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浅谈水浒(1)仗义之人》
第16节

作者: szyhlb_sghu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肯定是被改过的,元末明初的时候,水浒算是一本反动小说,所以后五十回才有了招安的事,我更相信古本水浒才是真正的水浒,但因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就不较这个真了,但古本水浒确实从文风和故事结构来看和前七十回衔接的更好,也更合理!
  关于水浒传的一些故事内容:七星聚义这一回,从故事概括上看,公孙胜是明显是被加来的,这和当时道教的地位是分不开的,所以只能牺牲白胜这个人物了,本来的七星聚义,也只能加入一道白光了!而古本水浒里最后聚义厅排位空着的三个座位恰恰就有公孙胜的,前后呼应,才更显得合理!
  浪里白条张顺,一直的记载都是浪里白跳,后来叫做浪里白条肯定是觉得张顺皮肤白,其实浔阳江上一直鱼叫白跳鱼,跳的很高,我想,这才是张顺绰号的原意!
  董平最后被一刀斩成两段,前后呼应了了董平这个人投靠宋江之后和过去一刀两断的丑恶做法,结果自然如此!
  有的时候,历史未必是真实的,小说反而更接近真实,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小说里的情节,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这既是施耐庵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的一种不满,忠义很可能是施耐庵对人性的一种向往!水浒里他歌颂最多的人是武松,而武松恰恰是水浒里最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

  我们现在读的是后来传下来的120回版本,以廖儿洼结束,廖儿洼这个地方很有趣,这里和梁山很像,我想,这可能是后五十回的作者由于不满水浒被改编成这样的结局而埋下的一个疑问!若就结尾而言,我觉得《荡寇志》的结尾更能前后呼应,这些人本就是天上魔君,下来祸害世人的,最后自然不该有好的结果,但又不忍心看到如此忠义侠士被写的如此悲壮,所以,对于《荡寇志》我个人并不喜欢,我觉得若拍电视剧,到卢俊义南柯一梦就完全可以结束了!没必要拍的那么悲壮!我们现在看到是英雄气概,体验的是故事情节,并没有把水浒和反动题材联系在一起!

  水浒全书很巧妙,到第七十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其实已经算是一个结束,所谓的版本不同也多是后面的不同,施耐庵很聪明故意留下伏笔的让后人去续写,说明了他内心其实是很矛盾的,既不想把小说写成亲政小说,又比较害怕当时的政府,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的水浒版本!结果,在这个时候,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了!或许现存版本里戴宗和武松的结局就是施耐庵本人的结局!

  这就是水浒,一部并不完整,充满了疑惑的小说,没有开头,亦没有结尾!
  日期:2011-02-28 16:03:15
  (32)回家
  宋江上了梁山,接了老爹之后,算是安顿下来了,自从私放晁盖之后,这是宋江第一次如此清净,如此的惬意,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宋江才知道稳定的生活是多么的难得,此时的宋江,感慨万千!以往的种种不顺已经成为了过往云烟,逐渐散去,时间,是能冲淡一切的!
  公孙胜和李逵看到宋江一家团聚,也都思念起亲人了,于是都要回家!所不同的是,公孙胜要回家探母,李逵要接娘上山,这是有区别的,公孙胜探母是要给自己留后路,他没有把梁山当做家,李逵接母把梁山当做了家,日后,公孙胜功成身退,李逵客死廖儿洼在此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关于公孙胜,其实有很多话题,最后公孙胜放弃了种种名利,潜心修道,是梁山里少有善终的人,是个世外高人,但开始的时候,绝对不是,公孙胜的出场其实并不是很华丽!他是硬闯进晁盖家的,目的就是告诉晁盖有笔生意要做,这个时候的公孙胜还是个小道,不会什么法术,基本上属于学徒一类的,否则他自己动点法术直接抢了生辰纲就得了,没必要再找晁盖,再玩什么七星聚义,这个时候的公孙胜,还是个对金钱有着特殊嗜好的人,和刘唐,阮氏兄弟没什么区别,说白了呢,就是一个俗气的道士!

