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出国次数也非常有限,还是两、三年之前随同所里面的领导去过一次欧洲,然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出国。
现在好了,又能出国,且前往的地方还是欧洲非常发达的f国,将参观、考察并学习他们的新型作战系统。
回到设计室,两人就坐在一起,开始商议派哪两个人一起前往,这还真是一件难以决定的事情。
在两人的眼中,设计室的二十几名设计员们都不错,都够资格,商议很久之后才最终确定人员。
马晓东和吴安华。
两人不但是设计室的技术骨干,也分别是第一和第二小组的组长,至于第三小组的组长朱金明,将留守设计室,杨帆和施伟出国学习考察期间,将暂时由他主持设计室的工作。
出国名单将由施伟以作战系统设计室的名义报上去,这些不用杨帆去操心,确定好出国考察人员之后,杨帆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坐下来开始仔细的看一看潘总师所给的那个文件袋。
里面的资料其实并不多,除了对方的地址、联系方式之外,主要是f国西部海岸造船厂的一些相关资料。
这是f国最大的一家造船集团企业,马里奥就供职于这家公司。
对于f国的西部海岸造船厂,杨帆当然一点都不陌生,知道他不但是f国最大的造船企业,而且历史悠久,足足有400多年的历史,很多赫赫有名的战舰就出自这家船厂。
如f国现有的一艘航母,以及f国历史上吨位最大的战列舰,包括目前最新型的导弹驱护舰,全部由这家船厂设计并建造。
这家船厂从建造风帆炮船开始,一直到现代化驱护舰,走过了几百年的历程,现在开始和我国展开合作。
在那一个世界,杨帆是共和国最出色的舰船设计师之一,曾经多次去过西部海岸造船厂,和他们进行过好几次的学术交流。
认认真真的将资料袋里面的东西看完,整理好之后全部重新装进这个资料袋里面。心中想道,等我们出国人员批准下来,开始确定出国行程的时候,需要第一次和马里奥进行沟通。
因为前期很多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东海所前往f国西部海岸造船厂学习考察的人员很快就正式定了下来,一共四人,由杨帆带队,另外三人分别是施伟、张晓东和吴安华。
人员确定之后,出国的相关事宜也开始走程序,不过很多事情都不用杨帆去操心,由专门的部门负责那些事宜。
杨帆也第一次和马里奥打了电话,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听说是杨帆带队前来,马里奥十分的高兴,在电话之中明确的表示大力欢迎。
看得出来,上次他对杨帆的印象十分深刻。
今天,杨帆接到了外事部门的通知,需要进行出国前的培训和一些注意事项的宣讲。
八十年代出一次国并不容易,尤其是军工单位的人出国就更不简单,外事部门肯定是要介入的,出国前也要由外事部门的人给大家上一上课,一些纪律必须要告知,还要在外事部门填好几份表格。
现在我们出国肯定就非常简单,程序也大大简化,杨帆他们出国就不简单,从外事部门回来之后,并不能马上就订购机票前往f国,而是要再等一等,一些手续还没有全部办理完成。
不过,杨帆并不急,出国这样的事情在其他人看来十分的新鲜,也十分的热切,但在杨帆看来似乎再平常不过。
今天就前往f国学习考察的事情几乎忙了一个上午,中午下班之后,刚走出单位大门,杨帆就停了下来。
“姐,你们来了,也不提前和我说一声。”
杨帆一从东海舰船设计所的大门出来就看到了在那里等待的杨芳,不禁这样问了起来。
“我前面在信中提到过,我给你做了一双棉鞋,特地给你送过来。”杨芳道。
闻言,杨帆轻轻的拍了拍脑袋,最近的事情比较多,还真忘记了这么一回事,大约一个星期前杨帆就收到了杨芳写过来的一份信,确实提到了这么一件事情。
没有手机,联系十分不便,很多人一般都是通过信件沟通。作战系统设计室虽然装了一部电话,但杨芳也没有电话啊,只能靠写信,或是干脆亲自过来一趟。
杨帆看到了杨芳提着的一个袋子,里面应该是那双她做好的棉鞋,另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东西。
东海市12月份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杨芳的脸和手冻得通红的,这让杨帆有一点心疼,接过袋子帮着提着,牵着自己姐姐冰冷的手道“这里太冷了,我们去食堂先吃饭,那里暖和一些。”
食堂里面暖和多了。
正值中午吃饭的高峰期,人很多。但这难不倒熟门熟路的杨帆,找了位置将自己姐姐安顿下来,然后去打了两份饭菜。
饭菜十分丰盛。
运气也比较好,居然有粉蒸肉和红烧草鱼块,杨帆二话不说先买了这两份荤菜,然后又端了一个青菜和一个汤过来。
“这也太多了吧,我们吃不完。”
“吃得完,吃得完。”杨帆这样道,并示意道,“现在趁热吃,等一下冷了就不好吃了。”
杨芳开心一笑,称赞了两句拿起筷子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和杨帆聊着一些事情,主要是她的近况。
“你姐夫和我都有这样的想法,打算去干一干个体试一试,但又害怕别人瞧不起,我们还拿不定主意,你说我们可以去干个体吗,你给我们拿一拿主意。”
干个体在八十年代早期还算比较少,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渐渐的多了起来,除了国家放宽了政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但凡干个体的基本都赚到了钱,也有一些还算得上发了财。
当然,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并不是什么高端的存在,人们讲究的是进国家单位,吃国家粮。
杨帆一笑。
在杨帆看来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现在干个体没什么地位,很多人可能会瞧不起,但再过两、三年就不会这样了。
“姐,你们有这个想法好哇,我百分之百的支持你们。”杨帆举双手大力支持,甚至根本都不问一问杨芳打算去做什么生意。
“你真的支持我们,不反对吗?”
杨芳有一点意外,她原本还以为这个吃国家粮的弟弟可能会反对,甚至苦口婆心的劝说她放弃这个想法。
“不反对,我大力支持。”杨帆肯定的回答,然后才问道“姐,你和姐夫准备去做一点什么生意呢?”
杨芳道“我们准备进城里去开一个蔬菜店,卖菜。”
严格的来说她算是菜农,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卖菜,每天清早将自己种的菜从地里面采摘回来,清洗、挑选之后再挑到城里去卖,非常的辛苦,俩夫妻一合计,还不如在城里租一个门面专门卖菜呢。
杨帆想道了“生鲜超市”这个词,心中想道,如果真弄一个门面卖菜的话,我倒可以给她出很多的主意。
没有人比杨帆更了解超市,八十年代很多人都没有超市这个概念,一想到的都是供销社,国营百货大楼。
两人一边吃一边聊着,饭吃完了话题还没有聊完,谈兴非常的浓。外面天气冷,距离下午上班又还有一点时间,在杨帆的要求下,杨芳随着一起走进了宿舍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