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天下——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第18节

作者: 开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梁帝萧衍重奖杨忠和他手下梁兵,然后在密室接见魏国北海王元颢。他跪地泣涕自陈,言辞壮烈,三个月前,北魏胡太后毒杀亲子,北魏皇帝元诩,契胡酋帅尔朱荣攻入洛阳,在河阴大肆屠杀,两千多名北魏王公大臣丧命。北海王元颢正在汲郡抵御葛荣,听到这个消息,弃军南逃梁国,图谋借兵北伐,为河阴之变复仇。萧衍听完,不动声色安置元颢休息,回到行宫,手中拿着元颢的奏折沉默不语。魏国内外大乱,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招手示意陪在身边的陈庆之过来,手指榻上让他坐下。

  “臣不累。”陈庆之卸去铠甲,一幅清士装扮。
  萧衍笑着,陈庆之从小在他身边,不同一般武将:“子云,不需多礼。”
  陈庆之只好坐下,萧衍将元颢的奏折递给他:“元颢要借兵讨伐尔朱荣,怎么看?”
  陈庆之听说河阴之变的消息,仔细看一遍奏折,魏国大将军尔朱荣在河阴屠杀魏国两千王公大臣,元颢与他不共戴天,南奔求兵北伐:“陛下,河阴之变确有其实,尔朱荣屠戮魏国宗室,元颢投奔陛下,借兵讨伐,实属正常。”
  萧衍点头同意,魏国汝南王元悦和临淮王元彧在河阴之变后,都投奔建康了:“河阴之变是怎么回事?果如元颢所言?”

  陈庆之关心魏国政局,不时排除斥候骑兵北上打探消息,早已探听清楚,尔朱荣的女儿为北魏元诩的妃子,今年二月,元诩生母胡充华毒杀亲子。尔朱荣号称为先帝复仇,率领七千铁骑攻入洛阳,将胡氏和三岁幼帝沉于黄河,杀死两千王公大臣,立即证实:“河阴之变确凿无疑,与元颢所诉大略相同。
  萧衍在建康见过从魏国逃来的汝南王元悦和临淮王元彧,确定魏国果然发生巨大的变故,只是不解其故:“尔朱荣仅是契胡酋帅,为何贸然发动?
  河阴之变爆发,给北伐创造出绝佳时机,陈庆之深入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得罪鲜卑贵族,朝廷与草原的胡人间矛盾越来越大,于是激出河阴之变。”
  萧衍仍然凝眉沉思,尔朱荣是契胡小酋,仅有七千骑兵,怎么能攻克坐拥八关三川之险,数十万羽林虎贲驻守的洛阳城?陈庆之志在北伐,早有筹划,“陛下,臣想派遣斥侯骑兵深入河洛,仔细查访魏国军情,尤其是尔朱荣的契胡骑兵。”
  这是陈庆之分内之事,萧衍深表赞同,又手指奏折:“元颢借兵,当如何?我们君臣之间,言无不尽。”

  北伐中原是陈庆之夙愿,刚被萧衍以不想轻起战端拒绝,现在元颢借兵,重新露出希望,陈庆之谨慎说道:“请恕臣下多言。”
  陈庆之被拒绝一次,不敢直接劝说,便侧面打动礼佛甚恭的萧衍的慈悲之心,停顿一下缓缓说道:“大汉当年金戈铁马,霍去病、卫青马踏匈奴,汉元帝时,校尉陈汤以少数汉军,调动西域联军,猎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大汉,横行草原数百年的的匈奴被横扫一空。可是,晋室八王之乱,成都王颖引匈奴人刘渊为外援,长驱入邺,东瀛公司马腾引乌桓羯人袭击司马颖,胡人乘机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掳掠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大肆奸淫,还把这些少女称作双脚羊,充作军粮,宰杀烹食。他们走到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少女,一时吃不完,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河水为之断流,陛下能想像当时的惨象吗?”

