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能用到的中国智慧——战国六家诸子那些事儿》
第15节

作者: 赵士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史记》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孔子在老子面前俯首帖耳地接受训导,过后回味老子的教导,竟好几天说不出话来,搞得学生很着急。孔子对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如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见龙耶。”后来道家中人特别喜欢宣传这个故事,以此证明道家比儒家高明。此外,还有“老子化胡”的故事,说老子西行出关到了印度,变成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佛教徒。后来西晋有位叫王浮的道士又编造了《老子化胡经》,大肆渲染这个故事,目的不外乎是要证明道教比佛教高明。

  今天看来,“老子化胡”固然不可信,孔子是否真的拜访过老子也很可疑,不过这丝毫也不影响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老子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可以和孔子齐名的伟人。不仅如此,老子还是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德国最有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提起孔子充满轻视,他批评孔子说:这位老先生只会唠叨一些老套的道德教训,这些道德教训哪个民族都有,并且可能说得更好。他的书就不必翻译了,不翻译还保持一个圣人的形象(黑格尔《哲学讲演录•中国哲学》)。当时欧洲的一份报纸曾登载了孔子的漫画,漫画下附了几句编造的孔子语录:外面有雾,开车要小心!天要下雨,别忘了带雨伞。话都不错,但全都是正确的废话,这些语录很能代表当时欧洲人对孔子的印象。黑格尔对孔子的轻视当然有其文化背景的局限,我们也不必过分在意。这里要说的是,尽管黑格尔对孔子很不感冒,但是提起老子却充满敬意,由衷地赞叹老子的深刻,认为其代表了东方的哲学智慧。

  老子作为哲学家为世界尊重,但他在中国却曾经被当成兵家。这是怎么回事?
  日期:2010-09-01 22:43:10
  反战的军事智慧:兵者不祥之器
  唐代有位叫王真的说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句句谈兵,宋代文人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说老子和孙子没什么区别,这些看法尽管有严重的夸张和歪曲,但也不能说丝毫没有根据。据说毛泽东也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翻开《老子》,直接讲兵的地方很多很多。
  先来看老子关于战争的五字真言:“善战者不怒。”(《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这个看法十分英明。战争需要十分冷静地判断敌情,十分周密地谋划打法,愤怒之下作出的决策往往耽误大事,耽误大事的结果往往就是国破家亡。

  再来看老子版的兵不厌诈:“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先让他强横强横;你想废掉他吗,就先让他兴旺兴旺;你想夺取他吗,就先给他点甜头。渔民打渔,渔网首先总是张开来抛出去,鱼儿进来了,才将渔网收起来,这是典型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欲擒故纵更是战争中惯用的套路,春秋时期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但表面上却对吴王百依百顺,予取予求,粮食、马匹、兵器、战船,大量战略物资还有美女等,源源不断地从越国运到吴国。吴王对勾践放了心,转而向齐国和晋国两大强国挑战,结果国力耗尽,勾践趁机起兵,一举灭掉了吴国。这是古代的例子。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心腹爱将胡宗南率二十多万王牌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诱敌深入,胡宗南占领延安,得意扬扬,以为占了大便宜,结果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几个战役下来,胡宗南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只好狼狈地逃离了陕北。这些都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典型战例。

  总之,战争的艺术就是想尽办法制造假象,千方百计迷惑敌人,这就是兵家的辩证法。老子和孙子都深通这个辩证法。但老子谈到战争最宝贵的思想不在于这个战争辩证法,而是他在谈论战争时体现的人道情怀、和平精神和反战意识。
  出于关注民生疾苦的人道情怀,老子令人惊心地指出了战争的破坏性后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第三十章》)军队驻扎之处,一定荆棘丛生,一场大战过后,必然出现荒年。因此老子强烈地提出了反战主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革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老子又警告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道德经•第三十章》)意思是说,用大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如果迷信武力,很容易遭到报复,这就叫“其事好还”。所谓“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我害人人也害我,冤冤相报,恶性循环,无休无止,大家都输。

  因此人对人,国对国,都是冤家宜解不宜结,仗是能不打尽量不打。你看今天的中东局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打得不可开交。自杀炸弹对狂轰滥炸,互相报复不断升级,双方都生活在恐惧和仇恨中,不仅给自己,也给世界带来了大麻烦。
  老子在战争问题上和孔子有共同语言。前面谈儒家的时候提到,孔子之所以称赞管仲够得上仁,就是因为管仲作为齐国政治的CEO,多次召集诸侯,却没有一次是靠武力威胁。那么老子是不是一味地、绝对地反战,从而抹杀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呢?不是的。他明确地指出,尽管战争不能不造成很大的破坏,但也有“不得已而用之”的时候。“不得已而用之”应该就是指不能不打,不得不打的战争了。与此有关,老子关于战争还提出一个深刻的命题:“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两军对垒,实力相当,哀痛的一方才能获得胜利。所谓哀兵必胜,典故就出在这里。

  为什么哀兵必胜?因为哀兵通常是被欺负的一方、被侵略的一方、悲愤的一方、正义的一方、人道的一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方,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才不得不拿起武器,具有一种悲壮感,具有一种道德力量。像二战时期中国的抗日军民,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红军,就都是哀兵。哀兵必胜的思想同样体现了老子的和平精神。
  我们看老子的军事智慧,简直就是反战的智慧。他对战争破坏性的揭露,对战争手段的厌恶,简直和他的对立派儒家的孟子异曲同工。孟子在战国时代,也就是主要靠战争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时代,响亮地提出“善战者服上刑”,谁最能打仗就判谁死刑,这种主张对于那个时代自然太离谱,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听孟子的。但超越时代的局限,孟子的反战思想却表现出强大的人道力量和批判精神。请看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揭露、控诉和抨击:“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为争夺土地而打仗,杀死的人漫山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打仗,杀死的人充满城池,这都是吃人呀,死刑都不足以赎清他们的罪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