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
第22节

作者: 关河五十州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边是丰厚的现钞,一边是飘绿的股市,老阎用“投资需谨慎,入市有风险”这句话教育了自己,决定不再遵守原来“冯军先动,阎军响应”的约定,转而保持中立。
  他人还算厚道,没有乘人不备、反戈一击的习惯,倒是反过来劝老冯:实在不行就算了,惹不起咱还躲得起,干脆停战息兵吧。

  老冯此时早就打红了眼,就跟输急了的赌徒一样,怎么也不肯让自己的西北军从台上下来。再说老蒋又没给他好处,凭什么要停战。
  (60)

日期:2009-09-29 09:32:04

  劝也劝了,说了也说了,阎锡山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做人的本份,干脆把老冯抛下不管,享受他自己的幸福去了。
  蒋冯之战爆发一个月后,阎锡山宣布就任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同时还在北平、太原召开“讨逆大会”(逆当然指的是西北军),表示服从蒋介石和南京中央政府。
  独木难支的西北军很快就撑不下去了,没多久就全部退守潼关以西。
  蒋冯大战,倒霉的老冯又输了一局,更惨的是还被人暗中摆了一道。
  阎锡山已经给他安排了一个新住处——他老家的邻近的一个偏僻村子里。离太原也不是很远(地图上的),200多公里路吧,如果那时有高速公路,以时速100公里计,2小时就能到了。

  可惜这种交通方式对阎老西来说超前了点,所以他现在很少去看老冯,就忙一件事——开庆祝大会,庆祝自己加官进爵。
  从来是:只见新人笑,哪见旧人哭。
  直到跟隔壁的农民伯伯们住在一起,老冯才总算回过味来,自己又被别人毫不留情地给涮了。
  归根结底,老冯是属于那种经常想使点坏,但城府又不够深,坏也坏不彻底的人。他实际上并不擅长权谋,却又对权谋情有所钟,经常喜欢骗骗人,却又非常容易被人所骗。
  郁闷啊。所有的感动现在都变成了冲动。老冯真想一把揪住那个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的阎老西的衣服领口,狠狠地揍他一顿。
  但是他现在连村口都出不去,更别说见着阎锡山的面了。
  座上客早已变成了阶下囚。
  房前、房后、房顶,每一个肉眼都看到的地方,都有警卫部队在持枪把守。只要他的车一动,马上就有一大群山西兵围过来,也不硬拦,只是往车前一跪,眼泪鼻涕一起流,让你进退维谷,无计可施。

  打骂都不怕,就怕关。老冯一生气,开始绝食了。绝食无效,因为没人理他,苦的还是自个。老冯只好放弃。
  在实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他甚至一度打算扮成与自己相貌有些相似的私人医生混出去。
  幸亏他没真这么做,否则就比较狼狈和难看了。虽然大多数西北军的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但看守眼力再不济,也不至于把整天呆在屋里的两个毛人看走眼。
  东北前线,苏联见中方没有动静,以为是嫌自己打得还不够狠,立即命令远东红军从东西两路再度发起大举进攻。
  这回比上次更惨,不仅东北海军的最后一点根苗在富锦被拔得一干二净,而且几支陆军部队也遭到了覆灭性打击。
  担负黑龙江守备任务的两个主力旅命运惨烈:第17旅整建制被消灭,旅长以下自杀的自杀,阵亡的阵亡;15旅则被包围,几次突围未成,被迫投降。守军被俘者,达上万人之多。
  作为胜利者的加伦这回做了一件与他的身份极不匹配的缺德事,公然违背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争俘虏的规定,将这上万名俘虏都送往条件极其恶劣的矿山做苦工,直到年底才遣返。

  两国交战,互有胜败本是常事,但作为一代名将,加伦开了一个相当恶劣的先例。
  十六年后,二战结束,斯大林违反波茨坦公告,扣留日军战俘60万人,强迫其在西伯利亚服苦役达十余年之久。
  所以有人说,加伦的决定,很可能出自斯大林的暗示。
  但不管怎样,加伦本人难辞其咎。
  在后来苏联“大肃反”运动中,被指控为“反苏间谍”的加伦死得很惨,据说连眼珠都被打得滚了出来。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61)

