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会是他自己一个个瞎逼逼自嗨乱写的,更不能单纯的以野史概之。
正因为以上这段话的真实性颇高,孙翊心中才觉得急不可耐。
因为这段话透露出一个让孙翊不愿接受的事实,在孙策临终传位的过程中,江东一部分臣子,甚至是重臣张昭,是支持自己继承孙策的基业的。
这部分重臣的想法孙翊知道,无非是觉得原主骁悍果烈,有父兄之风,若是能继承江东基业,没准能如孙策一般,将江东带往更高的高度。
况且孙翊今年年方十七,与当年孙策创立基业时年纪相同,这让他们更对自己报有更大的期望。
这要是孙翊不是穿越者,还真的得感谢他们如此看的起自己,
但是如今的孙翊是穿越者呀,知道孙策最后是把兵权权位交给了孙权,那么孙翊就开心不起来了。
古来权力斗争最是残酷,现今孙翊面对的妥妥的就是一场“夺嫡”之争,
若还是如原本历史上孙权继位,那么面对自己这一个曾经受重臣推举的竞争对手,纵然是一母同胞,孙权心中难道不会有芥蒂吗?
一母同胞又如何,历史上的吴大帝,亲生骨肉在其眼中也不过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绝不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别人虚无缥缈的仁慈上。
自己的生活,要把握在自己手里!
孙翊性格虽谨慎却不柔弱,前世的他本就是有着强烈上进心的人,在知道孙策遇刺消息的那一刹那,几乎是瞬间,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尝试过改变历史,但如今失败了,现在他,想要第二次改变历史。
而这第二次改变历史的难度无疑更大,因为这次他要改变的是他那位早已心有决断的兄长——江东小霸王的心意。
给孙翊的时间并不多,孙策危在旦夕,随时可能召集江东众臣商议后事,到了那一步,孙翊是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时间的紧迫感,甚至隐隐中有种对生命的紧迫感正在压抑着孙翊。
孙翊在低头沉思如何改变孙策的心意时,突然一双柔弱的手抚上孙翊的背,吓了孙翊一跳。
孙翊抬头望去,却是孙翊那刚过门的妻子徐氏拿了一件皮裘披在了孙翊的身上。
徐氏为孙翊紧了紧刚披好的皮裘,问道,
“三郎大病初愈,如今更要好好将养才是,何事令三郎如此烦忧呢?”
徐氏温柔的声音如泉水般抚慰着孙翊焦急的心,让孙翊从烦忧中暂时脱身出来。
孙翊看着眼前这个面容姣好,清丽脱俗的女子,嘴角浮现一丝微笑,“让卿挂心了。”
不管前事如何,眼前的这个有着国色的女子,是他明媒正娶、三书六聘的妻子。
自从她入府那日起,孙翊与她便是祸福与共,荣辱相伴了。
孙翊继承前身的不仅仅是他的身份,他的尊荣,还有他的责任......
徐氏坐在孙翊身旁,轻声说道,“三郎可是为君侯身体挂心?君侯身份尊崇,自有神灵.....”
徐氏的话说道一半,却被孙翊握住了双手,接着孙翊朝徐氏轻轻摇了摇头。
徐氏见状,脸上闪现惊慌,徐氏是聪慧之人,她知道孙翊的这个摇头是什么意思。
孙策恐怕凶多吉少!
不过脸上的惊慌只是一瞬,很快徐氏就镇定了下来。
孙翊对徐氏的这番反应,心中浮现赞叹之意,不愧是历史上素服设计除凶的女智者,知道如此惊天的消息后,这么快就恢复了镇静。
徐氏对孙翊透露出的消息并无怀疑,虽说府外封锁甚严,但孙翊是孙策的嫡亲弟弟,孙策伤重这事,张昭能阻挡群臣探望,难道还能阻止孙策的家人探望不成。
怪不得夫君刚才被急忙召出去后,回来便坐在榻上暗自苦恼。
原来竟是如此。
徐依反手紧紧握住孙翊的手,眼露宽慰。
孙翊自那场大病痊愈后,整个人便变得沉稳了许多。
但如今是其从小爱护他的兄长遭此恶难,饶是再沉稳的人,遇到这事也会惊慌无措。
因为孙策不仅仅是江东六郡的主心骨,更是整个孙氏家族的主心骨!
思来想去没有妙策的孙翊,在徐氏来到身旁后心境便平和了许多。
突然间,孙翊有个想法,自己没有办法,但身旁的这位可是有奇谋的女子,何不......
孙翊看着徐氏良久,唇齿间缓缓吐出一句话,“大兄危在旦夕,江东基业前景不明,吾想争上一争。”
孙翊的心意此刻对徐氏展露无遗,此时的他兄弟不能信,能信的唯有这与其荣辱与共,一损俱损的妻子了。
孙翊不担心徐氏会出卖他,一是此时的礼法给他的自信,二是历史上徐氏对孙翊可谓是情深义重,忠贞不二了。
徐氏在听到孙翊对其说的这句话后,眼神震惊了一下,但很快了然。
孙策伤重,想来命不久矣,那么迫在眉睫的便是立嗣问题。
向来立嗣讲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孙策长子孙绍今年不满二岁,若是承平之时,尚且有可能承继父业。
但如今江东基业初创,群狼环伺,小小稚童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既然父死子继不可行,那么便只有兄终弟及了。
孙策诸弟中,孙匡多病难保,孙朗乃是庶出,皆不会被立为嗣,能在孙策考虑范围内的只有孙权和孙翊而已。
其中孙权居长,且孙策渡江以来,常随左右,仁而多断之名在江东一地多有流传。
孙策对其也寄予厚望,十五岁就令其为阳羡长,治守一方,今又被孙策命为行奉义校尉,常在军中议事。
相反孙翊今年已十七岁,然孙策却并未委以任何位分,只是每次出征时,多令孙翊留守护家而已。
由此看来,孙翊想争一争那江东之主的位子,似乎不太可能。
但徐氏因为常伴孙母身边,却知道一些孙翊不知道的内情。
孙翊长得很像孙坚,按照孙母来说,足有七分相似。
而且孙翊的脾性与孙坚、孙策颇为相似,都是一样的英武不凡,一样的果断敢为。
外貌相似,性格又有重合之处,这让孙策每次看到孙翊,都会有种看到孙坚的恍惚感。
没有人知道孙策对孙坚的感情有多深,孙策在孙坚遇难后,曾多次哀叹,当日他若在父身边,断不会让孙坚遭此死难。
因此之所以孙策不让孙翊上阵,并不是不重视孙翊,相反的他很看重。
孙策只是为了保护孙翊,他不想孙翊上阵,因为他担忧如此相像孙坚的弟弟半路夭折,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事!
“诸弟中,伯符最许三郎矣。”
这是孙母对徐氏说的话,知儿莫若母,孙母的话不会有错。
而且因为孙坚壮年而亡,那时诸弟年幼,孙策几乎对弟弟是如兄如父般拉扯长大。
军中多言三公子类兄,试问天下间的父亲,有谁会不喜欢孩子类己的呢?
若不喜欢,孙策不会让孙翊类己之类的话流传,相反的,孙策从未因此怀疑过孙翊。
而且军中宿将如程公、韩当、黄盖等,因为孙翊相像孙坚,对孙翊都颇有好感。
好感在此时,是有可能会转化为支持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