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郎》
第48节

作者: 煮茶酒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为有个是曹操所信任的也是孔融等帝党所敬重的中间人荀彧,在默默地苦心维持着这种融洽。
  虽然今年初出了衣带诏事件,但曹操也仅仅是族诛了主谋之人董承等,并没有行株连之事。
  更没有如谣传的那般,将怀有龙子的董贵人拖拽而出,缢杀之。
  曹操若真的这么做了,那等于是将汉室的威严狠狠践踏在脚下。
  现在的曹操还是司空,还不是丞相,更不是魏王,在这时候,汉室的威严与他的威严是息息相关的。
  为什么会有无数士人趋之若鹜的投奔曹操,除了他个人的魅力之外,汉天子在许都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原因,曹操这里是正统所在,这就是大义!
  汉家,毕竟统治了华夏大地整整四百年。
  曹操他会把自己辛辛苦苦造就的金招牌给扔到茅房中吗?
  而且现在强敌袁绍压境,曹操要真如谣言说的那么做了,几乎是亲自等于送了一把刀给袁绍,送了一把刀给天下所有反对他的人,
  曹操会那么傻吗?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荀彧为曹操送上的最重要的战略。
  在当时天子刘协落魄不堪,当时汉家三公九卿在雒阳趴草撅虫,在当时天下诸侯都对汉天子刘协避之不及的时候,
  荀彧力谏曹操奉迎汉天子刘协,建帝都于许县,重立刘姓宗庙,
  因为这个战略曹操掌握大义,获得天下赞誉,从此有识之士皆称其为“曹公”而不是阉竖之后。
  因为这个战略曹操逐渐扭转了前期的劣势,无数英才或主动来投奔或心向于他。

  也因为这个战略曹操才在短短几年内积攒了足够的实力,时至今日曹操才有资本和袁绍决战。
  若没有天子这个大义在,曹操拿什么去跟“四世三公”的名满天下的袁绍对抗?又拿什么摆脱前期袁绍的“讨董盟主”的名义压制?
  就算是四世三公的袁绍如今讨伐曹操,也是借助着衣带诏的名义,而不是光凭借他那袁家声望。
  所以董承的衣带诏事件,真是造福了天下所有有野心的诸侯。
  曹操如今能有如此雄厚的实力,荀彧居功至伟,这便是“吾之子房”,这就是“王佐之才”。

  荀彧并没有急着面见刘协。
  一个是因为已经入夜,皇宫中的后宫已经戒严了,荀彧当然有犯禁的权力,但他没必要为了这不太紧急的事去犯禁。
  还有一个原因是,荀彧想在将此事呈报刘协前,将这个消息告诉一个人。
  荀彧带着文书出了尚书台,在家中奴仆的驾车下出了宫门,而后径自往许都内的一座宅邸而去。
  车驾七转八弯,经过许多个繁华热闹的里,也离着许都的中心皇宫越来越远。
  逐渐荀彧的车驾来到了接近许都城墙边,东南角的一个里中。
  这个里因为离皇宫很远,所以很僻静。

  等车驾来到里门外时,家仆正要继续驾车而入,却被荀彧所阻,他轻轻摇头道,“贤人在,不可扰。”
  说完后,如今在大汉朝廷中位高权重的誉满天下的荀令君下了车马,他阻止了亲随的跟随,就这样自己一步步徒步走进了这个清静无比却又普普通通的里中……
  让荀彧如此重视,临里门而停车,下车徒步拜访的乃是如今在许都中曹操最想收服的一个人—张纮张子纲。
  张纮是广陵人士,年轻时曾到雒阳游学,后得以入太学。
  在太学中他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后来又从濮阳闿那里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
  皆学有所成,韩宗、濮阳闿视其为传人,大加夸赞。
  张纮因此名声鹊起,州郡举其茂才,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等三公府曾次第辟其为掾,张纮皆称疾不就。
  张纮为人谦和清雅,又因为有不俗的文采与当世许多文人交好。
  特别是他与陈琳的情谊传为一时佳话。

  张纮曾经见过一个柟榴枕,喜爱之下为其作赋。陈琳那时已经投奔袁绍,在河北偶尔之下得到此赋,习读之下颇为惊喜。
  每次会客时都要将此赋拿出来示客,说:“此吾乡里张子纲所作也。”
  言语之间喜欢之色溢于言表。
  后张纮也得到了陈琳作的武库赋、应机论,特地写信给陈琳,表达深深叹美之意。
  收到张纮的来信之后,陈琳欣喜之余急忙写了一封回信,那时候张纮与张昭一同在江东避中原战乱,

  陈琳信中言道,“今仆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表示不敢受张纮之叹美。
  张纮除了喜好文学,又擅长楷篆,他还有一位好友,乃孔圣之后当世儒宗孔融。
  他每次与这位好友信件往来的时候,都是亲自书写,不假与他人之手。
  几次之后,孔融写信给张纮:“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赞美张纮书法之优美。
  张纮为人低调,虽然鲜少有文学作品传世,但当世许多人还是将其视作天下间一等一的名士,原因是在于张纮有经学在身。
  一位文人是否是名士,不在于他写的文章多不多抑或是好不好,而主要看的其是否传承了某门经学。
  若单单是因为张纮的名士身份,还不至于让荀彧徒步拜访。
  尽管张纮不仅精通多门经学的同时还文才非凡,但对于“王佐之才”荀彧来说,能让其敬佩的唯有有经世之才的大贤。
  而张纮便是这样的一位大贤。

  几年前孙策在江东举事,张纮跟随左右,被孙策深深信任,表为正议校尉。
  在建安四年,那时江东全境几乎已经都被孙策拿下。
  孙策念及中原士人一直非议江南士人学问不精,认为江东之地大多还是未开化之地。
  孙策因此心有不平,就派遣张纮为使者,带上贡品至许都朝见天子。
  孙策派张纮来许都主要是想张纮以他的文采为江东士人正名。

  孙策之前派得那些使者,名不见口耳,只是江东本地薄有名声的一些士人。
  到了许都后,他们与许都士人论学差强人意,被许都士人所不屑。
  孙策这次派张纮为使者的确在许都引起了不小的波动,毕竟张纮名声在中原流传已久,盛名之下,让人不可小觑。
  只是孙策此举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讥笑,这一部分人认为就算张纮此次来许都以自身才华扬名了,那也无法为江东士子正名。
  因为张纮是徐州广陵人士,正儿八经的江北文人,他的才学跟江东文学现状有啥关系。
  张纮听闻此事后,只淡淡一笑道,“前为广陵士,今为江东臣。”
  意思表露的很清楚,不管我之前是哪里人,我现在是江东的臣子,那我自然就有身份为江东文学正名。
  不过曹操也不傻,他怎么可能放任张纮在他的大本营来释放江东的影响力。
  孙策派张纮来许都以才学为江东正名,不仅仅是因为心中不平,更多的是对江东进行一种宣传。
  许都是如今天下的首都,无数才子学士汇聚于此,一旦张纮为江东正名,扭转了中原士人对江东的传统的“蛮荒之地”的印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