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六一九》
第17节

作者: 瑾醉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可不是蒙古游骑能比的,这可是后来一统天下的超强军事集团。到了崇祯年间,斩清兵首级一颗就可以升一级,而打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斩十颗首级都不能升一级,可见八旗军的强大。到了大明最后一段时间,斩杀几十个清兵就能称作是大捷了。
  而大家也都知道,作为新兴的国家,特别是这种军民合一的国家,其凝聚力是非常可怕的,有点像今天的北朝鲜,可以说比北朝鲜还要团结,八旗兵一共有六万人马,努尔哈赤这个战略天才创造性的将兵力集中起来使用,创造了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本来明军是想驱赶八旗军,却没想到被数倍于己方的敌人包围,全歼。
  这跟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集中人马发动三大战役,分批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这是杨镐总战略的失误。
  第二,那就是党争的缘故,万历朝开始的党争是明朝灭亡的根源,士大夫与君主共天下,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可坏就坏在这帮党人身上,前期出了个三党和东林党之争,就是齐党,浙党,楚党合称三党,后面又蹦出个魏忠贤搞了个阉党出来和东林党又开始争,一直折腾到明朝灭亡,到南明小朝廷还是这帮人祸乱朝政,导致南明撑了二十年就灭了,否则按照最初的设想,南明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南宋的,可以和清朝划江而治。

  这些党派纷争带来的恶果是,这些人只顾党派和个人私利,不顾国家死活,为了反对而反对,崇祯朝每年税银不过三百万辆,李自成进北京之后搜到的皇家库银不过区区十三万两,没想到拷饷的时候随便查抄一个大臣,哪个家里不是数十万两白银。
  国家的财富都被这些士人给掠夺去了,他们还不交税,朝廷的军费从哪里来,那只能从农民头上来,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打仗,征税,农民造反,镇压又要打仗,又要征税筹措军费,然后更多农民造反,一直把大明朝耗尽灭亡。

  而这些党人又在干什么呢?李自成杀过来崇祯不是没想过南迁,结果光时亨和一帮党人跳出来又是祖制,又是之乎者也,硬要崇祯留守,连太子也不准派到南京,结果光时亨自己转身就投了李自成。还有钱谦益这些无耻文人,一股脑的投降了清朝。
  这些人治国不行内斗在行,杨镐是什么人大家不清楚吗,放着孙承宗,袁崇焕这些猛人不用非要用杨镐,杨经略在万历援朝中已经证明了自己,搞后勤政治工作是一把好手,可是领兵打仗却是外行,看看蔚山大战就知道杨经略的水平了,那为什么还要把杨镐拉上去作辽东经略呢,这又是党争的结果,每个党派都想派自己人去,结果就是谁都去不了,首辅方从哲没办法只能推荐了个无党无派,朝鲜战败回来被重新启用的河南人杨镐去经略辽东,结果萨尔浒大败,方从哲老泪纵横跪在万历面前道:“战败皆臣一人之罪也。”没两年方从哲自己也罢官回乡了。

  第三,延续自党争的就是明军内部的问题,本身这次大战各方准备就不充分,明史记载,明军的大刀出征祭旗的时候连头牛都砍不死,砍了几下就卷刃了。火铳更是动不动就炸膛,明军将士们更是把三眼铳当狼牙棒用了。盔甲也不齐备,辽东天气寒冷,萨尔浒大战本身就因为大雪推迟了五天,本来二月二十一出发给推迟到了二月二十五,结果很多内地兵棉衣都不齐备,无法御寒。
  有人说志愿军入朝还穿着单衣呢,此时的明军战斗意志怎么能和志愿军比呢,这些兵当兵吃粮和后世的人民军队保家卫国是没得比的。结果明军征调全国军队精锐前来参战,事前物资又不充分,最后导致了什么,那大家就争抢呗。浙兵抢点棉衣,川兵拿点兵器,边军又换一批火枪,搞的是乱七八糟。四路人马又互不联系,信息不畅,甚至杜松和马林都全军覆没了,刘綎还带人往赫图阿拉冲,结果兵败身死。

  所以萨尔浒之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明军早在万历援朝的时候就颓势显现,只是那时候有陈璘,麻贵一帮猛人撑着,打的又是没什么骑兵的倭寇,所以才能连战连捷,然最后还是有了蔚山之败。
  援朝之后又过了二十年才爆发了萨尔浒大战,此时的明军已经不是当年万历新政过后的明军了,萨尔浒之战的明军愈加腐朽,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明朝各个方面都已经烂掉,积重难返,个人能力很难挽回明朝的局势。其实援朝的时候努尔哈赤也曾提议带女真兵和李如松同去,被李如松拒绝了,如果当时女真兵杀入朝鲜和倭寇打起来还真不知道谁胜谁负呢。这两股势力的显著特点都是个人武力强大。要是能碰面打上一回,这倒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好了,本章说了很多题外话,下章我们还是回归正题。
  杨镐一时心乱如麻,不知道怎么回去跟朝廷交代。正胡思乱想着,就听见外面有匆匆的脚步声传来,不一会儿一个亲卫推门进了书房,单膝跪下道:“经略大人,李如柏总兵的兵马已到达沈阳城外,塘马来报,大军驻扎在沈阳南门,李总兵带了一队亲兵进城面见经略大人,片刻就到。”
  “好,你下去吧”杨镐疲惫的说道。
  “还好有一路兵马保全,还是辽东铁骑,大明边军精锐不失啊,真是赖圣上洪福,万幸万幸。”杨镐自言自语道。
  也就一炷香的功夫,院外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好像有几个人直奔大堂而来,咔的一声门被推开,进来一群武将,手臂里怀抱着头盔,身上的鳞甲甲叶哗哗作响,就见为首一人将头盔放在小案上,转身拱手躬身,声如洪钟道:“辽东总兵李如柏参见经略大人。败军之将还请大人责罚。”

  身后几个武将皆是拱手道:“参见经略大人!请大人责罚!”
  “各位将军辛苦了,都先坐吧。”杨镐摆摆手道。
  其实杨镐以兵部右侍郎身份总督辽东战事挂巡抚官衔,从品秩上来说是从二品,而李如柏是正二品辽东总兵官,所以要按等级严格来说李如柏的官等还要高出一些。但是明朝末年是愈发的文贵武贱,即便是五品的御史也敢在地方的总兵面前指手画脚,只因他们有闻风奏事之权,又是在朝中拉帮结派。一堆折子送到万岁爷案上,口水淹都能淹死你,叫你不死也要扒层皮。
  所以文官一直是骑在武人头上,当然这种局面在崇祯末年又颠倒了过来,乱世就是谁有兵谁就是山大王。所以崇祯杀文官如杀鸡犬,但是对于郑芝龙,左良玉,高杰这些山大王一个都不敢动。还得指望他们打仗呢。
  众人分主次坐下,杨镐整理了一下情绪,不能在下属面前显山露水,只见他一身大红忠靖服,头戴两山金丝乌纱帽,胸前好大一块仙鹤补子,端坐在堂上,很快就恢复了经略大人的气度威严。
  座下众将李如柏大马金刀坐在左首,副将贺世贤居右,然后王宝才,孙尽忠等人依次坐在下首。说起来杨镐也算是李如柏的老上司了,早在二十多年前杨镐就经略朝鲜战事,当年他和大哥李如松,二哥李如梅援朝抗日,碧蹄馆一战李如柏一箭射死日本七枪之一的小野成幸,救了大哥李如松一命。当时杨镐还夸他是军中小李广。一晃二十多年就过去了,没想到今天又坐在杨镐的下首,却是以当年哥哥的身份坐在这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