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0-14 22:00:08
提到宋朝,一些人想到的是文明、富庶、繁华、美丽,文华昌盛,而另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总喜欢揶揄抑或调侃它在军事上所谓的疲弱不堪,诸如“跪宋”、“弱宋”。然而,纵览整个宋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两宋三百一十九年总共十八位皇帝,这里面没有哪一位皇帝躲开了战争的威胁,就连在位时间仅有四年的和平皇帝宋英宗赵曙也被西夏的那位少年得子的短命皇帝李亮祚给震得龙躯一紧。
说到战争,再说说它的敌人。作为从五代的战乱中建立起来的帝国,宋朝立国之初的统一战争自不必说,而随后它的敌人分别是辽国、西夏、吐蕃、金国、蒙古。西夏和吐蕃的战力先抛开不说,其余的这三个国家在当时无一例外地不是如BUG一般地存在。
辽国和金国鼎盛时期的军力不但是亚洲最强,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最强,至于军力达到了人类冷兵器时代巅峰指数的蒙古就不消多说什么了。就是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宋朝立国三百余年,在这个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我实在是不知道所谓的“跪宋”和“弱宋”是从何而来。
宋朝与辽国的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买来的,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兄弟之国一说,参考石敬瑭的后晋和刘氏的北汉政权与辽国的关系。澶渊之盟签订之前,辽国人已是强弩之末且成了孤军深入之势。他们的前面是李继隆统帅的数十万北宋禁军,而他们的后面则是由王超王得用父子统领的将近十万人百战之兵。如果不是宋朝的皇二代(或者是皇三代)宋真宗渴望和平且愿意用金钱换安宁,如果当时的皇帝换成赵恒的老子或他的大伯,那么包括萧太后以及耶律隆绪在内的辽国一众首脑都得集体下拜大喊救命。
再来说金国。无可讳言的是,当时的金国与初建的南宋在军力上的确是不对等的,南宋是呈被碾压之势的。但是,随着吴玠在和尚原以及仙人关两次大败完颜宗弼之后,随着岳飞、韩世忠、张俊先后给予金军以重创之后,宋金两国已然成了并立之势,谁也没有把握吃掉谁。在此之后,无论是南宋的北伐还是金国的南征都基本上是无功而返,甚至还会被来个或大或小的清算。
在传统思维和印象里,南宋对金国所谓的弱势并非是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原因在于那些文臣们患了软骨病。比如,在《宋史.奸臣传》里根本找不到影子的史弥远大人,为了答应金国人的议和条件毫不犹豫地把力主抗战的宰相韩侂胄杀害并将其人头送给了金国。别的不说,就凭这件事史弥远就足以永世与耻辱为伍。你想要和平无可指责,毕竟和平可以让千百万人免于战火的涂炭,但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换取和平实在是为人所不齿。
我知道这样说会有争议,很多人都说韩侂胄不是个东西,很多人都说史弥远杀韩侂胄是为了黎民苍生和国家稳定,在这一点上我不想争论什么。我不喜欢跟别人争论,尤其是根本就难言对错真假的事,但我会尊重别人的看法和意见,但绝不争论,而对于那些以历史真相就是本尊而自居的所谓的饱读史书之人站在至高无上的高点所发出的刺耳的、傲慢的、粗鲁的言辞我更是懒得理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因为我们所处的角度和视野以及阶层都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我们最初所接受和被灌输的历史理念和观念也不同,所谓先入为主,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不可能有共识。历史烟云风云激荡,在千百年之后有人如果说他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唯一的真相和真理并打击和挖苦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这样的人有必要浪费时间、精力和口水吗?
多说了几句,也是很有必要的几句。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南宋“熬死”了金国,当然,谁都知道金国是被蒙古搞死的,只不过南宋比它更能熬罢了。终于说到了蒙古——超级BUG蒙古,蒙古的扩张史就不在这里详述了。面对这个超级BUG,从宋蒙交恶到崖山之战,宋朝整整抵抗了蒙古四十余年,试问有哪一个被蒙古灭国的政权抵抗的时间超过了这个年限?在这里不是想说那时候的南宋的军力有多么的强悍,强悍到足以和蒙古人的大军势均力敌的程度,事实上也不是这么回事,宋蒙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南宋这边几乎是清一色的城市防守战,类似于北宋军队敢于集结大兵团与辽国人野战争胜以及岳飞和李显忠于平原旷野之中击败金军的战例基本上是无从谈起。与其说这时候的宋军军力强悍、士卒用命,倒还不如说南宋的军民们意志顽强、不甘做亡国之民。
面对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的铁蹄和屠刀,面对异族人的贪婪和凶残,两宋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金戈铁马的往来冲杀中、在箭矢如雨的城墙上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宋的文明、繁华和富庶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一点无可辩驳,但某些被他们所保护的那些兄弟姐妹们的后代又是怎么评价他们的呢?也不知道那些已经作古将近千年的大宋英灵们在得知某些后人对他们的戏谑和嘲笑之言时又会作何感想呢?
关于两宋的战史,我一直在思考该从何时说起?是开国之祖赵匡胤生平的第一战说起吗?是北宋建立后的第一战说起吗?很遗憾,最后的答案都不是。
如果不是这一次的注定将会载入史册的新冠疫情,我想我是不会想着写这个东西的(憋在家里实在是无味),而促使我写这个东西的人却不是哪位大宋的官家,而是《杨家将》里的杨业和潘仁美。我之前已经写过一篇给潘仁美正名的文章了,如文中后半段的字句所展现的那样,我是带着无比强烈的情绪写的那篇文章。原因只有一个:某些“可恶的文人秀才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和愿景而杜撰了一些历史故事,而基于他们个人的喜好在其中贬低、抹黑或赞美某些历史上的人物,而我对此深表“不开心”。
在这个网络和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在我们这个千百年来都尊崇读书人的族群和土地上,在这个外表繁华昌盛、多数民众在工作和生活中被压得变形继而寻求娱乐至死的时代,各色小说和各种宫斗、情斗、权斗以及各种斗的影视剧轰炸着我们的视觉神经,而这些都是文人们的功劳——尽管他们的风头被各位“艺术家”抢了大半还多。别的我不说,就单说历史题材的所谓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诸如杨家将、金庸的系列小说和霸屏的抗战剧,这些看似只是在说恩怨情仇,但其中的背景无一逃不出历史的框架,而这些“文学家”们也不可避免地会用他们的笔叙述和传递历史信息。
问题就在这里:他们不是给自己看或几个人看,而是给一大群人甚至是持续数百年地给无数人看,比如明朝时期成书的《杨家将》,但他们笔下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评价和定性就是相对客观的、相对真实的吗?很遗憾,不是,甚至是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和情感,有的更是在全凭个人所处的阶级和立场对某些历史人物颠倒黑白地一顿大书特书。当然,他们不一定用真名,比如把潘美改成潘仁美,到时候你想说他都会被他一句话给顶死——本故事纯属虚构。个人觉得这句话有时候真的是极致的耍流氓手段:别人盯着你骂你一句,你上去说理,他说他只是在开玩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