。希特勒立即回答,“深受感动”。
  感动个屁!希特勒私下对将军们说:“这封信证明,在政治问题上,我将必须对意大利人多加小心。很明显,墨索里尼把此事看作是在罗马大街上散步一般。开始时,他们胆小如鼠,不敢参战;现在呢,他们却迫不及待,想分享战利品来了。”
  6月5日恰好是德军第二阶段攻势的日子。如果意大利当天宣战的话,这很可能使世界舆论认为,是意大利的“第二战线”最终打垮了法国,而不是“红色计划。”因此,希特勒期盼墨索里尼把日期推迟3天。他说,“等把残余的法国空军击溃,你们的战斗就会更容易些”。

  墨索里尼毫不客气——他推迟了5天。
  对于这个蠢蠢欲动的意大利,同盟国方面又是什么反应呢?
  自然,意大利倒向德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丘吉尔与墨索里尼私交甚密,他也曾规劝过墨索里尼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丘吉尔坚信,希特勒只不过是小人得志罢了。一旦美国参战,局势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他也毫不掩盖这种想法。在一封写给墨索里尼的信中,丘吉尔就用威胁加劝告的方式,来试探意大利的态度。这封信也曾在欧洲的报刊上发表过,这也算是同盟国对意大利的最后公开呼吁。

  信的全文如下:
  英国首相致墨索里尼先生
  现在我已出任首相并兼任国防大臣,回顾我们在罗马的会晤,我甚愿越过这似乎在迅速扩大的鸿沟,对你这位意大利民族领袖申述我的友好之意。制止在英意两国人民之间,造成血流成河的局面,是否为时已晚呢?我们两国之间的不和,无疑将使我们互相残杀、两败俱伤,并使地中海上空密布乌云。如果你硬要这么做,其结果必然如此;但是我声明,我从来不是伟大的意大利的敌人,心眼里从来没有想过要和意大利的立法者作对。目前在欧洲激烈进行的大战,其趋势若何尚难预言,但是我确信,无论大陆上发生什么事情,英国一定要像过去那样坚持到底,即便是单独作战,也要坚持,我有几分把握,相信我们将获得美国、甚至美洲所有各国日益增加的援助。

  请你相信,我所以发出这种庄严的呼吁,并不是因为我们力量软弱或心里恐惧,这一点将来会载诸史册的。请倾听这一点,在可怕的信号发出以前,我以一切荣誉和尊敬恳求你。我们绝不要发出这样的信号。
  墨索里尼的回信很冷淡。唯一的优点是,他把话说的很直接。
  墨索里尼致英国首相
  我之所以回答你的来信,是为了告诉你,你一定知道,使我们两国处于敌对阵营的历史和重大原因。不必追溯得太远,我愿提醒你,贵国政府1935年在日内瓦率先提出要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当时意大利不过是为了要在非洲的阳光下获得一小块空间(埃塞俄比亚),它丝毫未损害贵国或其他国家的利益和领土。我也愿提醒你看看,意大利在它自己的领海里受人奴役的真实情况。如果贵国政府对德宣战,是为了给你的签字增添荣誉,那么,你就应当明白,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对意德条约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将指导意大利今天和明天的政策。

日期:2009-08-19 10:30:34

  连载125
  接到这封回信之后,丘吉尔明白,意大利的参战已经不可避免。他后来写道:一个新的敌人将像饿狼似的从南方向它扑来。用什么办法来诱使墨索里尼改变主意呢?
  而且,丘吉尔特别担心法国政府的处境。在他看来,由于德军不断胜利,以雷诺总理为首的主战派,已经岌岌可危。在一次谈话中,雷诺总理就曾悲凉的对丘吉尔说道:“法国有退出战争的可能。我本人是想打下去的,但是,我这个位置也许不久之后,就会被另外一个性格不同的人来代替。” 他口中的另外一个性格的人,自然指的是贝当。
  所以,意大利参战,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上,对同盟国都是一个严重打击。于是,这两个老家伙私下一合计,便想出了一个注意——割地求和。
  对丘吉尔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屈辱的决定。希特勒无论如何狂踩自己,丘吉尔也从没想过割地求和。但在意大利问题上,他让步了。
  丘吉尔开出的条件很宽大,他甚至说:只要意大利的要求不算太过分,我们英国政府都可以接受—— 一副闭目待宰的表情。同时,法国政府也愿意在突尼斯问题上做出让步。

  根据雷诺的建议,丘吉尔还特别找来了罗斯福总统从中调解。
  可是,墨索里尼根本不甩他们。甚至连罗斯福总统的访意之行,也被这位意大利独裁者极端粗暴地拒绝了。
  这应该是墨索里尼最风光的日子,3个世界大国越是跪倒在他脚下苦苦哀求,他越是不可一世。很明显,根据同盟国当前的处境来看,任何墨索里尼想要的东西,都可以亲自去拿,或者由希特勒送给他。在快要死亡的人面前,还有谈判的必要吗?换句话说,能轻易抢来的东西,何必再经过谈判呢?
  6月9日,法国大使馆门口便迎来了意大利人送来的礼物——最后通牒。当那位趾高气扬的意大利外交官将要跨进法国使馆的时候,法国人却把他捧了出去。一位法国官员悲愤交集的对他说道:“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发现德国人是很难伺候的主子!”
  6月10日,墨索里尼在宫的阳台上宣布,意大利正式向法国宣战。
  迎接他的,是雷鸣般的欢呼声。
  当天晚上,罗斯福总统发表了一篇演说。丘吉尔后来回忆:约在午夜时分,我和一部分军官在海军部作战室收听这篇演说。他强烈地谴责意大利,说:"1940年6月10日这一天,手持匕首的人将匕首刺进了他的邻人的后背,"这时室内发出了一阵满意的叫声。我不知道在即将来到的总统选举中,美籍意大利人的投票如何,但是我知道,罗斯福是一位很有经验的美国政治家,为了实现他的决心,他是从来不怕风险的。这是一篇很漂亮的演说,它充满了情感,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的讯息。

  此时,意大利已经在法国边境集结了一个集团军,共22个师,32.5万人,约3000门火炮和3000门迫击炮。而法国早已把边境上的精锐部队撤走,投入到索姆河防线去了。因此,仅留下6个装备极差的要塞师。
  面对如此羸弱的敌人,意大利军队却迟迟不肯发动进攻。德国人急了,他们搞不明白意大利人为何如此消极。约德尔甚至亲自跑去意大利使馆过问此事。这位将军说话一项都是直来直去的。他直接问:“为什么意大利人老不行动,你能向我解释此事吗?”
  驻柏林大使阿尔菲利的回答掷地有声。
  他振振有词的说道:“因为前线下着大雨!”
  哎,可爱的意大利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