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2-02 02:22:30
○之二:《存韩》(提要)
《存韩》,即:保存韩国,使之免于强秦的侵犯。但本文真正可以《存韩》名篇的只有从开头到“攻伐而使从者间焉,不可悔也”几段,这是韩非的《上秦王书》;从“臣斯以为不然”到“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无忽”几段,是李斯针对韩非的《上秦王书》而呈给秦王的驳议;从“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到结尾则是李斯出使韩国时的《上韩王书》。中间穿插有几句编者的话。可以认为,后面二篇奏文是编者作为附件缀于韩非的《上秦王书》之后的,以见事件的全貌。《史记?韩非传》载李斯、姚贾谗害韩非,诬其“终为韩不为秦”,所本或出于此。
——————————————————
为孑孑干旄加油!
--------------------
谢谢大师,提要很经典,受教了。
日期:2012-02-02 02:23:19
解老第二十
注:·解老,顾名思义就是解释《老子》。本篇正是韩非通过解释《老子》原文中的一些篇章,借此阐述并宣扬其法家思想。
·本篇以为哲学领域涉及较多,小弟年纪尚轻,一些哲学道理尚无法悟透,这《解老》版本系为初稿,还望好友们多多指正其不足之处,重新修稿之时,当借鉴并完善。
日期:2012-02-02 02:23:43
20.1~20.9解释《老子》的原文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日期:2012-2-2 2:24:00
20.1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有德。德则无德,不得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日期:2012-02-02 02:24:36
德行,是内在的。得到,是外在的。“有德行的人不在外表显露德行”,意思是他的神情爱欲涵养都不会显露于外。神情喜欲不显露于外,那么身体就会安全。身体安全就是最好“得”。“得”就是身体健全,安康。大凡德行,以无所作为得以聚集,以不肆意谋略得以保证,以不肆意使用表露得以稳固。任凭个人爱欲而行事,那么德行就会失去;失去了德行,就是自身就无法保全了。肆意显露自己的神色,肆意谋略自身利益,那么德行就不稳固了,德行不稳固,则就不会获得功绩。不会人为的去谋取功绩,那么就会获得德行。人为的去追求依靠谋略获得德行,就不会获得德行。不人为的去谋划德行,就会获得德行。所以老子说:“有德行的人,不显露自己的自己的德行,不人为的去追求,那么身体就会健全、本身就会获得德行”
日期:2012-02-02 02:25:12
喜怒不行于色,不人为的追求、改变本身之外的东西。就会身体健全,身体健全就是为就是最好的“得”。由此来说,帝王在驾驭群臣的时候,喜怒不行于色,顺应万物发展的规律,不认为的去追求,去改变本身之外的东西。则身无危矣。身无危是为“得”。有“得”之后才可以稳固德行。稳固了德行之后,才能合理的运用执行治国之道,使国家国富民安。
本段关键词“德行”、“无为”
日期:2012-02-02 02:25:47
20.2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日期:2012-02-02 02:26:10
所以世间推崇那种无欲无为无求的虚静境界,是称谓其境界内心意可以不受到任何东西制约。那些没有道术的人,喜欢用无为、无思来表现为虚静。那些以为无为、无思、无求是为虚的人,其心意却时常不忘记虚静,因此反而受制于虚静。所谓虚静,就是指其心意不受到任何制约。如今他们是受到了制约的虚了,因此他们不能称作为虚静。虚静者无为而治,不把无为时时挂在嘴边。不把无为时时作为做事的常规,那么这才是真的虚静;做到真正的虚静,那么德行就会丰盛;德行丰盛,是为高尚德行的人。所以老子说:“有高尚德行的人无所作为、无所不作为。”
日期:2012-02-02 02:26:30
实亦虚时虚亦实,虚亦实时实亦虚。喜欢用显露自己的无私无求、无为无需,实际上着不是虚静,因为这个时候受制于虚静了。不把无为无思时时挂在嘴边,不把其作为做事的常规,这样心意才会不受到任何制衡,这样才是虚静。做到这样虚静的人就是德行高尚的人。所以老子说:“德行高尚的人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作为。
本段关键词“虚静”、“无为”
日期:2012-02-02 02:27:05
20.3仁者,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仁慈的人,是指其从心里的喜欢别人,大爱他人。喜欢看见他人的遇福,而不愿意见到他人的遭遇祸患;这是从内心发出来的,不受其他影响,也不要求什么回报的。所以老子说:“非常仁慈的人努力行善却丝毫不求取任何回报。”
这是在解释“仁”。仁者爱人,不求回报,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爱人。是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本段关键词:“仁”
日期:2012-02-02 02:27:26
20.4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义。是指君臣之间,以及其他上下级之间侍奉的关系;父亲和儿子、高贵合低贱之间强弱的差别;知交好友相互的交往之道;分清亲近和疏远之人的区别。臣侍奉君主适宜、符合规矩;下级归附上级适宜、符合规矩;儿子孝敬父亲适宜、符合规矩;贫贱的人敬重权贵适宜、符合规矩;知交好友之间互相援助同危共济适宜、符合规矩。义,就是指的这个适宜的规矩。因为适宜所以为之。因此老子说:“讲义气的人有所作为,但都是出于一定目的方有的作为。”
这是在解释“义”。所谓义,是指君臣之道、上下尊卑、父亲子孝、贵贱之别、朋友相处之道、亲疏之别。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时候,按照并符合其中的规矩,适宜的做。这就是义。讲义气的人又“有所必为有所不为”,归根结底其本质还是因为有一种东西影响他们“有所必为而有所必不为”。是故老子说:“讲义气的人有所作为,但都是出于一定目的方有的作为。”
本段关键词:“义”
日期:2012-02-02 02:27:58
20.5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以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
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
日期:2012-02-02 02:28:18
礼,是展现人内心情感的,也是对人际关系中各种道义有条理的体现,是用来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交往相处之道的,是用来分别富贵、贫贱、忠义、不孝之间的区别的。
内心拥有尊敬、归附、亲近之情而不方便直接表达,是故用迅快的小步、卑微的敬拜等肢体动作来显露心意;内心实际是很爱他人却不被他人了解,是故用美言美语、多言繁称来彰显心意使人信服。礼,修饰于外,从而借喻内心。所以说:礼是展现人内心情感的。
大凡人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有所动作,却不知道这些动作就是他们的礼。大部分人的礼节,是为了尊敬他人,所以有时候毕恭毕敬,有时候敷衍了事。君子的礼节,展现出自身的涵养;展现出自身的高尚的涵养,就是拥有高贵礼节的人。拥有高尚礼节的人和大部分人敷衍了事的礼节,之不能相互呼应的,不能互相呼应,所以说:“展现出了最高尚的礼节却没有人可以与之相呼应。”大部分对待礼节上虽然敷衍了事、三心二意,然而讲究礼节的君子还是遵循所有的复杂繁称的礼节不懈怠。所以老子说:“即使撩起衣袖,光着膀子,我们依旧要高呼,要呼吁人遵循礼节!”
日期:2012-02-02 02:28:39
本段是解释“礼”。 礼,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依据身体内心中所想在其身体外部的动作展现。
礼体现出了尊敬他人,因此君子重礼。正是因为众人虽然至今依旧很二(虽然这里翻译为三心二意,敷衍了事。然而结合我们网络俗语“你敢再二点么”中的这个“二”也可以说通。呵呵,果真是“语无虚余,谚无虚谚呀!”),所以拥有礼节的君子不惜:“攘臂而仍之!”
本段关键词“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