  他下山去探母,说明这个人对家有着眷恋,但对梁山也并不愿意舍弃,这个时候的公孙胜应该还没有潜心修道的意识,否则他不会在下山的回家的路上拉下线,告诉杨林去梁山入伙,我觉得这次下山,是公孙胜从晁盖阵营转到宋江阵营的开始!
  李逵回家接母,是因为原来的生活不好,现在找到了归属感,所以要接母上山,他是个对家有着强烈附属感的人,公孙胜因富贵而离家,最后因家而舍弃富贵,李逵则是因家贫而离家最后因富贵舍弃家,二人本质的不同早就了结局的不同!
  水浒里对于家这个感念有着很多的描写,但基本都是悲剧,家破人亡,无家可归,妻离子散,这些都是水浒家的结局,目的就是为了衬托梁山这个大的家,小家和大家的从属关系因小家的一个个败亡而成就了梁山泊这个大家,林冲,武松的家破人亡,杨志,鲁达的有家难归,石秀,刘唐的随遇而安,这些对家的感觉的破灭,才成就了梁山泊家的温暖,才让梁山泊聚义厅显得温馨和惬意!

  梁山排名是按对山寨的贡献排列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对家的贡献,既然没了小家,那大家就是真正的家!因为家才是最甘心的负担!
  日期:2011-03-03 10:20:33
  (34) 偷情
  水浒里跑路和偷情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话题,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阎婆惜偷情引出了宋江跑路并逐渐成为江湖老大,潘金莲偷情引出来武松跑路最后不得不占山为王,而潘巧云偷情也让杨雄无家可归!可以这么说,没有偷情就没有梁山好汉的齐聚一堂,没有偷情就没有水浒壮烈的故事情节,红颜,看来在某些时候真的就是祸水!
  中国人被贞操观折磨了几千年,这是个陈旧并且有些变态的话题,一层薄薄的膜决定着一个女人的一生,除了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外,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才是主要原因,一个男人同时拥有几个女人可以称为风流,唐伯虎被歌颂了上千年,而一个女人若有几个男人,则要被称为水性杨花,潘金莲也因此被鞭挞了几百年,偷情,已经成为影响家家庭和睦最强大的武器,还好,进入了新世纪,偷情不再掩面而泣了,开始逐渐堂而皇之的走上了舞台!不知道,这算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

  阎婆惜偷情是因为宋江事业心太强,而且阎婆惜是真正的想成个家,有个安稳的生活,这样的要求其实不算太高,但宋江就是不满足,这个人事业心太强了,女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嫁给这样对人,这样的人太过冷淡,任何女人都无法让他提起兴趣,纵使满头的绿帽子也无法让他有一丝一毫的激动!
  潘金莲偷情是因为武大实在拿不出手,潘金莲固然不对,但却缺乏科学的方式,她的做法太过极端,对感情没有拿捏住,对爱情仍然存在着美好的幻想,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最终害人害己,浪漫,有的时候得分场合,分时间!潘金莲的死算不上罪该万死,但却完全可以算自讨苦吃!
  至于潘巧云,我认为她和上述二者并不一样,第一,潘巧云和杨雄算是恩爱夫妻,至少在石秀没出现之前是这样的,杨雄冷淡其实并不重要,潘巧云有一个安稳的家,杨雄也过着每天单位--回家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偶尔出去和朋友喝喝小酒,和同事吹吹牛逼,也算是一种惬意的生活,但可能是过于喜欢刺激的生活,对现在安稳的生活感到疲倦,潘巧云选择了一种领先当时社会几百年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管这种方式叫非主流,历史证明,凡是领先同时代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哥白尼和伽利略就是很鲜明的例子,潘巧云虽然能过着未来人的生活,却无法有同等的待遇,面对男尊女卑,贞操观,讲究妇道的那个年代,潘巧云只有死路一条,这条思路是她自己寻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