  萧衍目光黯淡,陈庆之继续劝说:“晋武帝司马炎出身于豪门世家,靠父祖之庇荫而夺得天下,奢侈成风。汉魏以降,北方胡人内迁,杂居边地,一些大臣提出徙戎北返的主张,武帝不仅没有采纳,反而接受大批匈奴归附,隐忧大增。他册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许其自选官吏,节制军队。诸侯王趁机网罗党羽,相互倾轧,图谋夺取帝位,终于爆发八王之乱。胡人趁晋室内乱,纷纷入侵,中原成为胡人牧场迁。拓跋鲜卑起兵平城,扫平北方,遂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互伐各有胜负。宋武帝刘裕率领决胜淝水的北府精兵,趁北方大乱之际收复洛阳和长安,却为加九锡夺晋室帝位,匆匆南归,良将精兵尽陷黄河以北。南朝将领无不视北伐为终生梦想,却屡战屡败,隔江北望,扼腕叹息。如今六镇尽叛,尔朱荣在河阴诛杀王公大臣,魏国内忧外患,乃天赐北伐良机,将北方百姓救出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趁此天赐良机恢复中原,魏国平息内乱后,必然南侵,百姓生灵涂炭就在眼前。”

  萧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怒意,如果轻率开战,必然引起战火殃及百姓,再次拒绝陈庆之提议:“你更应该守好边境,不使魏军入侵境内,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陈庆之听出萧衍语气不好,仍然力争:“元颢为魏国太傅,尚且投奔陛下,说明索虏人心散乱,此为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错过。”
  萧衍猛然转身,面对陈庆之,雪白胡须轻微颤动,他来涡阳后,陈庆之两次劝说发兵北伐,断然斥责:“我意已决,不必再议,退下!”
  日期:2011-11-09 08:28:34
  20,山中宰相
  陈庆之护送萧衍回到建康,魏国内有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屠戮宗室,外有葛荣在河北骑兵造反,万俟丑奴攻略长安,正式千载难逢的良机。萧衍却断然拒绝北伐之议,陈庆之一路抑郁不安。到了健康,也不歇息,只带几名贴身士卒向东策马,仅半天时间就进入峰峦叠嶂的句曲山地界。山势渐陡,林木葱郁,山峰、洞府和泉水点缀四周,陈庆之进入山中,心情才随着景色好转,停住战马缓慢前行。杨忠催马跟随,北海王借兵北伐,陈庆之为何不在涡阳准备出兵,却跑到深山中?满山郁郁葱葱的景色终究无法全部平息陈庆之的郁闷心情:“我去拜访通明先生,只有他才能说服皇上。”

  杨忠从北方逃亡而来,一直在边境作战,从未听说这此人,陈庆之自幼跟随萧衍,尚且不能说服他出兵,这通明先生又是何人?忽然,杨忠看到一幅奇异的景象。山中小径右边是一大片田地,一头散牛放水草间,自由自在啃着绿草,另一头牛更加奇怪,头戴金笼头,农夫手持皮鞭,劈啪抽打着驱赶着耕地,陈庆之拢住缰绳,嘴角难得露出笑容,这两头牛充满寓意,就是通明先生的招牌:“我们到了。”

  小溪顺着田地向山坡下延伸,一道通天瀑布从山上挂下,山洞隐约浮现在山间数十步距离,门口孤立一座三层青顶楼阁,左右站立两个青衣道童。杨忠牵着两匹战马缰绳,跟在陈庆之身后向楼阁走去,回头反复打量那带着金笼耕种的黄牛:“这牛头的笼头金光灿灿,难道真是金质?”
  陈庆之穿行在山间绿野,心情渐好,话也多起来:“通明先生姓陶名弘景,生于前齐年间,四五岁时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写字。他十岁看葛洪的《神仙传》,深受影响,从此与道家结缘。前齐永明十年,他将朝服挂在神武门,辞去官职,退居句曲山修道。皇帝起兵襄阳,改换天地,屡次聘他入仕,都被拒绝。皇上写信问他,山中到底有什么让你留恋?通明先生写了一首名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的小诗。皇上仍然催他做官,通明先生便养了这两头牛,你琢磨一下,其中何意?”

  杨忠看看两头牛,对照陶弘景的心态,立即明白,那头悠闲的牛表示无官一身轻,那带金笼头的牛看似高贵,却不得不拼命做事。金笼头寓意名利,世人大都为名利,而牺牲悠闲惬意的生活,杨忠想到这里,咬紧牙关,自己并非为了名利,而是身负父亲所托,北伐中原,恢复河山,他还惦念陶弘景那首诗:“关中侯,那小诗写得什么?”

  陈庆之抬头看着句曲山间的浮云,停下脚步念道: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这首诗写得极白,杨忠身处此景立时顿悟,通明先生淡泊得就如同白云一般,自己何时才能超脱于恩怨名利,过上这等悠闲的日子?陈庆之笑着望向杨忠:“有些事情,你能放得下吗?”
  杨忠想起父亲的血仇,升起对索虏的愤恨,切齿说道:“绝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