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所以能够一路读到大学,主要是有个好阿公好爸爸。
李英的阿公年轻的时候,跟着村里另外一个叫朱庆裕的人走出青峰村,去闯荡,算是见过一点世面,据他说,他和朱庆裕在县城碰见招兵,两人都报了名参军。
村里人才不相信他吹牛呢?
就你这个样子,还报名参军?人家部队才不要你呢。
李英阿公就指天发誓说:“我真的报名了,人家部队看上了的。”
村里人笑道:“既然如此,那你为啥回来了?没留在部队当大官?”
李英阿公不说话了,他能说是他自己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就跑回来了吗?
部队是要去解放xz的,他听说xz那地方气候恶劣,山高入云端,没有路,边走边修路,没有几条命是活不出来的,他就打退堂鼓了,又听说搞土改分田地,还是回家种地取个老婆过小日子吧。回来晚了,地恐怕就分不到了。
结果老婆儿子倒是有了,自己一辈子也只能待在农村种地了,靠着出去长了点见识,后来来勉强混了个生产队长。
而那个朱庆裕跟着部队进了xz ,后来还当了干部,衣锦还乡的时候,还特地买了东西来看李英阿公。
李英阿公很是郁闷了好久,人比人气死人。
他如果不是想着老婆儿子热炕头,而是跟着朱庆裕一起前进,早就去城里当干部了,就算不在城里,那镇上乡上的干部也有他的份儿。
世上没有后悔药,有钱难买早晓得。
后来有了儿子后,他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老子没当成兵,就让儿子去。让儿子有出息,混个好前程。
李英的父亲李福民,当过几年兵,可惜文化水平低了,没有提干,只得退伍回到老家来,到底还是没有跳出龙门。
但在青峰村也算是出去见过世面的人,比别人有远见,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李英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比较稀奇宝贝。家里有点好东西都先留给她。到该上学的时候就送到了村小去读书,说是娇养也不为过。
因为在接下来的好多年里,她妈都没生,直到李英都满十岁了,才生了弟弟李强。
就算有了弟弟,李英的地位也没有改变。
不像别的小孩子,如果是家里的老大,除了帮父母干活还要帮着带下面的弟弟妹妹。
而李英除了农忙和放假的时候帮着爸妈做做家务,割点猪草喂喂猪,煮煮饭,其他的农活都没有干过。
因为李英读书认真,成绩在班上第一,老师夸她是读书的料,让李英爸爸好好供她,将来准有出息,定是个要吃公家饭的人。
就连朱庆裕那个被送回老家来劳动的知识分子儿子,也夸李英聪明,比自己的女儿还能干。
李英阿公和李福民很是得意高兴,眼看着老李家要出个人才了。
阿公说:“咱们家祖坟要冒烟了,坟头的弯弯柏树长正了,要飞出一个金凤凰了。”
李福民:“只要她读得出来,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她。”
老爹是吃了胆小的亏,自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到了李英这一代,都在提倡知识改变命运。
“我就不信了,拼着咱家三代人努力,还改变不了命运?”
李英争气,高考一次就过,考上了南城师范大学。
这在十里八乡可是出了名的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阿公的腰杆挺得直直的,拿着通知书在村里走了无数趟,在那些之前说女娃读啥书嘛,就是百费劲的人面前很是显摆了一阵,等到乡上赶集和镇上赶集的时候又带着李英跑到乡里和镇上,逢人就说:“我家大女考上大学了,来给她置办上学的东西。”
听着众人的道贺声和奉承话,李阿公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比他自己当了官还高兴。
为此还杀了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了三天,好好热闹了一回。
村里人沾了李英的光,好好打了一回牙祭。
能够跳出农门,不仅是李英的目标,也是全家的目标,现在好了,李英算是脱贫了。
两人说着话就走过代销店,走过大黄果树。
看到有一条土路往坡上延伸。
李英:“坡上有一所小学校,我小学就在这里读的,回头带你上去参观一下。我们家就在坡背后,那里算是村里人家比较集中的地方。
围着坡转了半圈,就看见一个很大的堰塘,堰塘里的荷叶早就枯萎了,满池塘的残荷,平添一种萧瑟。
李英:“夏天的时候开满荷花可漂亮了,暑假的时候可以来看。”
刘建国看看堰塘再看看周围的水田,说道:“看荷塘月色,听取蛙声一片……那情景一定很美。生活在这样宁静的小山村感觉很有诗情画意。”
李英:“什么事情到了你嘴里都会变得很美好,我以前经常看,已经不觉得稀奇了,只记着摘藕莲米吃和挖莲藕,像过节一样热闹,还能网好多鱼,村里人可以打回牙祭。呵呵,你别笑,在穷苦人家眼里,只想着吃饱穿暖,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和诗情画意啊。
青峰村名字好听,但是既没有高高的山峰又没有青青的河流。
有的就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土坡和山坡下的一块块水田和干田。
村里人就靠坡上种苞谷种红薯,坡下种油菜和水稻过日子,田土都不多,勉强能够解决温饱,如果遇到天干欠收,饿肚子也正常。”
刘建国:现在还有饿肚子的吗?
堰塘对面就是青峰村大部分村民的住宅。
还有几户人家散落在下面的沟里。
李英说:“堰塘蓄水,遇到天干,堤坝就要挖开缺口放水,不然沟下面的水田干田的农作物就没法活了。这是堰塘的真正作用,至于什么种藕养鱼只是顺带的。”
从堰塘边那道高高的堤坝走过去,就进了村子。
村子被掩映在翠竹林里,竹林的上空已经有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除了湿湿的泥腥味,还有一股柴火的烟熏味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看到竹林里的那些民居,刘建国才真正体会到了李英说的穷。
大部分的都是泥巴墙茅草屋,只有很少的几户人家盖的是瓦。
而墙也不是砌的砖墙,而是下面箍一圈青石板,上面编的竹篾,糊上黄泥巴,整个一泥巴墙。
窗户要不就是两个黑洞洞,要不就是整个竹框框,然后用白胶纸遮住挡风。
就连李英家也只有三间正屋是盖的瓦,两边的偏房都是茅草屋。
李英说整个青峰村也就王会计家的三间正屋是修的砖瓦房,砖还是去邻村烧的,十里八乡也就邻乡有一座砖瓦窑,王会计发动了全村的劳力去帮忙,从挖泥,和泥,打胚,进窑,烧制等等,全是村里人自己动手,才烧了一窑砖出来,然后又用鸡公车推和竹萝篼挑回来,攒了一包子劲,才修了三间青峰村的样板房出来,平时有上面的领导下来检查工作什么的,除了在村委会就是在王会计家待得最多,王会计家就是整个青峰村的脸面和骄傲。
刘建国:“我看这一路走来,坡上都是黄泥,的确是适合烧砖,你们村为什么不自己修一座窑来烧砖呢,这样既方便自己用又可以卖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