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
第24节

作者: 木七斗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好,小先生,这里就你识文断字,你给他们登记造册吧!”
  张希孟连忙点头,乐颠颠应下。
  总算到了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这个老朱手下第一人,唯有在新人加入之后,才能水涨船高,体现出地位。
  张希孟乐了,朱重八乐了,城外的贾鲁却是愁云惨淡,哭都哭不出来了。
  清点连日的损失,其中杂兵这块不算,光是折损的朝廷精锐,也超过了三千人。尤其是回回炮决战,炮手甲兵,死去的人加起来超过两千,还有不少被火烧伤,身上的皮肤糜烂,难以愈合。
  这些人的下场比立刻战死还要难受,他们多半会伤口糜烂,化脓流水,活活疼死。
  如此损失,已经撼动了军心,元兵无力攻城。

  要知道如今的元兵,可不是几十年前,更不是成吉思汗手下,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了。他们贪生怕死,喜好享受,稍不如意,就会闹情绪。
  若非贾鲁威望够高,月哥察儿也愿意鼎力支持,军中早就乱套了。
  “为今之计,只有筑起营垒,围困濠州,和他们耗时间了。”贾鲁思忖着道。
  月哥察儿点头,附和道:“老大人说的是,攻城无非速胜和久困两途,既然城中贼人奸诈凶顽,就四面围城,把他们活活困死!”
  他们俩都是这个意思,可是彻里不花却微微摇头。

  “贾大人,咱们加起来十几万人,每天人吃马嚼,消耗的粮草就不是小数目……濠州周围可没有多少粮食,再有朝中也不会让咱们裹足不前的,必定会催促进兵,如果不能拿下濠州,我,我怕会怪罪下来啊!”
  月哥察儿不愿意听,“你现在怕朝廷怪罪,那为何红巾贼刚刚兴起,你怎么不敢夺回濠州?”
  一句话,问得彻里不花没词,还能说什么?不过他的心里却是不服,这个月哥察儿,朝廷让你监督贾鲁,你却跟贾鲁一个鼻孔出气,白瞎了朝廷一片信任,还不如把位置让给我呢!
  元军的统领,悄然出现了分歧。
  贾鲁微微叹息,主动承担责任,“是老夫低估了红巾贼人,如今吕公车毁了,回回炮也损失惨重,想要重新打造,又缺少关键的材料,便是猛火油也所剩无几。且容许老夫想想办法,看看如何破敌。”
  两个蒙古将领走了,只剩下贾鲁一个人,他忍不住微微叹息。
  打成这个样子,是自己错了吗?
  当年蒙古大军西征,曾经用三十架回回炮,轰开城池。也曾经在占城,用三百架回回炮,大获全胜。
  为何他却败得这么惨?
  迟迟没法攻破濠州,光是朝中那些小人,就能让自己喝一壶了……难不成天数真的在红巾贼那一边?
  贾鲁没来由心慌了,他的耳边似乎有声音响起,贾鲁听不清楚,他努力侧耳,用心倾听……似乎是陆游的《示儿》。

  他的心突然烦躁起来,一个标准的士大夫,都是爱惜羽毛,视名声比生命更重要,纵然身死,不忘恢复中原,这是陆放翁的境界。
  反观自己,替蒙古人卖命,然后再看着改朝换代吗?
  那时候后人会怎么看自己?
  是不是和留梦炎一样,都是无耻的汉奸贼子?
  贾鲁的心越来越慌乱,心中焦急,战事不顺,加上他年纪也不小了,贾鲁只觉得越发力不从心,夜不能寐。
  但是他又不能撂挑子,只有强打精神,亲自带着几个护卫出去,探查濠州情况,寻找破绽。
  贾鲁围绕着濠州,转了大半圈,返回了戒备最严密的西城,也正是朱重八防守的方向,也是元兵饮恨惨败的地方。
  此刻的濠州城头,正在加固城墙,搬运物资……士兵民夫靠着城墙休息,一群小孩子站在对面。
  “汤大伯,让我们给你背诗吧!”
  汤和大笑,“好,背的好,咱有赏!”汤和真的拿出了一把宝钞,“大声点,让大家伙都听到!”

  “好嘞!”沐英连忙答应,他清了清嗓子,就带头朗诵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孩童们一起背诵,声音再一次传到了城外,随着风,到了贾鲁的耳朵里。
  正气歌!
  其实贾鲁早年也是读过的,文天祥更是士人榜样,他也仰慕非常,只是在这个时候听来,五味杂陈,别是一番滋味,没来由的心虚胆寒。
  加之北风凛冽,贾鲁只能匆匆返回军营,当天晚上,贾鲁就觉得浑身发热,头脑昏昏沉沉,他本不欲生事,害怕乱了军心。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贾鲁竟然病得爬不起来,昏睡之中,他仿佛看到了手捧脚镣的文丞相,正在怒目而视。

  “无耻狗贼,屈膝降敌!”
  贾鲁连忙摇头,“我,我不是宋臣,我出生的时候,南宋都灭亡了二十年……文丞相,你死而为神,不能不讲道理!”
  文天祥依旧不屑冷笑,“不为宋臣,亦不为汉人吗?”
  贾鲁瞠目结舌,大叫一声,猛然惊醒,却发现一场梦,奈何汗透后背,病体更重了几分……
  贾鲁这人,原心中就有病……在大元朝的统治下,人分三六九等,虽然后世有人否认,说元代并没有文献明文规定四等人,甚至在用人上,也不是按照所谓四等人划分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元代却是存在着等级歧视,而且是非常严重的。
  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许还手,打死了也只要赔点钱了事,反过来,如果汉人反抗蒙古人,则是要被处以极刑。
  其实原也不用争论律法条文如何,光是从元朝汉人百姓的名称就看得出来,朱五四,张九六,趁九四……试问哪一朝百姓,如此起名字?
  在蒙古人征服天下的过程中,先征服的地区,地位就高一些,越是后征服的,就越卑贱,南宋境内的百姓毫无疑问是最惨的,普通人家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通常都是把父母的年纪相加,二十三加二十二,孩子就叫四五,还有一种变形,五九四十五,孩子也可以叫五九。
  朱重八的情况特殊一些,他不是父母相加八十八,就叫重八。而是他的大哥叫朱重五,然后一直排下了,他叫了朱重八。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也不是什么寓意深远的好名字。
  仅仅从这一个名字,就看得出来,元朝南方百姓的凄惨。
  当然了,这是普通百姓,上层的士大夫还是有所不同的。尤其是在元朝统一天下之后,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汉人和元朝皇帝配合还算默契。
  就比如张养浩,他就因为文采斐然,名声远播,得到了提携,入朝为官。
  随后到了元仁宗一朝,算是整个大元朝少有的亮点,在张养浩等人的推动下,重开科举,给了汉人士大夫一条为官的道路。
  但也仅此而已了,到了丞相伯颜掌权,甚至请求诛杀张、王、刘、李、赵,五大姓汉人,虽然没有准许,但是矛盾已经公开,撕破了脸皮,再也别想相安无事了。

  贾鲁虽然不在五姓之列,却也清楚朝廷对他们的猜忌,如果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可是伴随着红巾军兴起,大元朝风雨飘摇,他们这些汉臣也要跟着元朝一起陪葬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