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故事》
第19节

作者: 李石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0-04 21:24:42
  发散一下:在那种皇权的时代,生杀予夺全部系于一个人--The One以及The One的爪牙,余下的都是俯仰由人的羔羊,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当作祭品。王同皎虽然贵为驸马,但充其量也只是处在食物链的中层,对下层他当然可以如狼似虎,但对The One来说他也只是一只高级羔羊,与赛金花、李师师等高级妓女无异。他谋反确实有鲁莽和粗糙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确是出于一种极端恐惧心理。出于自卫兔子还会蹬鹰,何况处于食物链中层的肉食动物。这也是皇权之下叛乱频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丛林法则之内是残酷的食物链条,弱肉强食,暴戾恣睢,横行霸道是丛林法则的拳头产品。人类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希望有一把原火烧毁丛林。代之以公开,公正、公私分明。
  日期:2011-10-05 09:30:19
  我靠,小广告虽然养眼,但是确实晃眼。惊闻苏州大学两人自杀,两颗年轻的生命就此消逝怎能不让人惋惜。笨人以为生命最可贵,而非诚可贵。除非国难,除非刀抵心窝,除非身患痛苦至极的绝症(如卢照邻),没有任何自主赴死的理由。为感情赴死,不值得,不应该!
  日期:2011-10-05 14:19:04
  无论如何,王同皎制定的是一个漏洞百出,四面透风的计划。
  但是,“风洞”是谁呢?

  透风者,毋庸置疑,就是以宋之问领军的宋家人――宋之问、宋之逊、宋昙。
  史书上有关王同皎谋反事败的记载尽管有一些出入,但矛头都直指宋氏家族。《旧唐书》记载宋之问由泷州贬所逃回洛阳后藏匿到张仲之家中,无意中偷听到起事计划,便派遣侄子宋昙(宋之逊之子)去武三思那儿告发。
  《新唐书》记载的情况多少有些出入,它一面记载宋之问听到消息后就让宋昙和好友冉祖雍去告密,一面记载王同皎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一起密谋叛乱。而《资治通鉴》则声称宋氏兄弟逃回洛阳后匿藏地点是王同皎家而非张仲之家,偷听到叛乱计划后派侄子宋昙和外甥李悛告发。
  冉祖雍和李悛是叛乱的直接参与人?亦或只是直接告密者?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历史之谜。但一个事实是王同皎等人伏诛后宋之问、宋之逊、冉祖雍、李悛都官运亨通。宋之问被擢升为鸿胪主簿。鸿胪寺在唐朝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及凶丧典仪等等等等等。
  日期:2011-10-05 18:42:29
  朋友的鲜血染红了宋之问的顶子。无论这血是喷上去的,还是沾上去的(一说宋之逊在告发中起得作用更大)。此时的宋之问已经不是那个刚从岭南潜逃回来惶惶不可终日的罪臣,而是一条复苏的蛇,他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跻身于大雅之堂,流连于歌台舞榭。他可不是闲云野鹤,觥筹交错之间,他在努力地物色着自己的新主子。

  原来你也在这里。
  武三思是继二张之后宋之问的新主子。其实,要查起宋之问对武三思暗送秋波的历史明细,要回溯到武则天生前。长安三年(703)太子李显的宝贝女儿安乐公主下嫁武三思儿子武崇训,宋之问就忙不迭地写诗巴结。但那时候恐怕武宋交集还不深,求交往只是宋之问的单向需求。毕竟想巴结武三思的人太多。
  等到中宗继位,王同皎因宋氏兄弟告密被杀,武氏父子与宋氏兄弟的关系陡然热络起来。宋之问经常与武崇训等人游宴派对,宋之逊更是荣耀,安心做了武三思的一条走狗。当时人们将武三思的五个心腹爪牙通称为“五狗”,它们是光禄丞宋之逊、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仆卿李悛、监察御史姚绍之(排名不分先后)。
  宋之逊贵为五狗之一。
  日期:2011-10-05 21:13:29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宋氏兄弟自以为傍对了靠山沾沾自喜的时候,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双双被袭杀。太子李重俊是杀手。

  其实,在杀武三思的事业上王同皎只算是做了场热身运动,想杀三思的大有人在,这都怪他自己树敌太多。早在武则天时代,武三思就伙同姑母“联袂”对李室宗亲大开杀戒,以至血流成河,李代桃僵。
  中宗李显称帝之后让武三思皇帝迷梦彻底泡汤,他怀着彻骨之恨勾结亲家韦皇后(其实…“勾搭”更确切),以五狗为打手(酷吏周利用首当其冲),将神龙政变发动者五虎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各个击破,格杀殆尽。
  此正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但何劳太子亲自出马?
  原来,太子李重俊并非韦皇后亲生,本来就被韦皇后和一心想当“李”则天的安乐公主所嫉。安乐公主又叫李裹儿,下文会有交代。武三思更是火上浇油,伺机乱中取利。最后发展到武三思、韦皇后密谋废黜太子,这终于成为击垮李重俊的最后一颗稻草。
  长久的凌辱和胁迫终于化作李重俊的慨然一击。神龙三年(707年)七月,李重俊假传诏书帅领三百羽林军突袭武三思府第,将武氏父子击杀,但在随后太子准备冲入玄武门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顺手还有父皇?)时兵败身死。

  三思徒有其名,他不会三思,也不会反思。但,多行不义必自毙。
  日期:2011-10-05 21:53:56
  发的再散漫一下:突然想起了宋之问为张易之捧尿壶的事,在这里我到要想为张易之伸张一下,也许圣女武帝在修建奉宸娱乐休闲中心时忽视了WC的数量和布局,总之给张主任方便时制造了一些麻烦。
  我在北京待了多年,虽然机关单位的WC家家都富丽堂皇,但马路旁,楼宇间,长亭外,古道边,WC则稀缺的狠呐...我还记得自己“忍能对面为溺贼”的糗事。是的,为溺贼,one night in Beijing.
  日期:2011-10-06 09:55:18

  苦心孤诣才攀附上的武三思就这样被李重俊轻描淡写地杀了,宋之问肝肠寸断。
  悲愤化为能量,他不辞劳苦为武氏父子写了大量的悼亡诗。在诗中宋之问不吝笔墨,不辱口臭,把武氏父子与孔子相提并论(唯余孔公宅,长接鲁王家)。
  武三思死后被追封为梁王,他的遗孀应该顺水推舟变成梁王妃,但武遗孀或许是太委屈,或许欲擒故纵,或许出于对杀戮的恐惧,对王妃一职固辞不受,并请“宋捉刀”给中宗写了份感谢兼辞职信,即《为梁王武三思妃让封表》。
  信中宋之问虚拟梁王妃的口吻,一面感谢皇恩浩荡,一面敲锣打鼓地为武氏父子鸣冤叫屈,比如“妾亡夫三思,颇读圣贤之书,夙知止足之分…妾夫埋黄壤,子夭青春,唯知哀诉神明,号泣天地…”。
  宋之问精于揣摩她人的心思,他施展移魂大法,身临梁王妃之境,把陈情表写得入木三分,也确实令人动容。即便陈情的对象是嗜血的武三思。

  宋之问堪称一位官能心理学家。
  官能心理学是一种众说纷纭的心理学,大意就是把人的精神意识分割成许多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种意识功能。太抽象了,举例来说,咱就把大脑分成七七四十九块吧,有一块儿负责理想,有一块儿负责幻想,有一块儿负责彷徨,有一块儿负责酗酒,有一块儿负责钟情,有一块儿负责怀春...
  但,宋之问的官能心理学不是这样子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