日期:2009-09-29 14:17:06

  随着苏军向东北的不断推进,黑龙江省的大块土地正在不断丢失。张学良都急得快要向南京发SOS了,但外交部仍把希望放在寻求欧美国家调停上面,希望东北军继续予以抵抗。
  东北军此时仍有几十万精锐在关外,豁了家伙破罐子破摔跟老毛子干一仗也不是完全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实际上苏军在东北的情形也没看上去那么美妙。其时,它的老对头德国在西边,日本在东边,一大一小两只猛兽都在盯着看。至于欧美国家,则更不允许这个“红色帝国”在东北独享利益。
  斯大林的策略是,苏军不能在东北打持久战,只能打一下就回去,然后再过来接着打,总之以打促谈,见好就收。
  怕的就是被东北军拖在东北,胜负不论,对苏军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如果包赢不输,加伦回国后也就不会被捧为英雄,并凭“战功”成为恢复军衔制后的苏联五大元帅之首了。
  但张学良早就没有凭东北军一己之力抵抗到底的勇气了。

  他认为南京政府应该为东北军的失败买单:起先叫我们打,后来又什么都不管,现在不行了,又不让我们和。这叫什么事啊。
  显然,东北少帅已经不准备打下去了,他要的是赶快“和”。
  在没有通知南京中央政府的情况下,东北方面派出蔡运升作为代表与苏联谈判。
  与此同时,英、美、法三国终于接受了中国政府的请求,对中苏两国分别发出照会,要求中苏停战。但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拒绝了第三国参与调停的建议。
  调停失败了。这成了压垮少帅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一天,蔡运升与苏联代表签订停战议定书,开始预备谈判。
  两个多星期后,双方签订了《伯力协定》。
  按照《伯力协定》,东北又恢复到了中苏冲突以前的状态。中东铁路仍然为“中苏合办”(实际仍由苏联单独控制),以此换取苏军撤兵。
  但在协定之外,中国版图上的一块鸡冠却不翼而飞了。这就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水上关隘”黑瞎子岛。苏军来了个不声不响,长期赖着不走。直到七十九年后,经过两国重新谈判,才以拿回一半土地而告终。
  消息传入关内,南京国民政府大为震惊。因为所谓的中苏谈判,中央根本就不知晓,也无从介入。
  在历史上,《伯力协定》不仅是一个不平等草约(还算不上条约),而且是完全无效的。参加谈判的东北代表未获本国政府的正式授权,没有任何资格和权力参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
  换言之,《伯力协定》无最起码的法律依据。
  南京政府随后发表声明,对《伯力协定》不予承认,同时对东北参与谈判的代表全部作出免职处分。
  蒋介石本人也很生气。不过鉴于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东北军政高层怨气很大,且当时处境也确实艰难,他也不便在这件事上过分予以指责。

  但他本人,对《伯力协定》是一百个不承认的。
  据说,当时曾有人建议他,索性承认算了,反正承认与否,也挡不住老毛子实际对中东铁路的控制。再说还可以以此作为交换条件,让斯大林把他的儿子蒋经国放回国内,但这一建议被蒋介石断然拒绝。
  其后,一直到“九一八”事变前,中苏双方就中东铁路问题举行过无数次谈判和协商,但始终未取得任何积极进展。首要的分歧就是,苏联要中国承认《伯力协定》,可中国这方面打死不认。
  名份二字,岂是可以轻易给你的。
  (62)

日期:2009-09-29 19:21:18

  中国人对别人的评价,历来是:有了功劳奖励功劳,没有功劳奖励苦劳。反正不能亏待了每一个出过力的同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老蒋还算是对得起弟兄们,第二年就授予张少帅等东北军政要人以青天白日勋章,用来奖励他们的“苦劳”。
  但几个青天白日勋章并不能掩盖此时东北的全面颓势。
  十多万兵力,近千万的军费投入,换来的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败局。曾被全国人民一致看好的东北军,虚弱不堪的内囊一下子全露了出来。
  又想起了东北“小诸葛”杨宇霆在世时对解决东北问题的看法。
  他说过,中东铁路及与日苏在东北权益之争相当复杂,需要软硬兼施,巧妙应对。
  他说过,日本和苏俄始终是一对矛盾,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达到相互牵制、为我所用的效果。
  他说过,要卧薪尝胆,居安思危,徐图自强,这样东北无论是和是战,都有了强大后盾。

  那种打着爱国旗号,一味蛮干的“愤青”做法只能使民族和国家陷入更大的困境。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第一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