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揭开后面大锑锅的锅盖看了一眼猪脚汤,说道:
”那猪蹄汤还差点火候吧?再餵一下,最后再上……我去隔壁把蒸菜先翻出来……”
李妈妈:“要得。”
又对李英和刘建国道:“你们两个快出去吃席,别忙活了一上午坐个桌子角角(读guo)”
李英:“我再烧把火,把猪蹄炖葩点,好啃…”
李妈妈随口说道:“啃不动就算了,留着我们再回回锅今晚上慢慢啃。”
“妈呀,有你这样请客的吗?”
“你以为我愿意请呀,自家辛辛苦苦养头猪,还要给别人吃。你爸爸这个支书当得够可以的,不说有好处,还处处往外拿。”
李英赶紧拉着刘建国出去了。
再听下去不知道李妈妈又要说些什么。
这都是穷闹的呀。
如果家家有肥猪过年,也不至于这样。
院子里的桌子上已经坐满人了。
屋檐下的两张桌子还有空位置,李强在朝他们招手:“姐,建国哥,来,坐这儿……”
刘建国和李英洗了手走了过去。
“快来,我们等你们呢。”
同桌的都是李英家的亲戚,有李家的,也有李英外公舅舅家的。
另外一桌是李福民和村子里有头有脸的人坐的,基本上也就是王会计和几个村干部。
堂屋那桌坐的都是长辈,以阿公为首。
那叫上八位,一般人还没得资格去坐。
李福民站起来说道:“感谢各位老辈子亲戚朋友和乡里乡亲的帮衬,让我们家能够高高兴兴地过个年……”
看着院子里的村民都盯着桌子上的菜肴,眼冒绿光,舌头都要伸出手来了,就打住了话头,说道:“闲话我就不说了,大家开整,吃……”
底下轰然应诺:“好,开吃…”
刘建国他们这一桌还好一点,大家还客客气气的,端起酒杯就放下筷子;放下酒杯再拿起筷子,吃的还算斯文有礼。
而底下院坝里那些村民们就不管这么多了。
喝酒的男人们坐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而妇女儿童们的那些桌子上全都是专心致志地对付菜肴。
只见一阵筷子翻飞,一会儿菜碗就空了。
大盆子里还有菜,见哪样菜碗空了,有人负责添上。
于是筷子又伸向目标,所向披靡。
当蒸饭的蒸笼抬过来的时候,又一起扑过去,开始盛饭。
农家蒸饭只有上面是大米,下面一般都是红薯打底,先下手的能吃到白米饭,后面的就只能吃红薯了。
所以这些个妇女都抢着去盛白米饭。
那架势哪里是在吃饭,简直就像打仗一样。
这一切看得刘建国目瞪口呆。
更搞笑的是,猪脚萝卜汤端上来的时候,猪脚啃不动,那些妇女就把猪脚分了,连烧白肘子粉蒸肉的打底菜——干盐菜都分了个精光,一句我们吃饱了,端着碗碗盆盆就做鸟兽散跑回家去了。
留下一桌子的光盘盘,连油汤汤都不剩一滴。
刘建国在青峰村就待了三天,等李英家把年过了,他就准备回城了,学校一放假,他们直接就从南城回青峰村了,刘建国还没有回家呢。
家里就只有一个老爹在,怎么着也得回去陪他守岁过年。
刘建国对李英说:“过完年初六你就进城来,我带你去逛公园,看电影,吃好吃的。”
李英送他到乡上去搭拖拉机,鸡一叫就吃饭出发了,晚了怕赶不上镇上回城去的末班车,同行的还有李福民,推着一个鸡公车,车上装着一些土特产,一只鸡,几块盐腌肉,那是杀了猪后腌上的,还有红薯青菜萝卜什么的,装了一麻袋。
李福民:“都是自己的东西,给你爸带回去,吃个新鲜。”
“叔,你太客气了……”
“以后都是一家人了,不客气。”
回去路好走一些了,晴了几天,路都干了,比来时要好走很多,刘建国觉得没走多久就到乡上了。
到农机站找到拖拉机时,拖拉机上已经坐满了人。
今天正好白马镇赶集。
快过年了,去镇上赶集买年货的人就多了。
白马镇三天一集,可比五天一集的太平乡热闹多了。
认识李福民的都纷纷打招呼,一时间,“李支书,福民哥,福民老弟,李叔,”的声音此起彼伏。
“福民老弟,你这也去镇上赶集呀……”
李福民:“我不去……送个人…”
“咦,这不是你家大女吗?放假回来了?”
“是的,是的。”
“这个长得一表人才的年轻娃是哪个啊?”
“大女的同学,来耍几天,今天要回市里去,麻烦大家挪一挪,腾个地方。”
“怕是你的干儿子吧!”
“有这样的干儿子也是我的福气啊!”
说笑着腾出一块地方,让刘建国上了车。
李福明跑到前面去找到拖拉机驾驶员说道:“王师傅,要麻烦你一下哈…”
掏出一支“红梅”给王师傅点上。
王师傅笑眯眯地:“吔,李支书,抖起来了,抽好烟了?”
在他的印象中,李福民是最节约的支书,连几毛钱一包的烟都舍不得买,都是抽自己裹的叶子烟。
“呵呵,干儿子来看我,孝敬的。”
李福民有些得意地指了指车上的刘建国。
李福民又掏出一支烟递给王师傅,
“王师傅,麻烦你把我干儿子送到镇上车站,改天请你喝酒。”
王师傅把烟夹在耳朵上,“没问题。”
然后喊道:“走了走了,要走了快上车哈。”
拖拉机突突突地发动起来,冒出一股浓烟。
又有几个人跑来了,见车上已经没地方了,就扒在车厢后面,还有两个站在驾驶室两边,让刘建国想起电影里站在车门外的特务打手。
刘建国艰难地把手伸出来朝着李英和李富明挥动,“李叔李英,你们回吧,再见。”
“再见,建国…一路顺风。”
真的是一路顺风。
刘建国在车里被挤得像夹心饼干一样。
而头却被风吹得晕晕乎乎的到了镇上都快找不到北了。
还好,等那些人下了拖拉机之后王师傅就把他送到了车站,还帮他把麻袋送到车顶上去绑好。
那个时候的班车车顶上都有专门放行李的一个框架。
刘建国对王师傅万分感谢。
从镇上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市里中间倒腾了几趟车,等刘建国坐着三轮车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像一个逃难的一样。
这就是刘建国第一次去青峰村。
后来还去了两次,一次是毕业后带着父亲去认门提亲,这是按照青峰村的规矩来,一次就是结婚后回门,那次住得久一点。
之后刘建国忙于工作再加上交通不便,他和李英都很少回去。
再后来……
再后来就回不去了。
刘建国靠在沙发上回忆得入神,刘老爹收拾完厨房出来喊道:“建国,你想啥呢,我叫你好几声你都没听见。”
刘建国被惊醒过来:“哦……爸,我在想一些陈年往事……对了,爸,我想问你一件事情。”
刘老爹过来坐在刘建国的旁边,“啥事?”
刘建国:“我们家跟我岳父家还有联系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